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孩提时候,中华古诗词给我幼小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虽然由于家贫没有机会进校读书,然而,似懂非懂地吟哦古人诗篇,尤其是爱国主义篇章,对我人生起了导航作用。在幼小心灵中把诗人看作是世上最伟大、最高尚、最神圣的人。燕去雁归。几十年来古诗词使我铸就了百拆不挠精神,她对于我后来的散文创作、小说创作、戏剧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石。后来接触到新诗,又给我想象的羽翼。
旧体诗词是老树虬,凝重而飘逸,意境幽雅 本书中第一辑就是新诗与旧体诗、诗与文进行融汇的一种尝试,目的在于探索。在探索中儿子晓鹏小小年纪就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知晓不少,有不少篇什就和他交谈促就而成的,倘若他勤于笔耕,将雏凤清于老凤声。诗是心灵绽开的花蕾,有的诗并不是表现本真的“我”,而是采撷生活浪花酿造新香。
散文集《情风》、《史荣东剧作选》问世后,受到各界厚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人间万象”散文节目用半个小时播出《史荣东与他的散文》专题节目,让我非常感动。上海文学艺术院在市文联召开了“史荣东作品研讨会,沪上评论家、作家、剧作家、编记者、文学艺术院创作员、文学爱好者一起参加研讨会。与会者对创作作了实事求是,入木三分的剖析。上海《文学报》、《劳动报》、《东方艺苑》、《汇角文学报》等报剧均作了报道,介绍。这是我一生中值得庆幸的事。为了表示敬意,本书中收集了部分关于散文方面的评论。诸家的真知灼见,使我感叹不已。特别是毛闯宇先生花甲之年,冒着滂沱大雨,骑着自行车登门采伤,并写了《小章的韧性与向往》,这种执着为文学作铺路石的精神给了我的新的动力。
对于文学艺术,我想有三种人:一种是一鸣惊人,扶摇凌云,成名后坐在黄罗伞下,显示着成功的不凡,或躺在绿云林荫之下,享受飘逸闲适;另一种,不顾凤雨如晦,跋涉不息,虽未获得名利,但乐此不疲,甘当文学艺术的苦行僧;再一种背着石头上山,迷途忘返,虽费九牛二虎之力,仍抓不住“神来之笔”,寻找不到不到进入圣殿门槛——我当属于后者,所以本书定名为《跋涉的印象》。
《跋涉的印象》付梓,感谢江西省文史馆馆员,《江西诗词》编委廖宇阳老师对第三、第四辑去芜存菁。对剧协刘安古秘书长的关爱特表谢意!第六辑小说意在对社会某些现象加以剖析。著名作家、剧作者、国家一级编剧王健民老师以他创作的淮剧《王贵与李香香》、《女审》、《哑女吿状》等戏,风靡全国戏剧舞台。以前他对剧本创作教诲很多,今又蒙厚爱,为本书作序,再表谢意!
话剧小品《儿子》见报后得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金炳华,文艺处任仲伦等领导关注,并推荐到上海电视台,对此深受感动。
感谢著名书法家胡卫平女士为本书题写书名。
《跋涉的印象》可能人生百味的橄榄,读者如在茶余饭后品味一下,是我最大的荣幸!
史 荣 东
2000年1月写于“苦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