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武当山记 绝顶凌云揽武当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1-23 16:07:47

我们登过两座金顶,一座是佛教圣地峨眉山金顶,还有现在攀登的道教圣地武当山金顶。登佛教圣地峨眉山金顶是雨雪纷飞,迷雾蔽日;登道教圣地武当山金顶却是赤日炎炎,火兽烤山。在太子坡上车车厢气温达44度,40多度高温连登山拉的铁链都烫手难碰,滴滴答答汗水落在陡峭的石阶上不见踪影,妻子爬到十八盘已是汗流浃背,她倚在石栏上,喘成一团,心怦怦直跳,再也爬不了一步。我们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在我印象中三座山是难以攀登的:一是黄山天都峰,70——80度的阶陡石阶,几乎四肢落阶才能上爬。二是登泰山南天门,也是几乎是70——80度石阶,像倚天之剑直插南天门。再一个就今天的登武当山金顶。石阶陡峭而跨度大,盘山而上气势峻拔,人几乎似攀登如登天。妻子喘了一口气,她意志坚定说,“再喘也要攀登上金顶!”

武当山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明代修建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明成祖朱棣大建武当山,耗资数以百万计,日役使军民工匠30万人,历时12年,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建筑群,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一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琼阁”的意境,绵延140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筑群。大有玄妙超然、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

金顶有金殿,它是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鎏金匠额,上铸“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中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游人簇拥看了无不赞叹,称扬中华宗教的辉煌篇章,人定天胜的伟大力作。在金殿前有的焚香礼拜,有的驻足欣赏,有的拍照留念,更有的远眺武当雄浑的山色。

我们在观赏伟大的金殿建筑,礼拜过真武大帝后,远眺武当七十余峰如笏,在霞蔚云蒸中朝金顶,大有绝顶凌云揽武当气派!武当山不仅仅只是金顶气象万千,紫霄大殿也是道家伟岸的建筑,堂楼轩宇、鳞次栉比,气势宏大,尤其是重达百吨的四座“龟驮碑”使人叫绝,真佩服古代工匠,在没有机械设施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把重达百吨龟驮碑运上一千多米山上。还有绝壁南岩,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悬崖插壁,尤其是龙头香,设计奇特,燃香惊魂。

我在浏览武当山金顶时,眼前出现了峨眉山金顶,论规模峨眉山金顶比武当山金顶大,峨眉山金顶不但有金殿、银殿、铜殿三座,还有六牙金象、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光耀六道。然而,武当金顶也有奇特之处,峭峰凌天,道法自然,有着天地贯通,天人合一,人神共一的气概。忽然,东方紫气涌来,我的游武当山《道法自然赋》涌上心头:什么是道法自然?天,广宇浩瀚,道,万物之灵通;地,法之准绳;人,天堂地狱之门也。我以为,自然是事物的本真,道可道,自然之门;色与空,自然之环;虚和实,自然变幻;善和恶,自然魔分;真和假,自然相生;得和失,自然幻象;动是自然,静是自然;变是自然,不变是自然;变革是自然,大治是自然;高山流水是自然,大地突兀是自然;飘云飞霞是自然,固如磐石是自然;扬桨飞舟是自然,柱石擎天是自然;人心思变是自然,人心思安亦是自然也!总之,一切顺应自然发展都是道法自然,当然,有时,逆向思维,反逻辑分析事物,是另类的道法自然。而真正违背自然的本真,一切逆势而行的行为,都是倒行逆施,违背了道法自然的纲纪!

2017年8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