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作者:张介明    更新时间:2013-11-25 16:10:44

就在本书进入紧张的最后统稿期间,2007年4月20日晚间中央电视台报道:为纪念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一个名为“狄更斯世界”的主题公园目前正在英国东南部肯特郡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公园占地6500平方米,耗资6200万英镑,将于今年5月底正式对外开放。建设“狄更斯世界”的查塔姆镇郊外的那块土地,最早曾是一所海军造船厂。正是在这个地方,童年的狄更斯曾经有过5年的人生经历,他笔下许多人物的原型都与这里的那些他儿时熟悉的人们相关。“狄更斯世界”的创意就是来源于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和场景,旨在通过动画模拟等多种方式让人们走入狄更斯笔下的19世纪英国,亲身感受维多利亚时代的市井风貌。

狄更斯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第一应该感谢的是林纾,是他最早把狄更斯带到了中国。早在上个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林纾就用文言文翻译了狄更斯的《尼可拉斯·尼古尔贝》、《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奥列佛·退斯特》、《董贝父子》五部小说(当时的译名分别为《滑稽外史》、《孝女耐儿传》、《块肉余生述》、《贼史》、《冰雪因缘》)。但由于林纾不懂外语,全凭口译者的口述翻译,难免有误,诚如他自己所说:“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述即有讹错,均属不知。”然而,即便是对他的这种特殊的翻译方法颇有异议的人们,也不得不肯定他在中西文化传播史上的作用,周作人曾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外国文学的兴味”。

林译以后,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先生外传》也随着对他作品的陆续译介而进入中国。1918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小蝶翻译的《匹克威克先生外传》的节译本——《旅行笑史》(上、下卷)。四十年代后期出现了许天虹(1945)和蒋天佐(1948)的全译本。其中蒋天佐先生的译本影响最大。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的杰出的小说家,在英国古典作家中,其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

1812年2月7日,狄更斯生于英国朴次茅斯。父亲约翰·狄更斯是海军部的一个小职员,收入不多,却喜欢挥霍,嗜酒好客,常常债台高筑,最后竟因此关进债务人监狱。那年狄更斯才11岁多。12岁生日那一天,他被送进一家皮鞋油厂当童工。童年的经历使成年后的狄更斯对下层人民,特别是贫苦儿童的怀有深切同情,使他的小说充满着温情仁爱和“狄更斯式的人道主义”。狄更斯先后做过律师事务所的抄写员、新闻记者等。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文学。小时候,他家有个阁楼,上面堆满了书,他常常爬到里面,阅读斯摩莱克、菲尔丁、塞万提斯等作家的创作和《一千零一夜》等作品。在当新闻记者期间,他陆续写了一些有关伦敦社会生活的速写,后辑成《博兹特写集》出版,这使他小有名气。1837年,他出版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他成为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这时他才25岁。

《匹克威克先生外传》的诞生过程本身就充满着传奇色彩:说明偶然性永远是伴随人生左右的常态,无论此前为它的到来有过多少准备。当年的狄更斯也有过为了避人耳目摸黑把自己的稿件战战兢兢地投入邮筒的经历,有过类似于勃朗特姐妹以“贝尔”为笔名把自己的习作署名“博兹”的过程,要不是出版商看中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狄更斯为廉价月刊(每期一先令)的连载漫画配写文字脚本,要不是那位著名的漫画家在连载刚出版了第一期后就突然去世,给年轻的文字作者有了一开始他就竭力争取的创作自由的话,那么这部小说和它作者的命运就不得而知了。而令人始料未及的,当漫画家笔下那位大腹便便、穿着紧身裤打皮绑腿、一手插在燕尾服后面、一手在空中挥舞的匹克威克的形象一经出现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刊物的印量逐期攀升,从最初的几百册到15期猛增到四万册,充满着喜剧色彩的匹克威克和小说中其他人物起进了千家万户,出现了人人争读匹克威克的盛况,比狄更斯稍年轻一两岁的刘易斯曾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城乡的普通民众同样盛赞此书。我们经常看到,肉店的小伙子一边扛盘子,一边津津有味地读最近一期的《匹克威克外传》;男女仆人,扫烟囱的,各个阶级的人,都在读‘博兹’”。

狄更斯一生共写作了百余篇短篇小说,几十篇中篇小说,15部长篇小说,还有大量的散文、特写、游记、剧本、演讲、书信,等等。除了诗歌,当时所有的文学体裁他几乎都尝试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长篇小说。1870年7月9日,狄更斯因脑溢血去世,终年58岁。

