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井冈山记 山,民族的脊梁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2-07 13:54:48

黄洋界是个风起云涌的地方,流云如涛扑打着五指山峰,晨曦撒谷,山锋擎天,大有“横空出世,莽昆仑”之势。那时隐现的山道像条小溪,蜿蜒跌荡地流淌在山峦叠翠之间,杜鹃花乍开了满山遍野,那云涛翻卷着巨浪,仿佛又响起了当年轰隆的炮声……

  毛泽东不愧为独具慧眼的伟人,在武装起义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他选中了藏龙卧虎之地——井冈山。井冈山是在湘、赣两省交界处,一条罗霄山脉形成了易守难攻的特有军事要地,尤其是黄洋界,更有着“一夫把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朱德与毛泽东的会师,并创立了第一个红色根据地,这无疑是为中国革命拉开了最辉煌的序幕,使中国武装革命的猛虎插上腾飞翅膀。毛泽东以神奇的魅力,在不起眼如豆的油灯下,笔起狂澜,点燃了革命圣火,燃烧起全国燎原之火。

  井冈山不仅是藏龙卧虎之地,也是培育、造就新中国开创人才的摇篮。通过战火的洗礼,就连井冈山的风景,充满了神圣的灵气,那山峦迭嶂,那苍松翠竹,那杜鹃艳丽,那彩虹映照的奇虹峡,那黄洋界上旭日灿烂,风起云涌,孕育出中国革命的雄浑乐章。我站在黄洋界前望去,晨曦中的五指峰,更为雄姿勃发,她像一位天子骄子,“刺破青天锷未残”地屹立在风涛涌云之中。——我,突然地惊奇发现:山,不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国是多山的国家,有昆仑山、天山、喜马拉雅山、太行山、长白山、秦岭、泰山、阿里山等,何处不使英雄竞折腰?庐山的磅礴,使诗人飞泻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歌;泰山的巍峨,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只有成就卓越的帝王,才有资格登山封禅;黄山的婀娜,就连游圣徐霞客都惊呼道:“黄山归来,不看山”;还有珠穆朗玛峰的险峻,萦绕探险者几多梦魂;万里长城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因为她屹立在山的脊梁之上,崇山峻岭作为长城的高傲基石。在中国,正因为大山的精髓,派生出长江的澎湃,黄河的汹涌,派生出独具辉煌的华夏文化,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黄帝到孔子,从鲁班到李四光,从李白到李时珍,有哪个不受到大山的熏陶,使他们在山的磨砺下得到了人格升华?

  毛泽东是韶山的儿子,他从韶山出来就带着山一般的性格,几十年风云生涯,更是山造就了他像大山般的倔强,大山般的豪迈,不管是惊涛骇浪,不管是炸雷临顶,他如同擎天之柱,“刺破青天锷未残”地岿然不动。在“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他挥臂而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黑云压山山欲摧”时,他击节而歌,“敌军围我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在“万马齐喑盼风雷”时,他气势澎湃,“山欲坠,赖以柱其间”;在人间正道是沧桑时,他指挥千军万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妖为鬼蜮必成灾”时,他雄风不减当年,“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毛泽东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书法上,他都显示了卓越的“横空出世,莽昆仑”的气度,体现了大山耸峙的风采,民族脊梁的风骨。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柱其间!”

                                              1997年5月

吴盛宽豪杰论文

闯王李自成约霸王项羽、黄巢、陈友谅夜饮,共赏史荣东先生的美文——《山,民族的脊梁》。

面对美文,陈友谅三杯酒下肚,泪如雨下:“当年俺登高一呼,领兵百万,打得元鞑子满地找牙,还在江州做了大汉皇帝。可惜呀,鄱阳湖一战,死在朱元璋这个家伙手里。现在想想,俺要是效仿毛润之先生,在井冈山立足,然后以农村包围城市,定能一统天下,名垂千古!”

黄巢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别伤心,润之先生岂是我辈能与比肩。好在李闯王,加上那个张献忠,将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尽数宰杀,灭了几百万呢,总算替你报了仇,你可以瞑目了。”

他叹了口气:“哪像我,明明杀尽士族和门阀,取代唐朝当了大齐皇帝,结果还是被五马分尸,唐朝复辟……唉!”

“啪!”项羽一摔酒杯,声若洪钟:“他奶奶的,我最臭。鸿门宴上,怪我动了妇人之心,放那个混蛋刘邦一码,才有了后来的垓下之围、自刎乌江。否则,天下铁定是我的!”

李自成微微一笑:“各位,我比你们好不到哪去。大明江山得而复失,还落得个死无丧身之地的下场。大家想过没有,我们为什么最终归于失败?”

他端起酒杯,抿了一口:“在于我们都是草莽,没有雄才大略,没有天下为公的宗旨。润之先生则不然,他是真正的伟人。在座的,包括鄙人,不及他九牛一毛。你们看,这篇文章虽然写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但重点是突出润之先生,歌颂润之先生。润之先生是高山,是民族的脊梁。”

陈友谅频频点头:“李老弟言之有理。史先生的文章字字珠玑,行行璀璨,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如叙事诗,又像波澜壮阔的画卷,比俺当年考进士第一名的文章强多了!”

“在下也喝过墨水,感同身受。什么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不如润之先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黄巢抚掌大笑,瞧了瞧项羽,意味深长地说:“润之先生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大手一挥,风卷残云,很快解放了全中国,厉害不?”

陈友谅呷了口酒,面色凝重:“说到霸王,想起一个叫南沙潮的老小子,写了首诗:

咏史

项王独向东,见怪乃从容。

谷底生元气,上行无汉宫!

这首诗反其道而言之,我觉得很有见地。大丈夫应审时度势,百折不挠,于逆境中奋起,像润之先生,必然迎来胜利之曙光。我佩服润之先生,佩服写活了润之先生的史先生。既是美文,更是雄文!”

黄巢斜睨项羽,撇撇嘴:“嘿嘿,李清照倒是夸赞霸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针锋相对,与南沙潮杠上了,你们帮谁?”

项羽一瞪眼,叫道:“帮什么劳什子!那个山啥的文,有这般灵光?嗨,光顾喝酒,还没认真看呢。你们欺我墨水浅,就凭着一张纸拿我开涮,啰啰嗦嗦酸不啦叽,嗤。老子今晚不睡了,好好扒拉扒拉,他奶奶的!”

“哈……”座中人笑得前仰后合。

李自成释然:“这就对了,欣赏史先生,学习润之先生!”

众人不约而同地举起酒杯:“为《山,民族的脊梁》,干杯!”

2020.8.5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