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需要去伪求真

作者:李开云    更新时间:2019-01-15 13:50:06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产业的内容也提到了倡导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除了一贯支持的主旋律题材外,现实主义题材这次被单独作为一个国家提倡的创作方向进行强调。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层面的重视与推动,随着相关文化机构的落地执行,尤其是阅文集团与上海市新闻版权局联合举办的网络文学现实主义题材征文大赛,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文学作品,让一批长期坚守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作家迎来了文艺创作繁荣的春天。

以影视剧为例,现实题材也正在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类型。卫视频道黄金档仅有15%的古装剧配额,即每年要采购85%的现实题材剧。这就意味着每家卫视每年需要播出近600集现实题材剧目,若以每部剧50集的体量计算,每家卫视需要采购12部剧集,33个省级卫视的采购总和加起来就需要近400部。

“除市场容量加大外,流量明星的高成本与老戏骨的认真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如《人民的名义》,张丰毅、陆毅、张凯丽等近40位资深戏骨的片酬,加起来还没有当红的偶像明星贵。总投资1亿元的《人民的名义》最终被湖南卫视以2.2亿元买下网台分销权,单靠这一笔收入制作方就成功回本,并且净赚过亿。

正剧题材的一大特点是成本是可控。业内人士透露,一部50集左右的小成本剧目,总投资在3000万元左右,每集的成本在60万元内,“首轮两家卫视发行、网络发行,以及后续的二轮发行,还可以创造出大几千万元的利润。”

2018 年,现实题材大剧将席卷荧屏,讲述都市情感的《爱情进化论》《恋爱先生》《时间都知道》《在纽约》《都挺好》,同时,现实题材角度新颖,除了大众熟知的情感向外,《南方有乔木》则加入了 " 无人机 " 元素,《老男孩》增加了 " 民航机长 " 角色,《归去来》聚焦中国留学生的故事,《创业时代》以互联网创业为背景,《小欢喜》关注社会儿童就学问题,而《拼图》将 " 反腐 " 进行到底。 

尽管2018年被称为“现实主义”大年,但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总体反响和口碑却“惊艳”不足,爆款较少。根据前两天出炉的2018年五家一线卫视平台黄金档电视剧收视排名,靳东、江疏影主演的《恋爱先生》,岳丽娜、于毅主演的《娘道》,蒋雯丽、倪大红主演的《正阳门下小女人》占据榜单前三位。《恋爱先生》自年初开播,并没有收获优秀的口碑,但其收视率第一的位置却始终没有被撼动。

在今年现实主义题材回归的同时,部分披着现实外衣的“悬浮剧”滥竽充数,广受观众诟病。这类“伪现实”作品悬浮于时代,悬浮于人性,更悬浮于真实的生活。在此次峰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就直言,“不是题材写了今天的故事,描述现实的场景,就是现实题材。真正描写大时代,引领时代新风潮,塑造出时代典型人物,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Realism),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有很多意思,特别是在绘画、文学和哲学中。它还可以用于国际关系。

在艺术上,现实主义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实摹写,它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它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是广义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二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十九世纪起源于法国的现实主义运动。

但是,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繁荣的现实背景下,我认为创作者仍然需要做到“沉下一颗心,去伪求真”。 

第一,要真文艺,不要伪文艺。伪文艺拼面子,贴标签;真文艺拼里子,塑心灵;伪文艺一阵子,真文艺一辈子;伪文艺标榜自我, 真文艺解剖自我。  

第二,要真现实,不要伪现实。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要真正根植于油盐酱醋茶,不要追求小鲜肉高颜值,不要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不要脱离现实写现实。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创作既要歌颂美好,也要鞭笞丑恶;既要深入现实,也要批判现实,更要引领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第三,要真繁荣,不要伪繁荣。现实生活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者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票房高的作品不一定是优秀的作品,点击率高的作品也不一定是优秀的作品。我们要有判断真伪的能力,当价值观出现扭曲或者发生畸形的时候,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者要去泡沫不要制造泡沫,要穿底裤不要裸奔,要独立发声不要哗众取宠。

第四,要真创作,不要伪创作。不要因为政策支持了,倾斜了,大家就一窝蜂地来搞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也不要因为政策不扶持了,大家就抛弃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要摒弃改头换面、移花接木、随波逐流的现象,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者始终需要听从内心的指引,不为外界声音所干扰。

今天,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正如火如荼。现实题材也正在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类型。卫视频道黄金档仅有15%的古装剧配额,即每年要采购85%的现实题材剧。这就意味着每家卫视每年需要播出近600集现实题材剧目,若以每部剧50集的体量计算,每家卫视需要采购12部剧集,33个省级卫视的采购总和加起来就需要近400部。

“除市场容量加大外,流量明星的高成本与老戏骨的认真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如《人民的名义》,张丰毅、陆毅、张凯丽等近40位资深戏骨的片酬,加起来还没有当红的偶像明星贵。总投资1亿元的《人民的名义》最终被湖南卫视以2.2亿元买下网台分销权,单靠这一笔收入制作方就成功回本,并且净赚过亿。

正剧题材的一大特点是成本是可控。业内人士透露,一部50集左右的小成本剧目,总投资在3000万元左右,每集的成本在60万元内,“首轮两家卫视发行、网络发行,以及后续的二轮发行,还可以创造出大几千万元的利润。”

2018 年,现实题材大剧将席卷荧屏,讲述都市情感的《爱情进化论》《恋爱先生》《时间都知道》《在纽约》《都挺好》,同时,现实题材角度新颖,除了大众熟知的情感向外,《南方有乔木》则加入了 " 无人机 " 元素,《老男孩》增加了 " 民航机长 " 角色,《归去来》聚焦中国留学生的故事,《创业时代》以互联网创业为背景,《小欢喜》关注社会儿童就学问题,而《拼图》将 " 反腐 " 进行到底。 

众所周知,巴尔扎克(1799--1850)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含义上的作家,他的《人间喜剧》乃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巴尔扎克正如这一流派的伙伴们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样,都不曾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他们的新型的文学流派。而在俄国,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文艺理论家皮萨列夫(见其《现实主义者》),不过那已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

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先锋派视为保守的现实主义,在19世纪诞生之时也具有挑战文学成规的前卫品格。迪朗蒂曾明确地说:"这个可怕的术语'现实主义'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颠覆者。说'现实主义'派是荒谬的,因为现实主义表示关于个人性的坦率而完美的表达。成规、模仿以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对的东西。"

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解为十九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迪朗蒂和尚弗勒利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1] 

**指出,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坚定人民信心,振奋人民精神。在这样的现实指引下,我们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者更应该去伪存真,沉下心去搞创作。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