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二、先秦三代 2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4 15:34:01

●【夏500年】●

夏的历史约500年,传17世,最后一位后是桀,无道。

附:夏朝初,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已屹立600年。夏朝中叶时,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完备而成文的《汉穆拉比法典》,该法典“树立公平正义”,用楔(xiē)形文字竖刻在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计282条,约8000字,今藏巴黎卢浮宫。

 

●【汤革命,建商】●

公元前16世纪,祖居商地(今河南商丘南)的商部落首领汤(汤武、成汤),重用奴隶出身的伊尹,渐强,发动“革命”,灭夏,建商。

按:“革命”原义,为变革天命,后引申为用武力推翻政权,又广义为社会带根本性的大变革。所以,凡已掌握政权者,还鼓吹“继续革命”,在词义上就讲不通,即使扫荡积弊,也可凭借权力,采用平和方式,完全不需要强暴手段。

商统治者称“王”,“后”从此成为最高统治者配偶之称。

商王分“封”亲属或有功者,作为诸侯,在各地“建”国,称国君,相当于朝内的“卿”。“封建”一词的本义即此。

诸侯也都世袭,而且往往不听王的号令。诸侯自己,还可以分封大夫(dà fū)。大夫以下,又有士。

王——诸侯(卿)——大夫——士,为贵族的四个等级,都可以称“君”。本人死后,世袭者仅一人,称为“君子”,该君子的兄弟,则降一等级受封。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比如士之嫡长子承袭士,其余儿子只能做平民,称为庶民、庶人,或“小人”。

 

●【殷商文明】●

商曾建都于今河南郑州附近。中叶,商王盘庚迁都殷(殷墟,墟是集市,不是废墟,今河南安阳),故史书亦称殷商。

商王武丁重用奴隶出身的傅说(yuè)。武丁妻妇好是杰出军事统帅,安阳有其大型墓葬。殷墟主要的遗存甲骨文,是商代的国家档案。

商朝时代的文明,不光在殷墟,比如古蜀国。四川广汉三星堆有高2.62米的青铜人像。

成都金沙出土太阳神鸟金箔,直径和厚度各12.5、0.02厘米,十二道尖弧旋转,仿佛太阳光芒,四神鸟飞翔追逐,生生不息,已作为中国出土文物标志。

 

●【商500年】●

商历时也约500年,传17代,31王。最后一名王是纣(zhòu)王,暴虐,炮烙忠臣。叔比干直谏,被剖腹掏心。

此时埃及已有铁器,地球上最早。

 

●【西周】●

公元前11世纪,居岐山下周原的周部落兴盛,首领古公亶(dǎn)父之孙姬昌(周文王),至渭水访贤,得吕尚(姜子牙),积蓄本族力量。

昌子姬发(周武王)会合诸侯,完成灭商大业,建周,政治中心由丰邑(今西安长安沣河西)迁至不远的镐京(hào,沣河东),史称西周。

宁波奉化溪口蒋介石故居,因蒋先祖以周公旦第三子封地为氏,祠堂乃名丰镐房,故这个“镐”不念gǎo。

按:周之姬发、商之成汤,都是号称吊民伐罪而发动“革命”的。“革命”名义上是使民众获得解放,虽血流漂杵又何足惜?可是,革命成功了,汤、武挂着神圣、光荣的花环,凭着打天下的功劳,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种种特权。交出自由和生命的民众,继续被革命所驱使,为革命作奉献,甚至在“继续革命”中,更多地失去自由,毁灭生命。想想以后历朝历代的更替,不全都这样么?

