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车子进入青海便荒凉起来,路两旁的山几乎寸草不生,道路也颠簸非常。到了西宁便是另一种景象,城市高楼林立,高架穿城而过,随即口占《过西宁》一诗:
王母驾车往夏都,风吹玉佩落天河。
飘然坠落荒凉地,化着通灵青海湖。
车子穿过西宁前往塔尔寺,塔尔塔建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依山傍塬,气势恢宏。我们一行登坡而上,浏览佛境宝地。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皇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皇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
小金瓦殿供奉着护法神,它与汉佛寺院同全不同,殿中供奉明王护法神。明王妃金身,是塔尔寺“家神”供奉的地方。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九间殿又称文殊菩萨殿,为汉式硬山顶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三间。初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扩建。廊柱为藏式朱色八楞柱。整座大殿以三间为一单元,由北向南分别为狮子吼佛殿、文殊殿、宗喀巴殿。花寺又称祈寿殿,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系独立的小庭院,殿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建筑。柱头梁枋饰以飞禽、走兽、花卉、文纹,院墙饰琉璃砖雕。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十六罗汉和四大金刚等塑像。我们双掌合十向菩萨敬意,并在殿前碑前留影纪念。
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公元1711年重修,用去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琉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梵教法幢”金匾。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放着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及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我们一一都按顺时针转动经轮,以求一路平安。
大经堂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其建筑面积近2千平方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坐诵经,这是我见到的最大念经处。堂内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这也是我见到最为色彩华丽的念佛堂,喇嘛们刚做完早课,让游人们参观礼拜。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把一个单调的草泥平顶打扮得绚丽多彩,尤其是妙音仙女形态俊秀,轻盈庄重,使人赞叹。
到了大经堂,弟媳觉得吃力准备回走,然而,我惦念着酥油花,便往酥油花陈列馆大步急奔而去。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酥油花就是用酥油(手工制成的黄油)跳板各色颜料而制成的油塑艺术品。相传酥油花源于西藏,唐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亲时,曾从长安带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严寒的冬季,无鲜花献佛,信徒们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制成花,供奉于佛像前。观酥油花色彩艳丽而不媚,多姿而姣好,不愧为镇院艺术之宝。我急匆匆观赏了酥油花像,并拍下了几张不同风格酥油花像,其它来不及品味便匆匆去追弟弟了。我追上了弟弟一行,见他们在八宝如意塔留影。据说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不少信徒匍匐虔诚地朝山,这种精神令敬仰。从而,我们结束了塔尔寺之行。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