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赵惠文王于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去世,赵威后的儿子赵丹继位为赵成王,册立威后为王太后。成王年幼,由赵太后执政。
赵太后卒年不详,但惠文后去世并由她临朝执政的这一年(前266),正好是范睢夺去魏冄相位,宣太后停止临朝执政的这一年。第二年,宣太后去世,就在此年(前265),“赵太后新用事(刚执政),秦急攻之”,“秦伐赵,取三城”,“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她舍不得将小儿子长安君当人质,情愿借不到齐国的救兵。左师触龙(触龙,过去曾长期误为触讋。讋,zhe)劝她说:长安君如果“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将对长安君和国家都非常不利,劝她以国为重,从培养儿子和巩固他的地位、前途有利的角度出发,让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也即创造机会,让他有机会立功。这番话说服了赵太后,于是齐国出兵救赵,赵国转危为安。(《战国策·赵策四·触龙言说赵太后》、《资治通鉴》卷五)
赵太后克服溺爱子女尤其是幼子的一般女性共有的弱点,用贤纳谏,顾全大局,兼具眼光和识见。她在夫死子幼的艰难之时,独撑赵国的危局,很不容易。对待唯一能帮助自己对抗强秦的强国齐国,她在外交上也能不亢不卑,据理发言。《战国策·齐策四》记载:
齐王(指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于赵太后向齐国借兵的第二年即前264年即位)使使者问(问候)赵威后,书未发(来信尚未启封、打开),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接着又问及齐国的贤人、孝女和无用之人,批评齐王不能尊重和重用贤人、孝女,惩治无用之人。赵太后洞察齐国的政情,大胆给予批评。又坚持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原则立场,在弱肉强食的列国纷争的不利形势下,对有所仰仗的强齐如此问候和评论,极为难能可贵。
在《战国策》所写到的太后(包括宣太后)中,赵太后是具有民本思想的最出色的一位女政治家。从她对齐国使者的七次连珠式的发问看,她的言辞用反诘和自问自答相结合,使得前后七问,波澜起伏,一气贯注;句式则整齐中寓有参差变化,语气委婉而摇曳生姿,说理充分又气势逼人,显示这位深明大义的女政治家的出色言辞水平和外交能力,也使描写她的《战国策》这两个篇章,成为千古不朽的锦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