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一种形象的说法,崇德文化是过日子文化,崇力文化是想打仗文化。
本书比较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以中华崇德文化与西方崇力文化为样本。
崇德文化之“德”,是指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品质;崇力文化之“力”,是指为个人与利益小团体谋利的能力。崇德文化是“无(超越)我”的文化,崇力文化是“有(执着)我”的文化。
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因此对一种历史现象是“崇德文化”还是“崇力文化”的判别也是复杂的。判别主要依据其价值观的本质属性,“价值多元”还是“价值尚同”,是“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标志。
第二章 农耕文化与游牧类型文化
崇德文化产生于农耕文化,崇力文化产生于以游牧文化为代表的逐利文化,包括商旅文化、殖民文化与海盗文化。农耕文化是居民的文化,游牧文化是武士的文化。农耕文化以家庭、家族为社会细胞与系统,游牧文化以团队、集团为社会细胞与系统。农耕文化以亲情为人际关系的纽带,用礼义来规范;游牧文化以利益为人际关系的纽带,用契约来约束。农耕文化重历史传承,重在“久”;游牧文化重新奇开拓,重在“强”。农耕文化推崇圣人,游牧文化崇拜英雄。农耕文化是过日子的文化,重“和光同尘”、近悦远来,整体的安定、统一,以保持整体内部的多样性与发扬个性为前提;游牧文化是以战争为生活常态的文化,重竞争、征服,整体的效率、团结,以权威与实力为转移。农耕文化是崇德文化的一大支柱。
农耕文化使社会生活稳定、持久,是由保持家庭、家族的传统来实现的。或者说,家庭、家族在这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家族是农耕社会的基础。
中华农耕文化主要的特色有两条:一,以祭祀保持道德精神的传承。二,以历史理性代偶像崇拜。
第三章 生命哲学与制造哲学
生命哲学把农耕文化提升到崇德文化的高度,制造哲学把游牧类型文化提升到崇力文化的高度。生命哲学是崇德文化的又一大支柱。
生命哲学认为,宇宙(世界)的本原、本体是最大的生命,具有生命的一切指征。其根本性质,借用物理术语来说,就是一片动力,其实就是生命力。制造哲学认为,宇宙是个物理实体,它或者是上帝创造的,或者是可以被人根据他的意愿改造的。
生命哲学认为,第一性的是本源本体动力,第二性的是结构,包括物质结构与精神结构。其逻辑构成为立体的、分层次的。高层次者体现在一切低层次者之中,而低层次者之总和不等于高层次者。制造哲学认为,“实在为一切存在之总和”,由精神与物质构成平面逻辑结构,不是物质决定、派生精神,就是精神决定、派生物质。
生命哲学认为,任何生命个体都具有两种与生俱来的特质。一者是能够创造出无限可能性的生命活力。这是一种来自本源本体的动力,或者说是本源本体动力在生命个体中的体现。另一者是每一生命个体的局限性以及同一层次生命群体的共同局限,与所有生命体无不具有、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制造哲学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没有局限的,上帝或者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是宇宙的主宰。
生命哲学认为,修行,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的意义,就是打破、消除生命个体的局限,趋于本质的同一与永恒。“吾丧我”,是东方生命哲学的出发点与归结点。制造哲学认为,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分野,主动改造外部世界和被动适应环境也是人和动物的分野。
生命哲学认为,一切生命体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平等的,因此,主张和谐、共存,求同存异;认为只有生命体自身觉悟,才能得到彻底解脱。制造哲学认为,造物者和被制造物是不平等的,造物者决定被制造物的命运,上帝决定人类的命运,主决定奴的命运。被制造物要改变被决定的命运,只有反过来成为造物者。因此,西方有机器奴役人的观念与机器人统治世界,控制、奴役人类的非“科学幻想”,因此,矛盾的斗争是绝对的。生命哲学强调平等性,突出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制造哲学的专制性,也在思想方法上表现出来。
生命哲学常对概念进行动态的、功能性的界说,以与把活泼泼的生命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相适应。而制造哲学则习惯对概念进行静态的、定性定量的界定,这与其把一切当制造物来研究的思想方法密切相关。
生命哲学是四维思维的哲学,时间维度不仅为认识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而且为价值观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标准。制造哲学追求一时的效果,忽视长久的效应。
第四章 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崇德文化在宗教观、价值观方面体现为人本主义,崇力文化在宗教观、价值观方面体现为神本主义。人本主义也是崇德文化的一大支柱。
第五章 和谐理念、建设思维与冲突理念、战争思维
崇德文化在世务方面表现为和谐理念、建设思维,崇力文化在世务方面表现为冲突理念、战争思维。和谐理念、建设思维同样是崇德文化的一大支柱。
在如何“建设”的问题上,亟需注意的是,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建设要尽快跟上,否则,就会造成经济建设的瓶颈。经济、文化一定要同步、平衡发展,跛足是走不远、走不长的。
“建设思维”还需遵循“中庸之道”。建设思维是求道的思维,战争思维是求理的思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中庸之道是“建设”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方法保证。
附录:“趋同—崩塌”与“健康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