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50:25

宁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资源的自治区,这里有名扬海内外的西夏王陵、须弥山石窟、贺兰岩画等名胜古迹。西夏王陵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这次应邀出席“首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活动,有机会走近西夏王陵,作一次实地参观和游览,对西夏王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夏王陵坐落于银川市附近的贺兰山东南脚下,其南北长10公里,东西近5公里,总面积50平方公里的范围中,虽然西边紧靠险峻的山体,陵区之内却基本为山前平坦的路。西夏王陵之所以选择此地,一方面是鉴于与都城及宫殿相联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因其地势的优越。贺兰山横空出世,拦截西东,则为都城、宫殿、陵园这一犄角之势提供了根本条件。《西夏书事·卷十》说:“(兴庆府)西北有贺兰山之固,黄河绕其东南,西平为其障蔽,形势便利。”于是,西夏将都城兴庆府建筑于平原中央。而且山麓地带地势较高,在这里可以居高临下,山川形势极佳,择为陵地,可谓势形兼备。西夏陵区现存9座帝王陵墓和260多座陪葬墓。每个帝陵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皇家陵园。陵园由角台、阙台、碑亭、陵城和附属陵城的月城几部分地上建筑组成。历尽千年岁月的变迁,陵园的地面建筑基本上毁坏无存。这次我们参观游览的主要是3号墓,这是西夏王陵现存规模最大的陵墓,也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1003——1048年)的陵墓。

西夏是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性民族国家政权。在汉族封建文化的积极影响下,到李元昊时代,党项贵族基本上完成了封建化,他们迫切要求在政治、经济上统一,建立自己的政权,以保障既得利益。在李氏祖孙三代长期准备的基础上,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因其地处我国疆域西北部,故称西夏。在西夏存在的190年(1038—1227年)中,它先后和北宋、辽国以及南宋、金国鼎足而立。西夏疆域很大,“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即令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内蒙古部分地区,在那个时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对于祖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西夏被蒙古灭后,元人没有写出一部够份量的西夏纪传体史,致使西夏史料未被系统整理而愈来愈少,造成了不可挽救的历史损失。

参观完西夏博物馆后,我们来到毗邻的西夏王陵3号墓游览的,此墓又叫“昊王坟”。天公有些不作美,平时少雨的宁夏这天却细雨蒙蒙,雨中游王陵也别有一番情趣,漫步清静空旷的陵区,可避免遭人杂喧嚣之烦恼。手中打着雨伞,脚踏有四车道那么宽的石板路,快步向“昊王坟”走去。“昊王坟”坐北朝南坐落在一片开阔地上,地面建筑虽遭近千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损坏严重,但陵园的基本布局尚且清晰可辨。“昊王坟”呈上小下大的馒头状,从下到上为7层台阶状,每层台阶周边都露出许多椽眼儿。据考古发现,陵塔表面和周边地面遗留大量的绿色瓦当滴水、海兽摩羯和莲座宝瓶等,也留有赭红色墙皮遗迹,但是很少出土有砖。从这些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建筑材料与现存夯土陵塔的形制看,陵塔的原建筑为七层,底大而顶尖,有赭红色壁面的高大、亮丽的佛塔。高大的圆形尖塔与方形陵城相得益彰,符合天圆地方的传统宗教思想。帝陵城内的献殿、墓道、墓室和陵塔,从前向后都在一条直线上,但“昊王坟”遗迹的轴线与整个陵园的中线相对偏西,形成5度左右的夹角,而且多数陪葬墓的墓道与墓室封土也偏西于墓园中轴线,这是“昊王坟”区别于其他墓葬的显著特点。

哗哗的大雨越下越大。但这并没影响我游览的兴趣,我脚踏黄泥地围着“昊王坟”转了大半个圈,直到坟后面被栏杆挡住才返回。我边走、边浮想联翩,联想到埃及的金字塔。去年我曾去过埃及,埃及金字塔是建在沙漠中的,由一块块长方形巨石堆积而成的。宁夏的金字塔却是建在泥土地上,靠泥土加瓦当筑成的,虽然所用的建筑材质不一样,却都是塔形状、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年风雨侵蚀还依然高高地耸立着。望着高高耸立的“昊王坟”,联想到的埃及金字塔,除惊诧它们的雄伟和壮观外,心中也涌动起一丝的失望和遗憾感,因为它们至今都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下,没有得到有效的修葺和保护。西夏王陵是历史文化遗产,政府应当投入必要资金予以修缮,以恢复和保护好“东方金字塔”的历史风貌。

《殡葬文化》2010年第4期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