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谈古说今话日历

作者:蔡振兴    更新时间:2014-01-22 16:05:52

我们祖先很早就把眼睛盯着茫茫宇宙,注意历象的观察,以推算天体的运行。最早记载此举的是《尧典》,说“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是历书产生的前奏。所谓历象之法就是以年、月、日、时作为时序系统的计时方法,并在历史演进中不断改进,后来确定为日的长短取天象数据的平均值,必要时加一些人为调整,如闰年等。

星移斗转,时序更迭,天时节气对生存在自然界里的人类太重要了,《大戴礼记》中反映了古人的这种心情:“圣人慎守日夜之数,以察星辰之运行,以序四时之逆顺。”到秦汉年间,已经粗备了历法。至南朝宋人何承天进一步改定了元嘉历,后来南朝祖冲之在古代测量仪器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更正了先人的错论部分,制定了著名的《大明历》,指导了后来好几个世纪的农桑筹划。到唐朝,皇家天象机关把历书写成条幅,装裱成卷轴,变成像现在地图一样的参考工具。因为在宫中使用,所以叫皇历。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宫中史官开始将一年的日历分为十二册,每月一册,每页上写上月份和日期,由近侍太监每日在日历页上的空白处记上皇帝的言行,每月月终,先交皇帝过目,然后交史官存档。后来,皇帝认定的历书被木板刻印,装订成册,售之市肆了。许多大官觉得这样逐日记时记事的日历不错,科学而又体面,竞相仿效,并且进一步发展,在日历上预印干支月令、节气、黄道吉日之类,并留下空白,以便像皇帝一样记下自己一天的重要的有参考价值的备忘录性质的言行,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日历。

唐、宋年间,帝、官、民三个层次逐渐认识到历书对于指导一年生产、生活的重要性。皇帝为了让百官关心“王土”上的农事丰歉,就把皇历当成礼物颁赐群臣。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也收到过一份,为了感谢浩荡皇恩,他上表章歌颂。在《谢赐历日表》上有“夙颁温诏,宠拜新书,吏得承宣,民知早晚”之句。苏东坡是古代文人中著名的科普作家,这“吏得承宣,民知早晚”八个字已囊括了日历的全部功用。现在的历书更科学了,节令分界的准确度达到分、秒。新年伊始,如果认真研究一下节气及天候预测,有利于安排一年的生产和指导自己的行动。

刊于2001.11.28《山东科技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