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舍不得还的书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1-08-12 14:58:10

1968年上海的初夏闷热异常,令人深感不畅,然而不绝于耳的革命大批判鼓噪声,更令人作呕和心烦。作为学生的我们,在“复课闹革命”的号令下,只能老实地每天按时去学校报到,参加学习批判或读大批判文章,无聊的打发时光。在那些日子里,什么阶级斗争啊!路线斗争啊!统统成了愚弄我们学生的政治把戏。虽然当年我还不能从政治思想上认识到其险恶用心,但凭思想上的直觉我厌恶社会上的这种无休止的斗争氛围。当年我最向往的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躲在家里读古今中外小说。可是1968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出版物品种最少的年份之一。书店里除了出售社论、造反文选、大批判小册子和《毛泽东选集》等政治读物外,几乎无文学读物可售。同学和邻里间私下偷偷摸摸借书成了当年我阅读的唯一途径和来源。好在我周围的同学和邻居中也有个别爱读书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邻居杨金华,我从他那里曾借阅过不少中外经典作品。杨金华是个68届高中生,父亲在一家中等专科学校任职,虽也属“臭老九”知识分子家庭,但不属于地、富、反、坏、右的“黑五类”,所以他也有资格成了红卫兵,可他是红卫兵中的另类,从不搞“打砸抢”,却爱读小说。他凭着自己的身份和机智,从学校的图书馆中悄悄地带回不少书籍,使我也有了分享阅读的机会。

记得那是个炎热夏季的傍晚,洗好澡、用完餐后,我和往常一样又到他家串门和纳凉,谁知刚跨进门,小杨就神秘地将房门关上,低声地对我说:“好消息!我今天偷偷地进入学校图书馆,顺手拿了些小开本的书,您想看就挑几本去!”说着他就从书包中翻了出来。我一看就喜上了眉梢,原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文学小丛书”系列袖珍版(15厘米×10.5厘米)书籍,其中有郭沫若《女神》,茅盾《春蚕》,袁珂《中国神话》,(美)欧亨利《麦琪的礼物》,(印度)泰戈尔《两亩地》,(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史记选》《汉魏六朝民歌选》《唐宋传奇选》等10余种。毫不客气,我贪婪地挑选了其中的《女神》《春蚕》《麦琪的礼物》《史记选》《唐宋传奇选》5种,也顾不上纳凉和聊天了,把书借回了家。回家后,也顾上屋内的闷热,我埋头于书海中神游。《女神》初版于1921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郭沫若的这部诗集在“五四”新文学领域里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既是“新旧诗的分界线”,也是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作者在《序诗》中说道:“我是个无产阶级者:因为我除个赤条条的我外,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女神’是我自己产生出来的,或许可以是我的私有,但是,我愿意成个共产主义者,所以我把她公开了。”他以火一样的热情讴歌“凤凰涅槃”,唱出了旧世界被埋葬,新世界被诞生的信心与力量。

《春蚕》是茅盾的著名短篇小说集,包括《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它们是作者1932至1933年间写成的。前3篇写的是当时浙江农村生活的面貌,它们看来是独立成章的,其实是相互有联系的。《林家铺子》则是描写某镇一家洋广货铺的破产过程。在小说里,茅盾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民族和社会矛盾。《麦琪的礼物》是美国现代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包括《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动摇《最后的藤叶》等10篇。欧亨利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偶然因素,常常给予故事一个意外的结局。《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通过贫困的杰姆和德拉夫妇,为了互赠圣诞节礼品,而变卖了自己珍爱长发和祖传金表,虽然故事有些幽默风趣,却展现了夫妻的恩爱情感,让人颇受感动和启示。《史记选》和《唐宋传奇选》,皆是中国古典名著选,前者选录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10篇片段,如《项羽本纪》《越王勾践世家》《孙子吴起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可以窥见《史记》面貌的一斑。注文大多采用王伯祥的《史记选》和严敦易等的《史记选注》两书中的注释。可以说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史记》选本中最具代表性的普及本,也是学习古文、读懂古文最好的入门书,也为我以后学历史、读古文,打下了基础。后者选录了唐人传奇作品19篇、宋人作品2篇,其中《离魂传》《柳毅传》《莺莺传》《昆仑奴》《梅妃传》等,皆为唐宋传奇中的著名文言短篇小说;各篇文字,以鲁迅校录的《唐宋传奇集》和汪国垣校录《唐人小说》为底本,每篇之后,附有一些简要的注本。这对当年接触文言小说还不多的我,无疑是一本解渴的好读物。

我是1968年7月30日与大批“老三届”一样,被统一分配到沪上一家纺织厂当工人。当年下班后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翻阅这五本书,读得如痴似醉,爱不释手。杨金华也曾来催我归还过,可我总是借故迟迟不舍得还。不久获悉小杨已接到赴黑龙江农场干革命的通知,于是我就依依不舍的欲将书还到他手中。谁知他见我来还书,就幽默的说:“您舍得还了!我知道您心里是不舍的,还是留下作纪念吧!”我答道:“虽然我很喜欢这些书,但有借有还,这可是朋友之间最起码的做人信誉!如果您愿意忍痛割爱,我也愿意出钱买下!”当年这些书每册约2毛5分,5册也就1元多钱,说着我就掏钱给他。小杨见此状态,涨红着脸说:“亏你想得出!咱们老邻居朋友一场,送几本书算什么?何况我马上要远赴黑龙江农场,这些书带去农场也很不方便,会招来麻烦,还是留在你处,作个纪念吧!”我见他说得真诚,也就收下了他的这份礼品,珍藏至今。

不久我知道他将奔赴黑龙江农场了,我就买了些食品送他,以略表心意,并赋诗一首,题曰《赠杨金华赴黑龙江干革命》:“悉知君将赴东北,悲欢交集涌心头;如今一别何年逢,千里征途多保重;丈夫四海皆为家,国家兴旺为己任;改天换地真豪杰,青春应当赋壮歌。”落款时间:1968年9月。后来小杨在农场被提了干,当上了领导还娶了东北佳木斯姑娘成了家。80年代他也曾回来过一次,与我聊起说,他不想回沪了,因为在东北如今无论是住房还是收入都不错,再说也与东北这第二故乡有了感情!决定扎根黑龙江干一辈子了。70多岁的杨金华如今依然耕耘和生活在那片黑土地上。我如今既怀念他,更敬重他!他是我心目中的强者,好兄弟!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