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阿斗】●
诸葛亮南征,稳定后方,接着以攻为守,连续八年北伐,“出师未捷身先死”,耗国资民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盖其时蜀与魏土地之比1∶4,人口之比1∶5,怎么打得过?
鲁迅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比如作者将孙权草船借箭,移花接木,赞誉诸葛;杜撰“三气周瑜”,害死盟友,简直没有人品。
《三国志》较真实,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用人偏执,如对魏延极不公正,后来非但蜀中无大将,栋梁之才也都丧生于内部斗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可嘉,后世奉为楷模。
亮死后30年,魏灭蜀汉。可见刘禅(小名阿斗,刘备先前有义子刘封,刘禅字公嗣,故“禅”音shàn)虽信宦官,为政尚可,不然何以久久撑持残局?孤城难守,不战而降,是恤民;身为俘虏,“乐不思蜀”,是聪明。
●【晋代魏】●
265年,晋王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建晋,史称西晋,炎即晋武帝。
十五年后,晋灭吴。暴君孙晧(今多作皓),曾将活人剥皮剜目,投降。
晋之名臣,如有“堕泪碑”故事的羊祜(hù),人称“杜武库”的杜预(唐代诗人杜审言、杜甫祖孙是其后代)。
晋武帝后宫逾万,羊车随寝,宫女“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沥地”。因子白痴,又认为晋之所以能代魏,是曹魏抑弟弱侄(如逼曹植七步成诗,但我疑此非史实,丕要杀弟,办法多矣,何须试才障目),致使皇族失势,于是大封同姓王,实质上恢复了封建制。
武帝死后,惠帝即位,闻蛙鸣,问为公抑为私;民大饥,问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与“竹林七贤”】●
皇后贾氏乱政,滥杀。皇族争权,“八王之乱”,历十六年。其间陆逊孙陆机、陆云遭谗冤死,临终从容问:“华亭鹤唳(lì),岂可复闻乎?”
魏晋政治混乱,士大夫尚清谈。“竹林七贤”形似任诞,实质韬晦以自保,放浪形骸,何尝不是人性解放?事多载《世说新语》。
如嵇康被司马氏杀,惟叹《广陵散》乐曲从此绝响(按:实际上并未,当代出版了五线谱《广陵散》);
阮籍佯狂,善作青白眼,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名言留世;
刘伶纵酒,全裸,人讥,反诘:“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kūn,裤)衣,诸君为何入我裈中?”
曾记得,“文革”中的知识分子连狂放的自由都没有,有人受尽了屈辱还要为“五七干校”大唱赞歌(注:此“五七”,系毛泽东1966年5月7日写过一封信,而非1957年反右之谓也)。
●【五族十六国】●
匈奴、鲜卑、羯、氐(dī)、羌(旧称“五胡”)少数民族,趁晋之乱,先后建十六国。
著名人物如汉(前赵)之刘渊(匈奴人,入中原后改姓),好读书,曾说“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所耻”。
前秦之苻(fú)坚(氐族人),一度并吞数国,统一北方,南下,欲灭东晋,初自夸“投鞭断流”,复叹息“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终败逃,一路“风声鹤唳”,皆以为追兵。
夏之赫连勃勃(匈奴人),筑成斧头砍不坏的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东晋人物】●
晋怀帝时,“永嘉之乱”;316年,西晋亡,加上此前内乱和饥荒,30万户北人南迁。
317年,镇守建康(今南京)的皇族司马睿(ruì)重建晋,史称东晋,睿即晋元帝。
王导辅弼皇室。祖逖(tì)击楫中流。陶侃镇守荆州。桓温北伐,尝言“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谢安东山再起,处变从容。
王羲之兰亭雅集后五十年,淝水之战,晋军大败后秦,由此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对峙局面。以后,虽有刘裕南军攻入长安,侯景北兵逼陷建康,皆不长久。
●【南朝——宋、齐】●
420年,东晋大将宋王刘裕,代晋建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裕即宋武帝,旋杀晋恭帝。知人善任,政治开明,保存用过的农具教育子孙。一度北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武帝后,宋文帝有为,“元嘉之治”。但忌杀名将檀道济。檀投帻(zé)于地,斥:“乃坏汝万里长城!”后人以长城喻军队。草草北伐失败,魏军逼临长江,叹:“檀若在,岂使胡马至此!”
萧道成废宋,建齐。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残暴,几乎杀光先前皇帝子孙。
萧衍废齐,建梁,衍即梁武帝。
●【南朝——梁、陈】●
梁武帝寿86岁,帝王长命仅次于乾隆,以佞佛著名于史。三次出家(中国历史上,帝为僧,仅此一例;僧为帝,别无他人),敛财归沙门。
侯景之乱,帝被困,饿死于台城,解讪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其子昭明太子萧统,收录古代佚(yì)文,编成《(昭明)文选》。《文选》对后世影响较大,有“《文选》烂(熟读),秀才半”之谚,精研者谓之“《选》学”。
梁武帝另二子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yì),都长于文学。萧绎眇(miǎo,瞎)一目,好读书,收罗古今图书14万卷,中国有文字以来约半,在西魏军攻破江陵时,付之一炬,为一次焚书之最,史称“江陵之灾”。被俘虏后责问其为何出此下策,答:“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丧心病狂,竟至于此。
陈霸先平侯景之乱,代梁,建陈。
陈后主奢侈,好作艳辞,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国亡被掳后,竟向隋文帝讨官号,帝斥:“陈叔宝全无心肝!”