周武王伐纣约在公元前1046年。

此时,古希腊已开始使用铁器,文明走在前列。

 

●【商之遗民与周之分封】●

商亡后,商之贵族遗民无以为生,多从事买卖,后被称为“商人”。

商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可惜中国古代长期重农抑商,四民排序,一向士、农、工、商;尤其当资本主义出现萌芽时,抑商更是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周初分封子弟、亲属和勋臣。武王之后,其弟周公姬旦摄政,辅幼侄成王。有流言周公篡位,公不畏,平叛;重封诸侯,“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成王成年后,周公还政。

西周中,公元前841年,因“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由周、召二公共同行政,史称“共和”(关于这个词,另一说是共伯和受诸侯拥戴,代行王政),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此前仅以甲子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易混淆。

附:其时,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巨著《荷马诗史》,结构严谨,情节跌宕,人物形象鲜明。

 

●【夷、蛮、戎、狄】●

西周后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戎破镐京,大掠。

按:古时称四方少数民族为北狄、南蛮、西戎、东夷。

戎、狄其实就是匈奴;夷早就和华夏主体民族融合,商族的祖先,很可能就是夷;蛮是南方的楚,文化不低于中原,老子、屈原都是楚人。

所以,四方所居者,同样都是中华民族。

因中原民族自以为优越,以“犭”“虫“戈”和“大弓”造字称之。读史籍可知,中国古代的正史,对少数民族的称谓,大多着“犭”旁,如“獞族”之类。

 

●【东周前期——春秋】●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雒邑(雒同洛,今洛阳)。因洛阳在西安东,史称东周。

按:就在此后四年,前766年,古希腊举行了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后每隔四年一次,一共举行了293次,跨度达1100多年,直到公元394年,被入侵希腊的罗马皇帝下令取消。古代奥运会中止1500多年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办了首届现代奥运会,延续至今。

东周“天子微,诸侯僭(jiàn),大夫强”,王权渐衰。后来,号称“诸侯共主”的周,沦为方圆仅数百里的小邦国。

东周前期,因诸侯鲁国史书《春秋》传世,后人将《春秋》所记载的这段时期称“春秋”。

《史记》载:春秋“弑(shì)君三十六(实际上远不止),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各国兵戈不息,“春秋无义战”。

 

●【春秋五霸】●

周天子的共主号令逐渐不行,诸侯中的某一强国,于是通知各国,会盟于某地,歃(shà)血明誓,“尊王攘夷”,自己成为霸主,其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霸”是“伯”的假借字,伯是大哥、长的意思,也就是诸侯领袖。

春秋五霸:齐桓公任用管仲,晋文公(重耳)流亡磨炼,宋襄公标榜“仁义”(治兵以“礼”,如交战时,敌半渡,人车乱,不击,说是君子不乘人之危。对此,汉代人评说,“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当时车战都约定时间、地点,双方布阵毕,“鸣鼓而战,不相诈”;至战国,礼崩乐坏,再讲究这套,就可笑了),秦穆公称雄西戎,楚庄王问鼎中原。

“公”是周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中最高爵位。五霸中四霸皆公;惟独楚,早先因被轻视,封的是子爵,一直不服气,后恃强,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shì)”,索性自升四级,称王。

 

●【吴、越相争】●

也有史家以为宋乃“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无实际霸业,秦仅偏于西隅,称之为霸似不足道,于是将五霸中宋、秦,改为吴王阖(hé)闾、越王句(勾)践。

按:很可能宋是已亡的商王族的后裔,或者宋襄公之愚笨太出名了,先秦典籍常作寓言嘲笑宋人,如《孟子》“揠(yà)苗助长”,《韩非子》“守株待兔”,《列子》“野人献曝”,都拿宋人开涮。但其实,孔子也是宋贵族的后代。

吴的先祖,是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虞仲)兄弟俩,为使侄儿姬昌能够继承周族领袖名位,避让江南,被(披)发文身,后分别葬于今之无锡鸿山、常熟虞山。

周初,武王封仲雍后人周章为吴国国君。传至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之能,破楚(因伍报仇泄愤,纵弛军纪,孙武痛心,归隐,故生平仅此一仗);又攻越,败死。其子夫差报仇,平越,后信谗杀伍。

越是越人自立的国家。句践卧薪尝胆,用范蠡(lí)、文种计,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

