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官方所赐的都最能传扬天下。在西域的喀什噶尔,一个叫做阿帕霍加的麻扎,佐证了这样一个事实。
所谓麻扎,即是维吾尔族语中坟墓之意。之前,只是耳闻喀什有一个名闻遐迩的香妃墓,到喀什不游香妃墓的,那就白来喀什一趟了。到了香妃墓,才恍然明白,这麻扎其实是以阿帕霍加命名的。香妃显然喧宾夺主,压过了那个阿帕霍加的风头,风光了几百年,而且势头不减还会一直张扬下去。而对阿帕霍加其名,知之者就少得可怜了。
这一香名天下的女人,究竟何许人也?她到底有何特别的能耐,让祖先在自己的光芒中,都暗淡落寞?这个维吾尔族女子确实非同一般,听说生来就携有沙枣花香,周身弥漫缭绕,闻之者无不为之沉醉。这样一个天生尤物,自然不是平民百姓可以享用的,据说当年乾隆把她召进宫内,恩宠有加。前些年的一部电视连续剧里就有香妃娘娘的佳人形象。香妃玉消香殒之后,乾隆悲痛万分,他遂香妃意愿,差人长途跋涉,将其灵柩送回喀什。之后,又下令动用国库,将其所在的麻扎很好地修葺了一番。香妃墓因此更名声大震,令人仰慕。也有专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并推断出此香妃纯属误传,此墓早在17世纪中叶就存在了,香妃则是一百年之后的人物。此墓绝非为香妃而建。话虽这么说,但香妃墓之名几乎拜谒者皆知,唯阿帕霍加之名,恐记忆者甚为稀落了。一香名天下,在这里绝非一个神话。
其实,阿帕霍加也是一个颇具名望之人,在宗教地位上,他是令众教徒仰止的。如论辈分,香妃该是他的孙辈。这位圣裔贵胄不管名声曾经如何显赫,仍敌不过一个弱女子的芳香。香妃墓在中外游客心目中完全鹤立鸡群、香气袭人!这似乎有失公平,又不容置喙。香妃并没有神机妙算,抑或精心谋划。不管是阴谋阳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她也是被摆布者,只不过,那身沙枣花香,给她带来的是亘古长存的芬芳。那芬芳历久弥香,引得多少现代人都趋之若鹜。
翻阅历史,还明晰了一个事实,那位声名显赫的阿帕霍加,其地位甚高,但人品却让人不敢恭维。在争权夺利中,他是一个善用诡计、心肠毒辣之人,甚至连自己的堂侄也被他诱杀致死。公元1679年,他为了登上叶尔羌王位,还将南疆整个奉送给了入侵的蒙古人,以委曲求全。如此奴颜婢膝,让爱国之士无法容忍。如此看来,香妃把他盖过,也是情理之中了。
现今的香妃墓,是由四大部分建筑组成。除麻扎本身之外,经堂、礼拜寺、门楼和小清真寺保存尚好。清真寺一眼望去,高高的塔尖,闪亮的琉璃,端庄威严的气势,一点也不减当年。可惜的是琉璃风化剥蚀,现代工匠打补丁的地方,显然要比原态拙劣得多,这实在让人不得其解。
将博物馆至今保存着的香妃画像作对比,找了几个如花似玉的维吾尔族女孩与客人合影留念,倒也有几分情趣。这是当代喀什人的机智了。
听说这麻扎里还埋葬着一些人,曾为祖国统一和发展有过奉献,那么到此虔诚地一拜,应该也是值得的。
园子里有一垄玫瑰花在轻轻摇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中,毫不褪色,暗香浮动,让我挑剔的目光也多了一份凝重。
(刊于《上海文学》2015年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