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须弥山石窟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51:46

宁夏的须弥山石窟是值得一去的。它坐落于宁夏固原市西北处,属六盘山支脉的北山上,是中国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

须弥山并不高,约有数百公尺的高度。俗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须弥山之“灵”,在于有石窟。这里的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魏中晚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经过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明、清等朝代不断添凿及修葺重装,形成了如今的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窟、黑石沟八大区域等162座洞窟,保存着历代造像雕刻品、彩绘、壁画、石刻题记的洞窟70余座,造像350余尊。一踏入须弥山石窟景区,我就被山岗、山坡上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石窟所深深吸引。凭我的爱好,真想走进每个石窟看个够。但据导游说要看遍全部石窟起码要3天时间。我们没有那么多游览的时间,只能有选择的看几个有代表性的石窟。

首先,我登上有百余级台阶高的大佛楼,近距离地瞻仰了这尊石雕大佛。大佛高约数十米,虽不及乐山大佛那么高大宏伟,却也是名扬四海的大佛了。大佛神态酷似如来佛主,慈祥庄重。告别大佛,沿着山径石阶,拾阶而上,先后步入圆光寺、相国寺内。寺中保存着有北周时期开凿的石窟和神龛精品。窟室形制为平面方形塔柱式风格,与北魏石窟相比,其最大的变化是中央塔柱上的小龛已不见了踪影,代之以大龛及发鬓低平、面相方圆、两肩宽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给人以厚重敦实、亲切可爱之感。在第45、第46号的两窟中,我发现了比真人还高的造像达到40余尊,龛内还有立佛,皆为一佛一菩萨。这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都是未加修饰的原作,十分珍贵。

须弥山北周石窟的经典之作,是第51窟中造像最精美的“须弥之光”。该石窟开凿在一座小山坡上,山体被整个凿空,辟出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4个部分,宽敞宏大,是须弥山最大的中心柱式石窟。窟中7尊6米多高的佛像,装饰华丽,姿态优美、雕刻手法纯熟,代表了北周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杰作,让人真正领略到石窟神龛的艺术魅力。

看着这一尊尊佛像神龛艺术,我脑海中不断地闪烁着一种崇敬之情。我们的祖先当年仅靠简陋的手凿工具,创造出如此众多、千姿百态的高大佛像神龛,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这也说明宁夏固原地区是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重镇,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也是著名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重要通途。古代的商旅从长安一路走来,由此进入河谷,绕过南华山、天都山,从靖远过黄河而达兰州,最终走向河西走廊。丝路商贸的繁荣,造就了石窟艺术的辉煌。神秘的石窟原是印度佛教徒为纪念释迦牟尼,仿效其修行之所而开凿的洞穴。

这种建筑艺术东传后,与中国传统的“石室”造型珠联璧合,成为我国佛教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传入有密切的关系。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拜佛凿洞之风盛行,须弥山石窟应运而生,也为中国留下了又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新民晚报·旅游城市》2010年1月26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