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先生的着眼点始终是艺术创作,所以通篇反复强调伟大艺术品的必要条件:思想深度。当然,不是充分条件,不然所有大思想家都成了大艺术家,就没艺术家什么事了。综合阅读感觉,我以为木心先生想说的可以这么概括:哲学是思想的艺术,创作是艺术的思想。
这是我通过对话得到的木心先生的“大师之训”。
今天有所谓“纯”文化、通俗文化还有商业文化。在“纯”领域,特别是文学(包括戏剧影视等)和美术,基本上就是一个intellectual game(智**),是人类对自身状况的观照和自省,如果艺术天赋是个给定,智性深度决定一切。几千年下来,人类自省已经达到了惊人的高度,今天的艺术家如果想突破、想建立自己的个性,必须知道有什么已经说过做过,什么可以利用,什么可以藐视,什么可以牺牲,所谓“腹有诗书”或学养,踏上巨人的肩膀才能做出些新的东西来,或至少别重复无用功。如果站在巨人脚下,描画巨人的脚背或膝盖,那么只能成就侏儒。
或有已获大成功者说,老子不读书不学习也不思考,照样创造伟大艺术。对此木心先生应该会说:1. 成功不等于伟大。2. 智性可以从“文化场”而来:唐宋时中国诗歌达到顶点,形成强烈文化场,智性像空气一样渗入每个人心灵,那时一个二流才子也能写成几首一流诗词来,不过最伟大的艺术家之冠,依然属于一流智性,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都是一流思想者——要称思想“家”得有著作,称思想“者”,只要思想水平达到一流即可。3. 更重要的是,今天中国离重新创造这样的“文化场”还很远,个人不作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准,不要说伟大艺术,连三流艺术都困难。
唐宋文学算超一流的话,今天文学能算几流?
(民间艺术创作是另一个题目,这里仅提一点。民间创作中的伟大作品,多依靠传统的深厚和多年积累,本身也形成一种“文化场”,经过个人天才的点化。但民间创作,如瞎子阿炳,跟今天从零而起的个人创作本质不同。换种说法,瞎子阿炳若是有贝多芬的学养和思想能力,也许第九交响乐就有两部了。)
木心先生强调艺术家要懂哲学,并不是要大家追求真理。木心先生根本认为真理并不存在——这个论断不加框定的话,站不住脚,木心先生是否自己能够框定,我感觉不能,但重要的是他这么说,有经验依据:人类历史上无数次认为某个哲学找到了真理,结果都证明虚妄。所以笔者想对木心先生这一论断稍加修改:不要幻想在任何一个哲学家那里找到真理。
既然找不到真理,学哲学干什么?哲学,不是真理,而是工具,是资源,帮助我们学会思想,学会人类已经达到的自我观照和自省能力。
木心先生批判了几乎每一个他涉及的哲学家,包括他激赏的和崇拜的,如老子柏拉图尼采,正是在与这些伟大思想家的“肉搏”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能力。
如果有读者问:既然木心先生思想水准那么高,为什么他没有创造出伟大艺术呢?假定木心先生的确没有创造出伟大艺术(我期待看到他的遗作结集出版,文学也好,美术也好),这个问题还是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什么逻辑错误?如果你能自己回答这个问题,木心先生会欣慰一笑的:没有白做功。
以下这个观点并非出自木心先生,但笔者认为木心先生的诸多论点隐含了这个观点,算是笔者从与之对话所得的“大师之论”吧。
艺术的思想,不同于哲学的思想,并非仅仅是具象抽象之别,或形象大于思想。如果艺术体现的思想可以用哲学概念代替,如果体现的心理深度可以用已有长足发展的现代心理学表达,如果人际关系的复杂可以用科学化程度大大提高的社会学概括,如果心灵的非理性可以用精神分析学解释,如果……艺术就已经没有存在的理由了。那么什么是艺术的思想呢?今天人文科学的发展还没到达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的地步,但我们自己的第一人称艺术体会,可以给出经验性的答复。罗丹雕塑“思想者”(木心先生极喜诟病的作品!)对观者的震撼,不是概念性的名称所能达到的;哈姆雷特心理复杂,远远超出“犹豫”这个心理概念;托尔斯泰的娜达莎对爱情的想往,绝对不等于少女青春荷尔蒙发作;“二泉映月”原名“依心曲”,但瞎子阿炳并不在乎叫什么,因为两者都不足以概括乐曲对人生的艺术观照。艺术思想的整体性,超观念性,不是分析性的哲学或别样类型的思想所能代替的。
一旦人文科学的发展到达了能给出满意答复的地步呢?以文学为例,大概“纯”文学消失,只剩下娱乐文学,成为技巧的游戏,就像陶瓷工业一样,用精湛的技术,反复生产同样精美的产品,交由广告商炒作。
笔者以为,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人类对自身状况的艺术观照和自省,是活体心灵解剖,任何现有的科学哲学社会学这些学科都无法取代。
就“文化场”再说一句:“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文化自戕方面走得很远,还是播下了龙种,一个新文化场开始形成,文化复兴似可期待。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尽管战乱频仍,这个文化场并未停止生长。如果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得以实现,大概今天这个文化场已经形成。可惜的是历史不讲如果,文化专制断送了这个前景,今天要重新开始,又要面对新的挑战,木心先生是不看好前景的,笔者不那么悲观,但挑战层层叠叠,不易。
记住木心先生的大师之论:懂哲学,不是寻求真理,是利用资源工具,好点化艺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