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秦始皇亲生母——**肇事的乱国太后邯郸姬

作者:周锡山    更新时间:2014-06-16 18:40:16

秦王嬴政即位时才虚岁十三(古人都以虚岁计算年龄),尚少不更事,于是他的生母邯郸姬(又称赵姬)临朝执政。这位邯郸姬是宣太后的重孙媳妇。她本是赵国豪家女,“绝好(姿容绝美)善舞”,后成为巨商豪富吕不韦的姬妾。

吕不韦是阳翟的一个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借此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太子去世。昭王四十二年,把他的次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已经有了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已经立为正夫人,号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因此子楚作为孝文王的“诸庶孽孙”(非正妻生的儿子称“庶”子。“孽”,即“贱子”),被作为秦国的人质,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甚有礼。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地位卑贱的孙子,与宣太后的儿子昭王当年一样,在赵国当人质,乘的车马差劣,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屯积居奇。以待高价出售。”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游说他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您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深意,就邀请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得以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却无子,能够确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才能做到。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在中间,不很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如果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能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相伴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啊。”子楚说:“是啊,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如此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没有东西可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使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您的计划果然施行成功,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吕不韦于是送给子楚五百金,作为日常生活和结交宾客之用;又用五百金买珍奇玩物,他自己带着这些珍宝西去秦国。

他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请她把带来的珍宝全献给华阳夫人。请她在转送珍宝时,顺便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还常叨念:“我子楚把夫人作为天一般的仰仗,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闻言大喜。吕不韦还设计了一套劝辞,乘夫人开心之时,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将来色衰了,宠爱也就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又无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将他立为继承人,而作为亲生儿子一般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始终不会失势,这就是所谓听从一句话,就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现在子楚贤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可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所以自己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时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您一生在秦国都要受到尊宠啦。”这样,“华阳夫人您无子而又子,子楚他无国而有国。”

华阳夫人听了感到这番话太对了,就趁太子方便时,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是最有才能的,来往的人都不断称誉。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充入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一直无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将来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夫人刻了玉符,约定立子楚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厚赠礼物给子楚,还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日益盛隆。
    吕不韦物色了一姿色极好而又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同居,知她已经怀孕。子楚和吕不韦一起饮酒时,见到吕不韦身边的这位大美人,垂涎三尺,非常喜欢,子楚竟想夺人所爱,向吕不韦索讨美人,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赠他。

吕不韦大怒,他本不舍得给他,但转念一想,为了钓取这个奇货,已经为他破费了大量家产,半途而废岂不可惜,为了拉拢他,勉强同意,只好忍痛献出此女。此女隐瞒有孕在身,到十二个月之后,生下一子,名政。子楚就立此姬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派王围攻邯郸,情急之下,赵国想杀死子楚。子楚就和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贿赂守城官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于是顺利回国。

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儿,因为子楚的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她已被隐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嬴政回到秦国。
    秦王继位一年之后去世,谥号为孝文王。太子子楚继位,此即庄襄王。庄襄王尊奉为母的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奉为夏太后。庄襄王元年(前249),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大商人吕不韦就这样成为丞相,与秦王一起享受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的政治投资终于成功了。
    庄襄王即位三年就死了,太子嬴政继立为王,嬴政实际上并不是子楚的儿子,而是吕不韦之子,所以他名义上是宣太后的玄孙,实非秦王的血统。但其母邯郸姬则仍可算是宣太后的重孙熄。

因为赢政只有十三岁,年龄还小,就由他母亲即太后临朝执政。嬴政即位之时,太后一共有三位,养祖母华阳太后、亲祖母夏太后和生母帝太后。华阳太后和夏太后,都未插手政权,他的生母邯郸姬不敢寂寞,插手掌权,这可能是吕不韦的主意,他利用手中掌握的大权,让邯郸姬执政。

因为这位临朝执政的邯郸姬,毫无主见,仅仅是个漂亮的绣花枕头而已,一切朝政都听吕不韦的安排。嬴政即位后,吕不韦任相国,号称“仲父”。仲父,是帝王对大臣的尊称,又即“次父”,此词后世另可解释为叔父,后也可以解释为第二个父亲,这个称呼很妙,也可说是恰如其分。

