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遗憾,睥睨,所以写这本书】★
旅游不讲求文化,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美景在前不能发现,发现不懂欣赏,欣赏不知其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旅游,算什么旅游?
还有,导游是景点的介绍者,文化的传播者。不指望导游如何渊博,但起码的文化总是应该具备的;不要求导游多高学历,但信口雌黄总是不可以的。对于那些一问三不知,甚至乱话三千的导游,游客完全可以责问:我们自己会游览,要你来做什么?
更有,旅游图书的撰述者,导游教材的编写者,当然要比一般的游客和导游高明些,不然,你凭什么写书出书?上海藏龙卧虎,高校聚精英,导游多俊彦。可是,我看到本市很多这方面的图书,由于禁脔自拥,瓦釜独鸣,如题为《导游基础知识》者,纯属东拼西凑的汇抄,冠名《旅游与中国文化》者,简直粗制滥造的杂烩,错谬百出,误人子弟,居然敢印成书籍,把持教席。至于不学无术的主编、嫉贤妒能的乡愿,就更令人所不齿,直教有识之士“白眼看鸡虫”。
正是叹息许多旅游者在名胜古迹前草草而过,遗憾许多导游毫不愧怍地信口开河,睥睨许多旅游图书、导游教材欺世盗名,钓誉谋利,蒙蔽无知,戕害青年,我虽无铁肩,志担道义;幸有辣手,能著文章,于是撰著了这本雅俗皆宜、尤多考据辨证的半学术旅游文化读物。
★【导游而作家,初版受欢迎】★
本书缘起于授课的教材。1980年代,上海市有史以来首次导游大奖赛,初、复、决赛,区区皆第一名。导游而为作家,上海也惟我一人。
二十多年来,我先后执教于上海市国内旅游培训中心、上海市旅游培训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在上海市三所主要的老年大学,开辟草莱,首创旅游文化班——依次市退休职工大学、市老年大学、市老龄大学,皆总校,又在若干分校讲课。既开班,就要编讲义;讲义易散佚(yì),于是出书。
2003年,《旅游文化精典》面世,学员叫好,社会欢迎。
旅游者说,读了这本书,可以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获取最大旅游享受;
导游朋友说,读了这本书,可以廓清宿疑,是正谬说,充实知本,深化学养,出团带上它,向游客有讲不完的话题——没水平的导游才唱歌,何况不可能唱个没完;更蹩脚的导游放录像,他偷了懒还偷着乐;
青年学生说,虽在高校,或学旅游,碰不到有学问的先生,听不到高质量的讲课,读读这本书,解饥渴,慰生平,茅塞顿开,相见恨晚。
也有些朋友,批评该书太简单、少奇崛,某些章节可删改。
★【想说就说,要做快做】★
记得1980年代我初为导游,在镇江焦山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一联,怦然心动。这回改版,即抱“删繁”“领异”宗旨,丰富更新内容,凡估计旅游者感兴趣的,导游可资谈助的,尽量说到,并抒发了一些令“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的感叹,将近十多年来旅教界的伪学术,作了若干揭露。
为什么?《旅游文化精典》出版后两个月,我实足耳顺,作十六字偈(jié)以自策:“六十已过,来日无多;想说就说,要做快做。”倘不,一旦归天,思随风而飘灭,事可为竟未行,岂不遗憾?
所以,不作“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之叹,也不因“最高的轻蔑是无言”(鲁迅语,以下简注《鲁》),真的不说话。像我这种人,立德不想,立功不能,立言总可以吧。留下些许文字,雪泥鸿爪(zhǎo),不枉人世间走了一遭。
人生大快,莫过于在学海中作自由泳。况且我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独往独来,得大自在,任凭鸦聒(guō)鹊噪,我行适我素,恣意曳(yè)尾涂中,其乐又何如!
