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阜是我国“至圣先师”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所以颇为中国人所向往的旅游胜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趁出差之机顺道去过曲阜,只是时间太紧,只能匆匆游览了“曲阜三孔”中的孔庙、孔府,却无时间去游览偏远的孔林,心中始终存有一种遗憾感。2012年金秋十月去北京,我再次绕道又去了曲阜古城,并当晚下榻于古城内的一家国道宾馆(静轩东路3号),翌日上午专程去孔林一游,以了却我多年的心愿。
那日早上起来,天公不作美,古城大雾弥漫,能见度极差,50米之外就是一片朦胧感,马路上车辆都打开了聚光灯,不断鸣着喇叭,惟恐出事故。这样却也无法抵挡我们去孔林的情趣。好在曲阜市马路上到处有私家的机动三轮车在游弋兜揽生意,花上15元,车夫们就把我们夫妇送到“三孔”门前,并接回自己下榻的国道宾馆住地。坐上电动三轮车直奔孔林,经过20余分钟的颠簸,我们眼前突然呈现出连绵不断的一棵棵粗壮古柏,其静默地昭示和提醒着人们这里已进入了孔林的神道了!神道的尽头是“至圣林”木构牌坊,也就是孔林的大门。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头高筑,却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造斋屋一间,供孔墓洒扫者若干户入住。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
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神道长达1000米,苍桧翠柏,夹道侍立,龙干虬枝,多为宋、元时代所植。然而如今神道上的这些古柏已没有翠绿的色彩,因为古柏树枝都被剃了头,仅存几根光秃秃的树杈直挺着,让人颇有秋瑟和孤傲感。据说,1952年10月28日毛泽东在**、罗瑞卿、**等人陪同下,游览了孔林时,当年也对古柏树枝都作了剃头处理,他们也颇感迷惑不解?问陪同讲解的孔子后裔孔子玉,其解答说:“清朝初年,曲阜十二府的人出于对孔林的妒忌,就把神道两侧柏树头都锯掉了,意思是锯掉正枝,长偏枝。”其实,古柏树枝是否剃了头,这并不影响孔林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的地位。孔林也得到毛泽东的关注和肯定,那年毛泽东身处孔林之中,还情不自禁的说道:“这个古墓群独一无二,不仅是中国独此一家,大概全世界也找不到啊!研究中国的墓葬文化,不用到别的地方,这一处就够了!”确实如此,孔林是中国墓葬文化研究中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和珍贵文物。
当我穿过“至圣林”牌坊,往北又见到了二林门,这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四周筑墙,墙高4米,周长达7000余米。林墙内有一河,即著名的圣水——洙水河。洙水桥北不远处为享殿。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兽。享殿之后,正中大墓为孔子坟地,封土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墓前石台是唐代从泰山运来峰禅石筑成的。
孔子死前曾将自己离世比作泰山崩塌,而死后成为帝王之师、万世之表,这座高大的石台,象征着孔子的思想如巍峨泰山,顶天立地。夫子墓葬,规格非凡,气势恢宏,连帝王之墓也要稍逊一筹,乾隆为此感叹:“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东边为其子“泗水侯”孔鲤墓;前边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子思墓。据传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
我静默地站立在肃穆庄严的孔子墓前,脑里却浮想联翩,想起当年孔子为了实现政治抱负和光大儒家教育思想和理念,不辞辛劳,游说四方,著书立说,传授弟子,无愧为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的鲁国,年轻时他虽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3000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曾编纂《诗》《书》,修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西周社会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却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起战国诸子百家之先。
“仁”,是孔子和弟子们反复探讨的课题。孔子会针对不同的弟子与不同的时机来讲述“仁”的真谛。大抵来说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也就是曾子所说的“忠恕”二字而已。“仁道”就是真诚踏实,切忌浮夸不实而违逆正道。孔子不仅倡导“仁”,还积极宣传“礼”,孔子的礼,就是“节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礼以节人,乐以发和。”我们来看孔子对于礼的阐释,《论语·泰伯》:“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也是“真情”,而且要求居高位者或统治者必须作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着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礼,是对天地万物的尊重。所以,孔子的仁和礼的思想,就是要引导人们讲仁爱和谐,创建遵纪守法的文明社会。这种思想可以说至今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孔子思想长久不衰的真谛所在。
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5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1961年国务院公布孔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种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人生自古谁无死!”然而有的人虽死优存,因为他创造的思想、哲理名言,始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位圣人!请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这些精髓名言,永放光彩,光芒无穷!
《殡葬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