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上海的长廊

作者:沈善增    更新时间:2014-05-20 14:27:38

中国古典园林,很重视长廊的布置。若北京颐和园、无锡蠡园、苏州留园等,一廊逶迤,如线串珠,如脉贯身,熙熙然景物回巧,灼灼然境界全出。长廊就像元宵的舞龙,端阳的赛舟,能牵住你的目光,激发你的游兴。

外滩,就是上海的长廊。

外滩这条长廊,始建于一个半世纪之前,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规模,但直至九十年代,才可以说是进入了真正的成熟期。

然而,在这个时期到来之前,外滩已经成为上海的标志,上海人心目中的骄傲。电影、电视剧中,只要出现外滩的空镜头,出现原市政府大厦古罗马神庙式的圆顶,出现海关大钟,出现和平饭店熠熠生辉的紫铜仿金字塔夹顶,出现苏州河口外白渡桥的钢梁,就毋庸置疑地把观众带进了上海。也许不是每个身居上海、路过上海的人都知道外滩是万国建筑博览,从外白渡桥堍上海大厦到金陵东路口,三公里的路段上,集中了欧洲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到早期现代派等各种风格的高楼阆宇;但几乎人人都知道,像南京路、淮海路、人民广场这样的景观,别处可能还有,可能还更好,像外滩这样的景致,别说走遍中国找不到可以与之相称的,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当外滩改造工程上马,当浦东开发,沿黄浦江东岸规划、兴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时,有些老上海心中是颇有疑虑的。新外滩工程能否和江畔那些多用整块花岗岩巨石砌成的雄浑大气的建筑相呼应?东岸崛起的新军,能否与这些旧贵族相匹敌、相媲美?能不能相得益彰,锦上添花?会不会狗尾续貂,弄巧成拙?

这些疑虑并不是多余的。上海虽然有许多年没有搞楼宇建设,让二十四层楼高的国际饭店占据上海第一高度将近半个世纪,但到一九八三年,便有高过国际饭店的上海宾馆出现了,以后这第一高度的纪录就频频被打破。从建筑风格上来说,流线形结构、全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很快风靡沪上;隽拔的线条、明快的色彩,像穿着大红大绿、朝气蓬勃、叽叽喳喳的少男少女,突进人们的视野。人们始而惊羡,继而欣赏,逐渐司空见惯,却又感到不满足。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用音乐来譬喻,圆舞曲、小夜曲固然使人心旌摇荡、脚下生风,但到底是交响乐让人回肠荡气、回味无穷。上海人品位很高,上海人对外滩又爱之弥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原有的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对面,要建一个新时代的建筑博览,老上海有这样的疑虑,是可以理解的。

只不过五、六年的时间,新外滩一期拓展工程完成,更加上东岸的建筑像雨后春笋般地连片而起,一个焕然一新、光彩照人的新外滩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一扫珍爱外滩的老上海心头的疑云。新外滩是全新的,但新得有底蕴,不浮夸,没有那种暴发户炫金耀玉的俗气。新外滩是张扬的,但扬的是真情,不矫饰,没有那种毛孩子目空一切的骄狂。现为中国第一高楼的金茂大厦,草白色的墙面,主体穿空,像一座隋代无檐的古塔,裙楼像一条在浪尖上颠簸的渔船;我仿佛看到,淡淡的月光下,一位皓首银须的老渔翁,正在向儿孙们述说当年吴淞江边那个小渔村里发生的故事。这种情调丝丝扣着我的心弦。紧靠在黄浦江东岸边的香格里拉大酒店,深栗色的砖墙,像一座古堡,又像一座高大的厂房,与楼前滨江大道临水的一排黑漆铸铁栏杆,以及平台上巨型的铁锚雕塑融成一体,我仿佛听到穿过时空传来的历史悠远的钟声。陈列铁锚的平台,原来是求新造船厂的码头。这家船厂成立于一九○二年,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这样的氛围,使我流连往返。新外滩就是这样,一头牵来历史,一头通向将来,继往而开来;这样的现实,就丰厚、灵动,生趣盎然,意味隽永。

新外滩最美的时刻是在夜间。当华灯齐放,魔幻般的泛光照明,把浦江两岸的新老建筑照得玲珑剔透,宛若琼楼玉宇。灯光映在江面上,江水流光溢彩。人们闲步在宽阔的滨江道上,犹如步入仙境。据在黄浦江畔摆摄影摊的朋友告诉我,除了严寒的冬季,一年的春、夏、秋三季晚上,这里还是青年情侣的胜地。新建的防洪墙旁,依然一对对密密相伴,间不容拳。浦东的滨江大道,情侣们稍少些,但也把固定的石凳与不固定铁椅给占满了。我在一九九三年发表的《话说上海人》一文中,将一对对紧挨着排在外滩防洪墙边谈情说爱这种文化现象命之为外滩“情人墙”。这些年来,外滩“情人墙”的说法已广为流传,但我一直以为,这种文化现象应已成了明日黄花。想不到今朝的沪上青年,包括本地长住与外来闯荡上海的,还是不约而同地奔“情人墙”来。不是开了那么多咖啡馆、跳舞厅、茶室、夜总会吗?摆摄影摊的朋友脱口回答我说:“在野外谈自有野外的味道。”外滩这样的都市中心,繁华通衢,变成了野外,乍听起来,似乎不合情理,但这正是上海人特有的思维、情感的自然流露。我立刻想起一位搞艺术的朋友,曾请我到共和新路边去吃夜排档。夜排档的菜价不比装潢一新的饭店里便宜,朋友邀我去吃的就是那种野趣。而所谓野趣,就是小圆桌和简便的铁管椅放在共和新路快慢车道的绿化隔离带旁,用餐时,一边有汽车隆隆驶过,另一边有自行车、助动车粼粼擦过,因此,助餐的便有灰尘和车辆废气,但我们真觉得有了野趣。上海人太缺少可接近的自然了,故而野趣成了美的代名词。上海人不自觉地把外滩视作到野外,也就是把它当作游览景点,对它的美,给予很多的评价。

但新外滩确实是当得起这份高度评价的。站在这里,可以看到起伏的山峦与葱郁的森林的交流,可以听到庄重的慢板与轻盈的快板的唱和,可以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与充满希望的未来的衔接;这样的胜处佳境,何处去寻,又何劳去寻?

外滩,上海的长廊,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这就是将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有机糅合、创新、发展的卓越能力。浦江两岸的旧楼新厦,就凝固着这种文化的恢宏交响。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