★【知识正确,见解独立】★
本书力求知识的正确,强调见解的独立,不像上海旅教“掌门”范能船、袁一锋两教授(按:中国学人不管暗地如何阴损,明里批评都好讳名,总是“某”啊“某”的,直白说也仅露一姓,复旦某“陆教授”学术不端,此三字称名见诸报端,陆谷孙先生竟蒙不白之冤,所以我这里直率道姓指名,以免别的范、袁倒楣)之流,毫无考据辨伪的能力,只会罗列一二三四几种说法,两人居然都还各自传教于我,说这样既不会被指摘又省得得罪人。
正确,是所有要点,都经考证(所以敢称半学术——我在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时,承名师指点,受专业训练,自信有考据的基本功);即使传说,也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有据而可信;书中凡写到的中外游览景点,我基本上都曾亲临目睹。
独立,是不人云亦云,固然爬罗剔抉史地档案资料,汲泉借鉴异端他说观点(尤其揭橥zhū历史真相者,如史学家袁伟时、杨奎松、杨继绳、雷颐等先生的只眼灼见),但绝不抄书,而且多见人之所未能见,言人之所不曾言——许多原创见解,敷衍皆可成文章,谁若剽窃,当属侵犯知识产权。好笑的是,本书初版后,果然发现上师大某退休教授在“段抄”,真弄不懂都号称权威了怎么还老不长进。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书中凡对于他书错误的指摘,是为了维护文化本色,不使谬种流传,贻笑大方,以讹传讹,流毒于华夏子孙。
对于21世纪初出版、已经连印了十几年的上海“导游资格考试指定(系列)培训教材”,尤其是《导游基础知识》和《现场导游》(以下简称《导基》《现场》)两书的差错(后者主要指豫园、龙华寺两章),我因不忍蒙羞各地同行(各省市都自编《导基》,凡作过比较的,莫不笑我上海无人),不愿愧对莘莘学子,屡屡诚心诚意指正。无奈夏虫不足语冰,反道我恃腹笥骄人,看不惯狂放霸气。
嘻!此正如昌黎先生所言:“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书读少,怪你自己;“狂者进取”,孔子说的;放是个性,看不惯?我还看不起你呐;霸气,因有学、才、识底气,岂让平庸者伪装高深,唬弄青年?
故我不傲广大导游(根底不一,谋生非易,论带团各有千秋,比知识胜之不武),却鄙薄思想平庸、学识贫乏的教授,尤其人称上海旅教“泰斗”而其实是空壳子的二人——放言高“范”一头、压“袁”半肩——袁品不太高,算有一点货,抑扬顿挫也还行;范不懂不通,却好装腔作势。我指正《导基》300余处错,范主编嘴硬“你说的也不全对”。令举此300余错处中30例我错,举不出;问3例,也没有;说讲1例吧,至今无。范袁以降,等而下之,更别说本来就七窍通六的行政头儿了。
噫!使出毫无气度雅量的排挤打压手段,又怎么样?听着:你与皇帝夸新衣,阮瓮共饮(此词我原创,难说日后不会作了成语)海上夫;我“仰天大笑出门去”,散发扁(pīan)舟再不与哙伍!或者说得客气一点,我“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骄傲使人进步,个性我自为之】★
文化的活力在于批评与反批评,每一个良知未泯的读书人,都有责任昭示常识,守护文化,捍卫真理。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谦虚固然谦虚,还能安逸而升迁,可学术,也就悲哀了。
我认为,谦虚是学术之大敌。要谦虚就别学术,要学术就不谦虚。甚至可以说,骄傲使人进步,只要不自满。
其实,极大多数谦虚,要么是无能而不得已,要么是本质上的虚伪。即使真正谦虚,与自负一样,也是性格,就如威严与平易、低调与张扬、城府与直率、内敛与外向、温和与冷峻、矜持与随意、和蔼与严肃、好胜与恭让、守成与挑战、韬晦与锋芒,孤高与合群,拘谨与豪放,统统无关乎品德,实乃正常之个性。甲喜谦卑,乙好张狂,尽可各人我自为之,甲不见得比乙好,更甭管丙、丁、戊、己毁誉贬褒。
★【学术者,天下之公器】★
况且,任何文字,只要面世,就如上了台的演员,公众都可以批评,对于乱写乱说,焉能不发佞(nìng)擿(tī)伏?你既然错了,就要认;不认,也应改。好笑的是,明明错了,却以“学术之争”混淆视听。错的就是错的,根本不是学术,还争什么?
就算学术之争,梁任公说过的,“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那公开争一争嘛!我多次向上海旅教头儿,上书要求,就《导基》展开学术讨论,真刀实枪干一仗,我愿入地狱,为众矢之的,明辨是非,达到大家提高。怎奈主编装死不响,领导留中不发,说穿了,是不敢——一争,嗐,可不露出草头之流的草包马脚了吗?
再说,“吾在,久压公等”,乡愿之流早就存心去之。有司蒙蒙,夜郎讳疾,任人惟谀,于是使出宵小惯伎——假行政权力不给谔谔之士说话,凭官位强势封杀真才实学皋比。如此文化专制主义,只会被有识窃笑,舆论非议,志士齿冷。而培训上课的教师,明知错误,还奉上峰之命必须照本宣科,不得向学员纠正,那就非但难堪,简直汗颜了。
★【欢迎发难棒喝】★
这本小书如何?横渠先生说过:“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我一向主张,治学贵疑。学生听课而提不出问题,等于白听;读者看书而不产生疑问,无异瞎看。
所以我在课堂上,欢迎学生随时打断,不必举手、起立,就直截了当,插话,驳问,甚至当头棒喝:“李,你讲的不对!”
