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同雁门关记 森严壁垒闻鼓角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1-23 16:20:48

越是往雁门关走,两旁的景色越是荒凉,路边的山,路边的土,路边的树,路边的草相似被熏枯了似地,一点生气全无。灰蒙蒙的天,枯黄的山、枯黄的土地、枯黄的树木、枯黄的草连成一片荒凉,沿途没有河流,甚至连一滴水都见到,就连我的心也是枯黄苍苍。我真想,化成千万条蛟龙,吸来五湖之水,灌溉着近似沙漠的荒原。

到了雁门关已近黄昏,我与弟弟下车后赶在导游购买门票机会,抢先走到毛泽东题写的雁门关碑前留影拍照。毛主席写的雁门关三字苍劲豪放,尤其是“门”字写得像大雁飞翔,富有诗情画意。

我们匆匆而入,韩导吩咐说:“一定要记住集合时间与地点,如果走错了,就会走到北京居庸关去了。”

我们一行50多人,争先恐后向雁门关走去。雁门关气势雄浑地出现眼前,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雁门关又名西陉关,是长城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外三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九塞尊崇第一关”的雁门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历代帝王都把雁门关看作战略要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宋代杨业父子在此镇守,立下赫赫战功,关前雕塑杨家父子叱咤风云的塑像群。

八路军一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继而10月10日晚,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又在雁门关下袭击了日军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二十四架,极大地鼓励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必胜信心。

  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我们依道而行,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眼前出现了重关紧锁,苍山逶迤,天际壮观,宝塔立于山巅,巍峨勃发之景,使人震撼。我们爬上城楼,向四周眺去,只见不同的峪口有着不同状态的关城,城关紧闭,大有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悲壮气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弟弟上来了,他建议爬到长城最高的城堡处,观赏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色。弟弟连襟也上来了,我们三人向长城最高城堡进发,一个个爬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终于登上城堡。放眼望去,只见山峦起伏,巍然凌空,霞飞云举云涌,雄关鼎宁。朝东望去,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在苍茫烟海之中。向西看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隐隐约约。

在雁门关中有杨六郎父子兄弟的塑像,供人们瞻仰。杨家将,“一口金刀八杆枪”,杨业子孙三代守卫雁门关,立满门忠烈,为大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民间影响大,评话、戏曲、小说,流传很广。儿时我,不但喜欢听杨家将的扬州评书,而且更喜爱看杨家将的戏曲,如杨家将中周筱芳的淮剧《河塘搬兵》、《告御状》等,自然对潘仁美公报私仇,陷害忠良恨之入骨。

这次游了雁门关与儿子晓鹏旧话重谈,说起了潘美种种的不是。而晓鹏反驳说:“潘美即戏曲中的潘仁美,是北宋的大将,他灭南汉、南唐、北汉时功勋卓著,太宗雍熙三年,攻击契丹时任为云应路行营部暑,不久,因河北东路兵败,太宗命潘美掩护四州百姓撤兵。杨业是副帅,约好大军在陈家谷会合。杨业兵败陈家谷,监军王洗因指挥不当,未在陈家谷会兵,以致杨业兵败被俘,绝食而亡。后杨业夫人折太君上诉,使潘美降职,后不久又复职。”

晓鹏还说:“看历史,评论历史人物,不能听传说,看戏曲而定,评论一个历史人物,不但看其人传记,相关联人物传记,而且,还要看历史人物的历史大背景。传说、戏曲中往往加上个人的目的,信口雌黄是常有的,潘美被降是宋太宗一石二鸟之策,他既怕得罪党响人势力,又好借机夺取潘美的兵权。”听了儿子高谈阔论,竖子有理,佩服!

我眺望着壮丽景象,一曲《沁园春·雁门关》涌上心来:

拾级登临,雁阵远飞,山峦凛霜。看重关相叠,重山森逼,铿锵鼓角,龙卧仞岗。紫气携来,关山雄居,揽得风采好运长。但只愿,长城化龙雨,绿了荒凉!

秦将挥师参商。赞马踏冰河年少郎。敬举弓猿臂,飞将天入。昭君英侠,三世安康。抗战英雄,雁门大捷,倭寇方知射虎狼。看今日,华夏齐奋发,再铸辉煌!

2014年11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