或许,一开始狄更斯真的只是想按照出版商的要求,写一个狩猎俱乐部的同仁洋相百出的历险经历而已,头上几章的内容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匹克威克以所谓的科学精神宣读故作高深的论文《关于汉普斯德水池源头之思考及关于刺鱼学说之意见》,到他在农舍前面发现带有所谓古老的铭文的石头,为之写出长达92页的研究著作,引发了持不同意见的布洛顿和国内外支持匹克威克的17个学会的论战。“伟人”、“学者”的名份和那荒唐行为举止的反差,使人情不自禁联想到堂吉诃德!平心而论,《匹克威克先生外传》和《堂吉诃德》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一主一仆,匹克威克和威廉·维勒也是一主一仆。而且都是以人物的四处游历为主要的情节线索,恰似欧洲近代的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它主要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并从他们的角度去观察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暗无天日的生活的同时,也描写了他们的欺骗、偷窃和种种恶作剧,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消极反抗情绪。这类小说一般采用自传体的形式,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应该说,无论是《堂吉诃德》还是《匹克威克先生外传》,与典型的流浪汉小说相比还是有所不同,除故事套故事的枝节旁逸这一特点外,如果说《堂吉诃德》是以人物的脱离实际的幻想发展了流浪汉小说,那么《匹克威克先生外传》是以人物的表面迂腐内心热情善良、嫉恶如仇敌和不公正的现实之间的悖反,把流浪汉小说进一步带入了社会批判的轨道。

《匹克威克先生外传》的情节就是围绕匹克威克先生这位独身的老绅士,及他一手创办的并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俱乐部的其他三位“匹克威克同仁”的外出游历而展开的。他们热衷于搜集各种奇闻逸事,幻想做出惊天动地的科学发现或大事业来,一路走来,碰到了种种滑稽的可笑的人和事,自己亲身体验了数不清的磕磕碰碰、艰难险阻,经过两年时间,由于匹克威克的追随者纷纷找到了自己意中人,他自己也在长久的奔波以后渴望有一个安定居所,所以他在伦敦近郊买了一处房子并宣布“匹克威克俱乐部”解散,故事也就此结束。由于是在刊物上分期连载和采用了以匹克威克等人的旅行见闻和期间的亲身遭遇这种流浪汉小说的模式,使小说总体上显得结构松散。