更希望广大朋友,读本书而生疑,向我辩诘、发难,用各种方式,不吝赐正,最好厉害点,一掴一掌印,一抓一血痕,以便有机会改正错误,免得继续贻害公众,让我也在瞑目之前,知道正确的说法,在下必当致谢,敬礼。
★【身为教师,怎么能叫学生谦虚点】★
我之所以这么说,理由很简单。人生有涯而知无涯,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学识肯定正确。重要的是学术态度必须端正。
我曾听过范主编教授一堂课,碰巧那天有学生指出一个错误,他强词夺理胡扯一通,接着公然在讲台上说:“你们年轻人要谦虚点。”
乌乎,学养浅薄倒也罢了,作为教师,怎么能叫学生谦虚点?中小学都不该,何况大学!须知,中学老师是教知识的,你能保证你说的全对?大学老师是教思路的,学生只能循照你的思路,还不完蛋!
我自己,不敢说生平言行全都磊落,治学却是一贯诚实。对于批评,虚怀若谷,洗耳恭听;闻过则喜,从善如流;当场认错,鞠躬改正。草头之流,缺的就是诚实。
★【由《精典》而《段子》】★
2003年那本书,题名为《旅游文化精典》,当时健在的启功先生,尝不以“精典”为然,但我认为贴切,就《精典》了。
何以?且把两字拆开来讲:“精”是内容精华,取材精粹,考据精审,叙述精练;“典”是典籍、典故,可备旅游携索骥,可置案头查出典——限于篇幅,一般就不说出处,如需穷究,上网可也。
书末也不像某些人那样,开列一长串“参考书目”,名曰“一并致谢”,实质躲闪抄袭的卑劣,或如傅斯年所讽,“以自矜重,以骇庸众”。
书题长了些,在“旅游文化”后面,缀上“导游讲解”四字,以强调本书的实用性;至于前冠“段子版”,无须赘述,是因为有些部分内容较多,为阅读方便,点明概要,使稍醒目;导游讲解,撷(xié)取所需,选作主题。
前贤范文澜云:“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我一向埋首学问,“管他冬夏与春秋”,板凳何止冷十年?写书作文,“唯陈言之务去”,素来痛恶空、套、费(废)。本书尽量文字干净,庄谐自如。该要言不烦,惜墨如金,字斟句酌,苦心孤诣;恰文思泉涌,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概念求易懂,数据务确实(按:本书提到的所有数据,均见诸正规出版物,必要考证者我已确切,“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总之,既好看,又实用,开卷必有益,读完不懊悔。
信不?试试。
★【坦诚说明】★
这篇序言,有过于雕琢、用典偏多的毛病,与本书第十卷第三章描述上海市花白玉兰那节一样,仿佛“庾信文章老更成”,实际上算不得好作文。坦诚说明,以免贻误青年朋友。
还有,凡导游,没有不自负自诩(xǔ,沪语谓“kuì”)的,自负自诩是导游的职业特点,不如此就当不成导游。因为导游必须一上团就迅速充分地表现自己,才能让游客了解你而生信服,从而完成得了任务。我也导游,未能免好表现之俗,由于鄙视无能虚名者,逆反心理,“kuì”的腔调还比一般更强烈,简直狂而妄之。但序言说到的上海旅教现状,皆事实,不信业内问问,无人不知。
李光羽 2014.03.22
(常用手机13761316 014;或137 88967 111接6811分机;
国内出差18930599 872;国外不接电话,不回短信)
★【李光羽著·段子版·旅游文化—导游讲解精典·小启】★
附小启:
一、我当过教师、记者、编辑,干过报社、出版社、历史研究所,现在还受聘为《咬文嚼字》特约审校(每期目录页有名字),但不能保证本书没有差错。读者诸君如有发现,请赐告,感谢之外,且奉奖酬。
二、我从事导游与旅游教育凡三十年,论文史知识,十问一不知,说讲解技巧,能伦比者亦少,既慕可与共言的同道,也望继续薪火的后生。今廉颇老矣,儿子别有爱好,孙子咿呀学语,想收一二学弟,传道、授业、解惑,“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闲?”只望开心,不求回报,不敢说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但愿经验能力、藏书资料传承有人。要求:男性持证导游,不论专职业余,真正好读书,绝对不抽烟,就行。有意者请电我。
三、我落伍,不会上网;拥一邮箱,每一两个月,请儿子打开看看,是否有值得一阅的邮件。E-mail:13761316014@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