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入的民国线装本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1-08-12 15:10:08

自1973年秋和1974年2月,我从福州路上的上海古籍书店先后购入清版《日知录集释》和民国版《四部备要书目提要》后,古籍书店成了我经常喜欢光顾的书店。这里不仅旧版线装本品种丰富,而且价廉物美,每册晚清版线装本价格仅为一元,民国版线装本价格更便宜,每册仅几毛钱。所以只要我口袋里有钱,几乎每个月都会去上海古籍书店寻寻觅觅,收获不浅。自1974年2月至1976年底,在这短短3年期间中我在该店购入的民国版线装本有《周礼》《周易述》《论语集解十卷》《汲冢周书》《管子》《华阳国志》《详注郑板桥全集》《曝书亭全集》等数十种。

《周礼》是儒家经典,是记述先秦政治制度之书。我购入的《周礼》是“四部备要”本,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华书局依据明金蟠校订、永怀堂刊刻本为底本重印本。《周易述》为清代汉学家惠栋编纂,也是20世纪20年代由中华书局据学海堂本校刊的“四部备要”线装本,全书共6册,外有蓝布硬纸版封套,非常精美。前4册为惠氏的《周易述》,第5册是清江藩撰《周易述补》四卷,第6册为上海李心庵所著《周易述补》。因此,这套《周易述》的封面上,不仅写着《周易述》书名外,还有“附江李二氏周易述补”的提示文字。需要说明的是《周易述》和江李二氏周易述补,正文下都附有注、疏,其不同之处是《周易述》和李氏《周易述补》无序,而江藩《周易述补》卷前却有凌廷堪撰写的《周易述补叙》。

《汲冢周书》四部丛刊线装本,为20世纪20年代前后商务印书馆根据上海涵芬楼缪荃孙艺风堂明刊本影印的仿本,可以说是再现了明版本的特色和风格。全书10卷1册本。卷前有黄玢撰写于元至正甲午(1354)冬十二月的《汲冢周书叙》,宋朝人徐丁黼于嘉定十五年(1222)夏写的《昭德晁公武志》。这一《叙》一《志》,主要考证了《汲冢周书》的作者及此书是如何问世的。《汲冢周书》原名《周书》,又名《逸周书》。西汉刘向认为此书是“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即孔子删定《尚书·周书》百篇后,还余下七十一篇。到东汉中期许慎作《说文》,晋郭璞注《尔雅》引用该书时,称之为《逸周书》,所以要加——“逸”字于前,是为了区别《尚书》中的《周书》。唐代修《隋书·经籍志》又称此书为《汲冢书》,此后,宋欧阳修的《新唐书·艺文志》《太平御览》、晁功武《郡斋读书记》、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元黄奭《汲冢周书序》,都称《周书》为《汲冢周书》,直到明杨慎又恢复《周书》的旧名,称《逸周书》。这样自明代起,出现了《汲冢周书》和《逸周书》并称的局面。

《论语集解十卷》为民国年间(约1920)上海商务印书馆借长沙叶氏观古堂藏的仿元影印本,全集10卷,2册。卷前扉页上印有竖排“论语集解十卷”书名及“四部丛刊经部”等字。扉页背后印有“上海涵芬楼借长沙叶氏观古堂藏日本正平刊本影印元书版高营造尺七寸宽六寸”的字样,说明该刊是以叶德辉所藏日本正平刊本为底本的影印本。叶德辉(1864—192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藏书家、文献学家,家有观古堂等藏书楼,著有《观古堂藏书目》4卷4册,记录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约5500余种;他也喜刻书,“所著及校刻书凡数十百种,多以行世”。此版本的卷前印有何晏撰写的《论语序》,却没有落款的年号和时间。这个版本的最大特点是每卷结尾处都印有经文的字数及注文的字数。例如,《论语》第一卷末尾,就印有“经一千四百七十字,注一千五百一十三字”的统计字数。书的结尾处,印有“正平甲辰五月吉谨志”,说明此书底本是日本正平甲辰五月镂刻完工的本子。

《管子》是线装石印本,民国四年(1915)文瑞楼出版发行。全书共4册,24卷,86篇,其中10篇仅存目录,实际是76篇。封面左上书曰:“大字圈点《管子》上海文瑞楼印行。”内封的页后印有:“中华民国四年据明吴郡赵氏本校印。”可知这部《管子》是当年据明代赵用贤本为底本的出版物。此后我购入的《华阳国志》,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我购入的版本是中华书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行的“四部备要”线装本,全书2册,12卷。版权页上印:“上海中华书局顾校廖刻本校刊。”卷前有清代两淮都转运司廖寅于嘉庆十九年(1814)撰写的《校刊华阳国志序》,宋人吕大防于元丰戊午(1078)秋撰写的《华阳国志序》,南宋人李氏于嘉泰甲子(1204)夏撰写的《重刊华阳国志序》。卷末附有廖寅《补华阳国志三州郡县目录》。廖寅在《序》中说:“余暇披阅此书,因借数本合校之,又参与书传所引旧文订定讹错。”可知廖刻本是以宋李氏本为底本,加以校正和提高。“四部备要”本,又是以廖刻本为底本排印发行的,所以“四部备要”本,也称得上好版本。

《详注郑板桥全集》为民国十五年(1926)十月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内封上从右向左,依次印有“民国十五年十月初版”,“详注郑板桥全集”,“上海扫叶山房发行”字样,反面为“民国十五年石印”,“扫叶山房”(篆体圆印),“总发行所上海北市棋盘街扫叶山房”字样。卷前有郑板桥撰的《前刻诗序》,雷瑨民国十四年(1925)撰写的《详注郑板桥先生事迹汇辑》,长达9页之长。全集2册,6编。此书鉴于用纸单薄,故每页夹层内衬以薄纸,唯恐透字而以此举弥补之也。全集第一册,有第一、二编《古今诗》,收录郑板桥古今体诗339首;第二册卷前有郑板桥为词集所作的《自序》;第三编《词》,收录郑板桥词77首;第四编《道情》10首;第五编《题画》65则;第六编《家书》16通。此外,我还购入清代诗人、词人、学者朱彝尊的《曝书亭全集》,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中华书局“据原刻本校刊”排印的“四部备要”线装本,全书81卷,16册。卷前有清代济南人王士禎撰写的《原序》,宁都人魏禧的序文,嘉善人曹尔堪的《词原序》,吴江人叶舒崇的词序,嘉善人柯维桢的《蕃锦集原序》,及吴江人潘耒康熙戊子(1708)仲春撰写的序,海宁人查慎行的《康熙戊午朝议修明史》一文。全书不仅收录了由朱彝尊亲自删定的《曝书亭集》80卷的内容,又附录了散曲《叶儿乐曲》1卷,故成81卷本。此外还收录了朱彝尊儿子朱昆田,字文盎的《笛渔小稿》10卷。

限于篇幅,不可能将我购藏的全部民国版线装本在此一一给予介绍与展现,然而从上述的几种古籍版本中,也可窥见民国版线装本无论是影印本、石印本、铅印本,还是“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线装本、文瑞楼本,其在选用的底本上皆为当年所见的善本,所以民国版线装本也是难能可贵的稀罕本了,并伴随岁月的演绎,其版本和收藏价值会被越来越多的藏书家所青睐和推崇。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