蠡劝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不听,自遁。文种死。越后来又被楚灭。

伍子胥、文种皆因“功高震主”被杀,类似例子中国历史层出不穷。

附:与吴越争霸差不多同时,发祥于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东征西战,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三大古文明中心,纳入版图,并且接近了另一个文明中心希腊的边缘。

后来,希腊与波斯战争40余年,以波斯承认希腊城邦独立而告终。奥运会42.195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就为了纪念那位奔回雅典送军事急报而力竭身死的希腊勇士。那时波斯已有骑兵,而希腊人没有。

 

●【东周后期——战国七雄】●

东周后期,从公元前475年始,至秦统一前,因西汉末刘向编《战国策》记其史事,后人称为“战国”。

《资治通鉴》将赵、韩、魏“三家分晋”作为战国之始。

战国中期,周逐渐名存实亡,魏、齐、秦、韩、燕、赵便也都称王,与楚共为七雄,并吞中小诸侯国,相互争战不已。

山东六国因燕在北,楚在南,中列三晋,呈竖向,于是“合纵”以抗强秦;秦则以“连横”分化六国,瓦解其联盟。舌辩之士纵横捭(bǎi)阖,大逞其能。

其时,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帝,东击波斯,南征埃及,疆域跨欧、亚、非三洲,古希腊文明弘扬光大。

西亚商人由印度、缅甸进入中国滇、川,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后成为茶马古道。

屈原投江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阿育王统一古印度,定佛教为国教。

 

●【战国四君子】●

战国“四君子”,“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礼贤下士,虚左以待,养门下食客,为公私所用。

“虚左”考:古时车乘之法,除国君、主帅之类,一般都御者居中,尊者居其左,又一人处车右,以备倾侧,并为卫、侍。为什么尊者不坐在右边?我猜测因御者右手挥鞭,容易碰到。

魏信陵君无忌,曾指使人窃虎符调兵救赵。

赵平原君胜,有毛遂自荐故事。

齐孟尝君田文,入虎狼之秦,靠鸡鸣狗盗脱险。门客冯驩(huān)食无鱼、出无车,弹铗(jiá)而歌,焚债券于薛,后文大难,避于薛。

楚春申君黄歇,因先封淮北后改故吴之地,上海简称“申”。

七国中虽楚最大,齐最富(后期是秦),但秦最强,最后统一中国。

 

●【军事强国秦】●

秦之所以强,是因为坚持改革,重用客卿,废封邑,行县制,创中央集权专制模式,走军国主义道路。始于秦孝(jiào)公时之商鞅,百余年后,成大功业于秦王政之李斯。

但商鞅变法摧抑私人工商,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燔(fán,烧)诗书”,兴“连坐”(株连),“参夷”(参通叁,灭三族,秦文公时已有,商鞅使法典化),行凿顶、抽胁、镬(huò)烹之酷刑,开后世专政镇压人民先河,终于作法自毙,死尸遭车裂。

 

●【各国变法】●

各国也变法,如魏之李悝(kuī),编纂《法经》;楚之吴起,“明法申令”;赵之武灵王,胡服骑射……但终究不及秦之变法彻底而有成效。

按:关于胡服骑射:胡人短衣窄袖,比宽袍大服的汉人利索得多;汉族打仗用车战,一车三甲士,中御、左射、右戈,远不如单人匹马的骑射灵活机动。

关于车战三人,为什么规定左射右戈?你想象自己是战士,手中执着弓或戈,站在行进的战车上,看哪边顺手,有利杀敌,就不难明白。

另外,戈既可刺劈,又能勾拽,最适宜车战,后来将士骑马作战,戈就淘汰了。

 

●【六国之亡】●

战国末,秦“远交近攻”。名将王翦出征,为避秦王嬴政疑忌,请赐田宅,表明没有野心,虽手握重兵,终保无虞。

各国尽管有猛将如赵之李牧一度大破秦军,侠士如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终于,仅10年,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先后亡于实行了军事专制主义的强秦。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