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第一天,就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我在六月首先想到的话题,自然是关于儿童的。
我想夸夸我的儿子。
儿子曾是上海市名列前茅的市重点中学数学班的学生,从知识水准说,属于他们这一茬的宝塔顶层的成员之一,所以,朋友们都承认我有资格引以为骄傲,很多人对我说,这个儿子让你养着了。然而,我虽然的确为之骄傲,但最使我感到欣慰的却不是这一点。
我最高兴的是他告诉他妈妈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在中学校门口看到一位在乞讨的老婆婆,他看到她很可怜,就想给她一元钱。但转念一想,我如果给她钱,她也许舍不得去买东西吃,还是要饿肚子的。所以,他跑到学校小卖部,买了一元多钱的一只面包。他想,给她面包,她总得要把它吃掉,这一顿就不会饿了。这位老婆婆拿到面包,对他连连拱手作揖,他觉得很高兴。
尽管他把这事告诉妈妈,而不对我说,说明在感情上与我还有些距离,但我真的非常高兴,比听到他高中顺利考进数学尖子班还高兴。他不对我说,我对他说。我说,你这样做很好,我很高兴。
我高兴,是因为他在知识方面成绩优秀,还是外在的;而他的心地善良,能这样自然而然替别人着想,却是内在的。我们做家长的,所谓教育培养,能够留给孩子的,也就是这一点点内在的良知、纯朴的爱心。这足够他受用一辈子。有了这点良知、这点爱心,他今后的生活,可以预期,在本质上是欢愉的;因为任何艰难困苦,都会由良知与爱心转化为成就感。能爱才能深切感受被爱,能付出才能真正获得。如果把幸福定位在物欲的满足上,那么,他的一生将充满苦恼。任何人的物欲都不可能满足,而且,某种物质一旦满足,幸福感也就随之消失。如果能以精神的充实为幸福,那么,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创造出幸福来。那个为失去生活信念的女孩子画最后一片藤叶而患肺炎去世的老画家,他闭目时,是沉浸在留下生命的杰作的幸福之中的。对一个家长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子女幸福。现在,我有把握说,我的儿子这辈子是个幸福的人,还有什么(有财?有势?有发明创造?有很长寿命?)能让我更加高兴呢?
把个人的这点欢愉写在这里,愿天下的孩童都能幸福,愿天下的家长都能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