太后死了丈夫,但年纪还很轻,她就常常和吕不韦私通。吕不韦此时又成为邯郸姬这位临朝太后的秘密情夫。他们原是夫妇,此时却又鸳梦重温,久别妙于新婚。

吕不韦本来富可敌国,现在身居一人之下、全国之上的高职,家有奴仆万人。

而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争相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以此比拼高低。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在这方面如果还不如他们,岂非羞耻。所以他也招邀众多文人学士,给以优厚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及其门徒,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吕不韦就命他的门客各自纪录自己的见闻,辑编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自以为已经备载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号称《吕氏春秋》。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悬赏金一千,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千金奖励。
    再说吕不韦与赵姬两情相悦,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就物色嫪毐(lào ǎi)当替身。秦人嫪毐因强奸罪入狱,吕不韦设法将他奉献给太后,太后买通实施宫刑的官吏,假施宫刑,命人拔光他的胡子,冒充太监,入侍太后,他果然大得太后的欢心,竟然还生了两个私生子。怀孕时,太后怕人知晓,假称算卦不吉,要换地居住,就搬到冷落的雍地宫殿,调养、生子。嫪毐则始终陪伴在旁。太后给他的赏赐极为丰厚,事事听从他的意见,由他决断。嫪毐家的奴仆多达几千人,而为求官来当嫪毐门客的也多达千余人。

秦王政七年,嬴政二十岁时,夏太后过世。

秦始皇九年(前238)亲政时,有人告发嫪毐实际并不是宦官,常与太后私通,并生下两子,都隐藏着,嫪毐还和太后密谋“秦王死后,就立己子继位”。于是秦始皇命法官严查,不仅弄清全部真相,事情牵还连到相国吕不韦。

当有人告发嫪毐时,嫪毐就听到了消息。秦始皇查讯左右,但事情还未败露。嫪毐害怕大祸临头,他乘秦王到雍地祭天,就先下手为强,和亲信同党密谋,盗用太后的大印,调集军士在蕲年宫造反。秦王调动官兵攻打嫪毐,嫪毐失败逃走,秦军追到好畤将其斩首。 
    九月,秦王下令杀光嫪毐三族,灭其宗族。又杀太后所生的两子,并把太后迁到雍地,幽禁起来。嫪毐家的门客全都没收家产,迁往蜀地。秦王本想杀掉相国吕不韦,但因其侍奉先王功劳极大,又有许多宾客辩士为他求情,秦王不忍心将他执法。
    秦始皇十年十月,罢免吕不韦相国之职。后因齐人茅焦劝说秦王,秦王才到雍地迎接太后,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过年余(前235),前来问候吕不韦的各诸侯国的宾客和使者,络绎不绝,相望于道。秦王怕他发动叛乱,就给吕不韦信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勋?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何血缘亲情?竟然号称仲父。你与家属全迁蜀地去住!”吕不韦自觉已受到越来越大的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酖酒自杀。秦王所痛恨的吕不韦、嫪毐已死,就让迁徙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太后去世,谥号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在芷阳。

秦始皇的这位母后,因贪图情欲,竟默许情夫夺权、叛乱,毫无政治头脑,即缺少应有的政治智慧和才能,其结果只是造成秦国政局的一度动荡,她成为中国建立皇帝和皇后制度前夕的历史上的第一个乱国太后。

当时,秦始皇幽禁太后后下令,有敢为太后事诤谏者杀无赦,结果竟连续有27人照样进谏并被杀。没想到还有第28个不怕死的,此人是齐国的茅焦,他对按剑而坐,气得口泛白沫的秦始皇说:你已经杀了27个,天上有二十八颗星宿,杀了我正好凑满二十八之数,岂不妙哉。

他还激烈批评秦始皇说:“陛下车裂假父(竟当面称嫪毐为秦始皇的继父),有嫉妒之心,囊朴(用口袋蒙罩着摔死)二弟(指两个私生子),有不慈之名;迁母萯阳宫(将母亲打入冷宫),有不孝之行;从蒺藜于谏士(将棘刺放在进谏人的身上),有桀纣之治。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恐秦亡,为陛下危之。所言已毕,乞行就质。”

有趣的是这位进谏者进宫时不肯快走,双脚像在快走,实际上只是双脚快速倒换地慢慢向前移动,使者催他,他说:“我到前面就要死了,难道你不能容忍我多活一会吗?”等他进谏完毕,却立即解衣伏身在刑具上,催秦始皇下令杀他。其言行幽默潇洒,令人解颐。秦始皇竟被他说服,立即下令赦免他,并自行迎接太后回咸阳。“太后大喜,乃大置酒待茅焦,及饮,太后曰:‘抗枉令直,使败更成,安秦之社稷,使妾母子复得相会者,尽茅君之力也。”(刘向《说苑·正谏》)

当时竟有茅焦其人理直气壮地为太后通奸、奸夫和私生子的合法地位辩护,秦始皇还认为他讲得有理,太后也兴高采烈地回宫,宴请和感谢这位茅君,这在后世是难以想象的。《史记评林》收录金隐星的评论,分析秦始皇不杀茅焦,还听从他的批评,是因为:“秦始皇并不惧怕名声与道德准则,他惧怕的是诸侯为此而倍(背叛)秦。” 一位西方学者分析评论说:

焦竑(1541-1620)指出,嫪毐掌权的原因,是得到了皇太后的支持,同时秦王也负有一定责任,因为他同从前的鲁庄公(前693-前662)一样,都未能有效地控制住其母后。(《史记评林》6卷2页b面)鲁庄公的母亲文姜(?-前672),与她的兄弟齐侯(前697-前686)**,结果导致她丈夫鲁桓公(前711-前694)被害,这是记载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桩臭名昭著的事件。(《春秋左传》,鲁桓公十八年)因而,嫪毐同秦国皇太后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以及为人子者无力控制这一局面,这一现实很有可能唤起人们对早期故事的记忆,并对秦王予以指责,就像焦竑所指出的那样。 

但是,当我们转到上文引用的茅焦对秦王的献言时,另一个有名的记述——有关郑庄公(前743-700)的故事,或许也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文本框架。在那个故事里,一位母亲,武姜,参与了她宠爱的幼子发动的旨在废除她长子王位的叛乱,她的长子就是郑庄公。叛乱失败了,郑庄公随即流放了她的母亲,并且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久,郑庄公开始后悔了(译者按,“既而悔之”)。这时(前720),一位长者,一位相当于茅焦的角色,颍考叔(译者按,原文误“颍”为“颖”),带来了可以最终使被疏远的母亲与其子复和的建议。当郑庄公赐食给颍考叔时,颍考叔将肉留了起来,准备带回去给母亲吃,这引发了郑庄公的叹息:“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郑庄公打算解决同母亲的冲突,于是睿智的进谏者为他打通了一条黄泉之路,最终满足了他的愿望。颍考叔献给郑庄公的谏议,完全是基于一个儿子对其母亲的情感依赖——也就是说基于孝道。(同上鲁隐公元年)

而茅焦的谏议与颍考叔的谏议恰恰相反,他完全没有诉诸孝道,而是诉诸了政治权谊,当问题涉及皇太后被放逐这一事件时,他说:“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这一议论尽管确实使皇太后返回了京城,但其中在道德伦理上的匮缺,已被一位评论者金隐星注意到了:“秦始皇并不惧怕名声与道德准则,他惧怕的是诸侯为此而倍秦。” (《史记评林》6卷3页b面和4页a面) ①

 但还是有学者认为这是汉人的编造。他们认为:在《说苑》的版本中,茅焦的言语与《史记》的记载大有不同。在这一版本中,茅焦历数了秦王的不是,并规劝道:“你将你的母亲放逐在咸阳宫,这是一个不孝的行为。”(“迁母咸阳,有不孝之行。”)在后者的记述中,茅焦的谴责使用的是道德的口吻,这是早期版本中所没有的。

这位太后死于秦始皇十九年(前228),时年约五十余岁。在古代来说,这是正常的死亡年龄,“人生古来七十稀”,当时要活到七十岁是稀见的。她死后,与庄襄王合葬,“谥为帝太后”(《史记·吕不韦列传》),备极哀荣,这应是秦始皇再过了7年称帝以后的事了。

这位乱国太后,最后又享了十年清福,得以善终,还保住了太后的称号和地位,全因得到贵人相助。只是他的两任丈夫和两个情夫(其中一位是先当丈夫后当情人,一身而两任)全已命归黄泉,她的内心必定非常孤单和痛苦,远不及宣太后终生有情夫侍侯,逍遥快乐,得其所哉。尽管如此,她在此前,逍遥过日,在2007年上演的《秦始皇》电视连续剧中扮演赵姬的宋佳认为:“赵姬既是个充满爱的母亲,又是个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十分坚强的母亲,敢爱敢恨。”

而吕不韦则赔了美人赚大利,他的儿子竟然当上了秦国国王,而且在他的辅佐下,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岂不是天大的妙事和奇事!!!

吕不韦曾经自己这位皇帝儿子寄望说:“能忍人所不能忍,能苦人所不能苦,能为人所不能为。”

照理说,秦始皇的母亲是大美人,儿子的相貌像母亲的多。而吕不韦估计也是相貌堂堂的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秦始皇的相貌却丑陋而奇特,既不像爹,也不像娘。司马迁援引尉缭的话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又说他的品性极坏,“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的智力出众,性格刚毅,这一切都像是吕不韦给他的遗传,而子楚的资质平庸,智力和性格都无过人之处,这样比较起来,赢政的确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不像是子楚的儿子。

对于秦始皇究竟是否吕不韦的儿子,古代史家和学者没有异议,现代有郭沫若等人持反对意见,并撰文予以论证。可是除了《史记》之外,目前没有别的史料记载吕不韦和秦始皇的事迹。《资治通鉴》采信《史记》的有关记载,并无异议。郭沫若等人是为了为秦始皇翻案,对不利于秦始皇声誉的史料,尽量翻案,尽管有一些拥护者,但说服力不强。

①杜润德(Stephen W. Durrant)撰《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陈才智译),收入《中国古代的帝王统治与文化变异》(Imperial rulership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raditional China),白保罗、黄俊杰编辑,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94年。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