宋、齐、梁、陈四朝,历时170年,史称南朝,加上先前的东吴、东晋,皆都建康,唐人合称为“六朝”。
●【北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与东晋后期同时,386年,北方鲜卑族拓跋珪建北魏,为魏道武帝,开国即效汉武帝先例,一立太子,即杀其生母。
439年,南朝宋时,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帝有传世名言:“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因僧尼剧增,寺院占大量土地,下诏灭佛,称:“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历代之伪物!”
魏孝文帝拓跋宏,景仰汉族文化,禁胡服,讲汉语,将100多个鲜卑族姓氏,都改汉族的姓,皇族拓跋改姓元,国都由大同迁洛阳。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
●【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高洋废东魏,建北齐,初留心政事,后**残暴。
宇文觉代西魏,建北周。
●【北朝——北周灭北齐】●
齐后主昏,“小怜(姓冯)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北周武帝宇文邕有为,灭北齐。北方再度统一。
由北魏至北周,史称北朝。
史学所谓魏晋南北朝,即自三国,经两晋,历南北朝,至陈被隋灭,约370年。
●【南北政权之分界】●
注意:中国历史上南北政权分立,加起来550余年,大多以淮河、秦岭为界,双方对峙于长江的,合计不到50年,且多在行将统一之际。
不少人之所以误认为南北政权以长江为界,是因为:
一、长江浩阔,素有“天堑(qiàn)”之称;
二、南与北若干著名战役发生在长江;
三、明清以来,江北虽在淮河之南,与江南贫富差距甚大;
四、南北方言大致之区别,尤其江苏,在东部不以淮河而以长江为分界。
●【民族大融合】●
中国在战国至秦,曾经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一个例子。
始于刘宋而终于陈亡的南北朝,虽地分南北,却是中华民族又一次大融合。
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互相影响,并非只是后者学习前者。
●【——怎么坐舒服】●
比如从前汉人作息餐饮皆席地而坐,地上铺粗筵或细席,书画也不用桌椅,太低了难受,那就放在矮几上,或是“案”,上。案原义四足托盘(“举案齐眉”不是举桌子),足高仅10几厘米,仍低,所以青铜酒器,都是高足,或加底座。
无论讲究礼仪的坐、跪、跽(皆双膝着地,“坐”尻kāo着于脚掌,“跪”臀离开脚跟,“跽”上身与腿挺直),还是大大咧咧的箕踞(一屁股坐下,双腿弯曲或前伸,像簸箕,属无礼姿势),腰腿肯定都不舒服。
少数民族习惯骑马,早就发明了可以折叠的绳床(马扎,或称“胡床”,隋炀帝忌讳“胡”,改名“交床”),汉人通过交流,才知道两只脚原来可以那么处置惬意。
有凳椅也就有几桌,初引进以为时髦,唐代稍多,至宋代,普及。试看五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便知。桌、椅之名从何来?桌——卓,高也;椅——倚,靠也,可见有背的是椅。
南宋,有人在椅背上方加荷叶形的“托首”,讨好秦桧,称太师椅。托首易坏,后来不用。明代把圈椅叫太师椅,清代用以称扶手椅。
●【——穿裤子好】●
还有,说来难以置信,汉族人早先都不穿裤子,上身“衣”,下身“裳”,前后各一片,后来有了围成一圈的“裙”。
大概春秋时,才知道穿“袴(kù,丝织称“绔”,同音,成语纨wán绔子弟)”,“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将两个名“胫衣”的裤管,套住小腿,用绳条跨系在腰上,其实两条裤管而已,外面还得罩上裙——没有裤腰,也没有裤裆,比婴幼儿的开裆裤还要不成样子。
但北方民族因为要骑马,早就发明了连裤腰的满裆裤,那才真的是裤子。
可怜汉族人,夏、商、周、秦、汉,光屁股1500年,又外裙子内裤管将就了几百年,包括孔夫子、秦始皇,都那个样,直到汉代,才有了当内裤穿的“牛鼻裈(kūn)”,才向少数民族学会穿有腰有裆的裤子。
这种情况,西方也然。古希腊—罗马文明程度相当高,但也是男女都穿宽松的袍裙(看看雕塑、绘画中的古希腊学者服饰、古罗马帝王如恺撒的妆束,就知道我没瞎讲),直到骑马的游牧民族入侵,才将上下分开,后来又把裙子改为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