既然如此,但这部小说魅力何在?为什么不但当初吸引无数各个阶层的读者,而且时至今日仍能征服广大文学爱好者呢?第一应该肯定的就是这部作品的可读性。分期连载或许有诸如缺乏总体布局的缺陷,但也许正是这一点促成了狄更斯的小说艺术:如何在每一期内容中保有足够的吸引力,让读者读了上文还想进一步了解下文,这给年轻的作者以很大的压力,迫使他在写“好故事”上动足脑筋,从而造就了他的小说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的特点。就以大致可以梳理的两条主要的情节线索之一为例,在匹克威克与骗子金格尔反复斗争较量线索中,金格尔在第二章中的最初露面是一个“陌生人”的面貌出现的,在第七章之前“陌生人”的夸夸其谈、胆大妄为的性格已初露端倪,包括他穿着特普曼借给他的温克尔的外衣引出的纠纷;但“陌生人”身份使他始终是个谜。直到第七章匹克威克一行在丁格莱山谷的板球比赛中再次遇上他才第一次出现了“金格尔”的名字。到第九章、第十章他拐骗老处女暴露了其唯利是图的真面目为止,金格尔从一个神秘的人物逐渐走向了前台,成为此后匹克威克一次次与之较量的对手,围绕这正邪斗争之间的悬念,一方面是狡诈的金格尔的时隐时现和匹克威克主仆对他的追逐;另一方面双方此消彼长的优势变化。如开始的时候金格尔频频得手,最著名的是匹克威克为了阻止金格尔拐骗少女,反而受金格尔主仆两人连档设下的圈套的作弄,在一个女子寄宿学校的花园里经受了一夜风雨,使全校师生虚惊一场,自己也落得风湿病复发。到匹克威克逐渐占了上风,如第二十五章匹克威克在纳普金斯市长那里当面对质揭露了金格尔的种种劣行,使金格尔骗局落空,怏怏而去。到小说邻近结束时匹克威克以德报怨,不但把金格尔救出监狱,还为他安排了工作和出路;而金格尔也在匹克威克善行的感化下从此改邪归正。这其中虽然不脱狄更斯的“善良战胜邪恶”和“道德感化”的思想套路,但人物的命运,无论是寄托着人们同情的正面人物的如愿以偿,还是蕴含着人们批判的反面人物的罪有应得,都是读者愿意关心和了解的事实。同样,在匹克威克的房东巴德尔太太在两个坏律师的怂恿下诉他毁弃婚约这一线索中,也充满变数和波折。首先,在第十八章匹克威克突然收到巴德尔控诉匹克威克的律师文书前,几乎没有任何预兆和迹象表明此事的存在。虽然第十二章中匹克威克就自己准备雇一仆人询问“养两个人的开销”引起巴德尔太太的误会,但这纯属误会,而且这种误会本身就源自这位太太对匹克威克好感,何至于要把他告上法庭呢?这其中两个坏律师是如何横插一杠掇弄巴德尔太太起诉的,起诉方所谓“证据确凿”的证据是些什么都是小说情节的进展中吸引读者探究的问题。此外,诸如“江湖戏子的故事”、“归囚的故事”、“疯子的手稿”、“旅行推销商的故事”、“古怪当事人的故事”、“妖怪带走教堂老司事的故事”、“旅行推销商伯父的故事”……这样的大故事中的独立小故事,每个也同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匹克威克外传》能够打动人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它的轻松幽默的艺术风格。这种幽默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匹克威克是一位性格开朗、秉性仁慈的绅士、学者,一个五十多岁老单身汉,就像他的身份一样,他的话语充满着书卷气,文绉绉的,表情举止时而各颜悦色,时而一本正经,时而冲动易怒——但随着情节的进展他的性格也有所发展,越到后面他越发理智,越发成熟老到。这个形象的动人之处就是在于他的善良的内心和滑稽的外表和冲动的行动的反差所构成的幽默所致。匹克威克的仆人萨姆·维勒也是一个充满幽默的形象,他在第十二章以后才正式受雇于匹克威克成为随从仆人。他满口方言,由带有规律性的拼音和文法错误构成,而且一开口就是滑稽的俏皮话和充满着智慧的谚语俗语,就是这个幽默机智、活泼开朗的来自下层民间的仆人几次在最关键的时刻帮助匹克威克摆脱了困境。这种轻松幽默的风格还体现在写景、议论、叙事的繁复和夸张之中,这既是狄更斯的缺点也是优点。如小说第二十八章,为了突出圣诞和沃德尔小姐婚礼的欢乐在开始几节中不厌其烦大加议论,说匹克威克四个同伴再次聚在一起为“不如小精灵那般轻盈,但至少也像蜜蜂般地生气勃勃”,说“圣诞节确实给无数的心灵带来短暂的幸福和欢乐。有多少个家庭为了生活而奋斗不息,曾经四出谋生、天各一方的家庭成员而今又获团圆,在亲情和彼此祝愿的幸福情景下再次欢聚一堂,这种天伦之乐的亲情是如此纯洁如此完美的幸福的源泉,……”,而“在无数颗由于圣诞的到来而雀跃欢呼的心灵中,至少有四颗是确确实实经受着愉快和欢乐的”——这些,在狄更斯看来都是与小说的主要人物匹克威克这样学者文人的身份相吻合的,与小说情节所需要的氛围合拍的,所以他尽情地加以渲染。而在叙事上有时又表现为一种不露声色的夸张。如法庭审理匹克威克毁婚案这一情节中,无论是一开始几个不同身份的人一个接一个的喊叫“肃静”之声,还是原告律师连篇累牍的搬弄法律术语的控告词,还是律师对证人温克尔先生没完没了的询问,都在冷静的叙述中掺杂着些许夸张和变形,幽默在这儿就带有讽刺色彩。其实,岂只上法律和司法方面,在《匹克威克外传》中涉及到选举、议会民主、宗教、道德、教育、贫困等等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都足以说明这远远不是一部单纯的滑稽故事集。而是通过一种易于被广泛接受的轻松幽默的文风传达狄更斯这个人道主义者所理解的严肃主题和思想。

在狄更斯生活的年代,狄更斯文名斐然,上至维多利亚女王下至不识字的女仆都爱听他的故事,他逝世以后,随着文艺潮流的转向,他的声望开始下降,在自然主义者看来,他过分夸张;在唯美主义者看来,他不是个自觉的艺术家;爱·摩·福斯特说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扁形人物,甚至“扁得像一张唱片无异”;弗·雷·利维斯在专论英国文学的《伟大的传统》中把他排除在重要作家之外。但诚如跟狄更斯有过三十年交往经历的刘易斯所指出的那样,对狄更斯的公正批评不应该只罗列狄更斯小说种种缺陷,而是应该分析他何以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说他的小说“只涉及普通生活,却把普通生活点化成‘精美艺术’”。是的,狄更斯的点石成金的艺术将给人们以永久的启发!

张介明

2007年5月1日于苏州河畔水岸豪庭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