●【北宋与辽、夏】●
“烛影斧声”,弟赵光义继位,即太宗,以后所传,皆其子孙:真、仁、英、神、哲、徽、钦,至南宋高。
太宗重文,好学,自道“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每着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但与契丹族耶律氏所建的大辽,屡战屡败。
杨家将抗辽,史载都是男将,民间传说女将出众,编为戏曲,代有传人,家喻户晓;阴盛阳衰,实际上也反映了宋朝军力之弱。
真宗听寇准言,亲临前线,督与辽战,终因畏敌,订立“澶(chán)渊之盟”, 岁币30万银两或绢匹,由此开了用钱财求苟安的先例。
奸佞王钦若伪造天降帛书赞许和议,真宗封禅泰山,为后世所讥。
40年后,宋依例每年“赐”西夏银绢茶采,等于岁币;又增辽岁币,辽、夏合计年给百万。但客观上换得了边民安居无扰,经济发展。
宋初名臣,如赵普,以“半部《论语》”辅太祖定天下,另半部辅太宗致太平;王旦,德才兼优,晚年惟以未反对真宗封禅自责。
●【——宋仁宗】●
仁宗生性仁孝,宽恕,体贴民情,为皇帝治国事并不差,如用范仲淹行“庆历新政”,惜遇难而止步。
因“政通人和”,“四大发明”之活字印刷、火药、罗盘,皆出现于仁宗年代。
清乾隆一向自负,历代帝王只佩服三人:圣祖康熙当然,还有唐太宗,另一位即宋仁宗。
仁宗朝名臣如:韩琦,与范仲淹、狄青皆抗西夏名将。“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范创“锐则避之,困则扰之,夜则惊之,去则蹑(追)之”战术。
欧阳修,文坛宗师,奖掖后进曾巩、三苏等,人称“北宋伯乐”。
包拯,刚直清正,文艺作品渲染之。后世百姓多盼“包青天”,有的官员也自命“青天”,其实“青天”愈多,说明法治愈没希望。
仁宗之后英宗,初不肯即位,登基后,坚持守孝不理政,未果,装病三年卒。实有志改革,但母后曹氏(八仙中曹国舅是其弟)掣肘,官僚集团内斗,难作为。
●【辽、夏明主】●
“辽”得名于契丹语镔铁(高碳钢)的发音。明主如开国的太祖耶律阿保机;萧太后(景宗皇后,注意,圣宗、道宗皇后也都姓萧),曾摄国政,培养出一代英主圣宗;辽圣宗、兴宗和道宗,祖孙三代都注意拔用人才。
西夏是中国北方党项羌族(也有部分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明主如夏景宗元昊(hào,唐赐其先祖姓李,至宋又赐姓赵),订定官制、军制。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好学,勤政,鉴于官冗兵靡,民贫国弱,重用王安石,厉行变法,气象一新。
王个性执拗,新法本身也不无失当,部分官吏阻碍,干扰,变法失败。
名臣司马光、王韶、沈括、苏轼。王安石虽与司马光、苏轼政见不同,但互敬互援。
苏轼曾遭三贬,“乌台(因汉代御史台广植柏树,乌鸦群栖,故别称‘柏台’或‘乌台’)诗案”贬黄州,后贬惠州,又贬儋(dān)州(今海南),但始终达观,虽不免牢骚,能自乐宽慰。
高太后废新法。哲宗起用新党。“元祐党争”,官僚派系报复政敌。
●【金兵南下】●
哲宗弟端王为徽宗,中国历史上艺术气质最高之皇帝,当政糊涂,任用蔡京、朱勔(miǎn)、童贯等“六贼”,滥增捐税,输“花石纲”;崇信道教,大建宫观;因生肖犬,曾禁屠犬。元脱脱纂修《宋史》,掷笔叹:“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其时东北女真族(在归辽期间,一度因避辽兴宗耶律宗真名讳,改族名为女直)兴起,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取金不变不坏胜过辽镔铁之义,国号大金。
宋徽宗背弃与辽旧约,派使者从山东渡渤海,与金订立“海上之盟”,联合伐辽。宋以童贯统军,实际等于没出兵。
金灭辽后,不到九个月,即攻宋。宋徽宗老衰,内禅太子钦宗。
金之明君如奠定经国规模的金太宗,大力改革的金熙宗。能臣如主战的粘罕(完颜宗翰)、兀朮(wù zhú,完颜宗弼,注意,“朮”不是“术”,中药苍朮、白朮同,今人大多写错念错),主和的挞懒(完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