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孤岛    更新时间:2017-05-18 13:45:42

现在,还是让我回到我故乡的村庄。南庄、双许、余家、中洲、下山头、李家坞……这一个个通俗朴野的村庄,星星点点地栖落在山间拐来拐去的长长河谷里。

它们看上去是静谧而安详的。有时候全部都掩没在山间云雾里,像披上一层神秘的白纱,又像在仙气氤氲里沐浴出新。

这里的人喜欢流传口头文化。他们在种地或做小工艺之余,喜欢聚堆讲一些古老而朴野之村庄的形形色色的故事传说。

这些传说故事真真幻幻、虚虚实实,听了让人着迷。这些故事有一些是有关神仙鬼怪的,有一些是有关村野情合的艳闻,有些是有关哪个村庄有了什么功名富贵之人的,但最多的也最受欢迎的还是有关神奇的高功夫之人如何移山搬石、抗经点穴的奇闻,以及有关村与村之间械斗、流血的故事。这些故事壮烈、恐怖、幽秘、激动人心,又让人迷惑不解。比如,我曾听说两个高功夫的人打架时,有一个外地人以千钧之力点了某本地人的要穴,那本地人以意念移动功法,将自己变成了房后的山,刹那间,只听“轰隆”一声,房后山上的沙石崩塌喷溅,而此人本身却毫无损伤。比如,“十三渡”(中洲一带古时的俗称)曾出过一个人物,一身功夫,天不怕地不怕,在江湖上如大侠一般,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不遇敌手。有一次,他翻山到安徽闯荡生涯,自恃武功高强,有时不免狂妄过头,想不到因此遭了暗算。皖地高人在笑谈之间,用高内功的“意脉神剑”(意念射出的光之剑)将他击成内伤,然后让他赶快赶回家,与家人见上一面,以免内伤发作,家人未见就死在他乡。这人开始不信,但走着走着就不行了,于是赶快往家的方向赶,但已经来不及了,最终吐血死在途中。讲到此,说故事的老人感叹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你本事再好,如果不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擅自逞强,最终会自取灭亡。这道理不谓不深刻。

最确切、最有据可寻的则是关于黄巢和方腊的民间传闻。方腊是千岛湖的清溪乡人,但与中洲隔得相当远,一北一西,中间山湖相隔,无路相通,所以在中洲,方腊的传说还不如黄巢的传说多而丰富,以黄巢命名的“黄巢坪”(黄巢屯兵练兵之所)就在中洲境内一座叫骆驼山的山头上。

1995年一个阳光飘荡的秋日,我和中洲二村的表哥、双许的大哥、水碓角的一位爷爷和长埂的表哥之友—— 一位叔叔辈年纪的向导,来到了一个叫长埂的村庄。五人来自五个不同的村庄,也算是应一种小小的“大爱”的必然趋势,很偶然地走到一起,去攀登一座八百米的青山,寻觅黄巢坪上黄巢的踪迹和传说。

我从小就听到过关于“黄巢坪”的传闻,但一直不知道它坐落在什么地方。其实,它就坐落在我生父与养父两个村庄之间的一座高山头上(是中洲境内方圆几十里龙脉主山的一个山头),我常常徒步或骑车从它的脚下绕过。也就在这一年,我二哥与我站在父母的坟前指着山告诉我,它叫骆驼山。(我恍然大悟:难道这是我在杭州上学时就写了赞美骆驼的《跋涉者之歌》的原因吗?是后来突发奇想到塞外大漠闯荡的潜在原因吗?)

这天天气不热不冷。我们五个村庄的三代人向最熟悉又最陌生的骆驼山上攀援,无比神奇的神山之面纱一层层揭开:传说中黄巢与其夫人坐过的两座石椅,黄巢下轿停歇的大平石,只能过一只脚的路径“剪刀口”,山顶一孔喷水的“剑泉”(传说是黄巢宝剑刺出来的),依次展开的三个平阔的山头:一坪、二坪、三坪(传说是黄巢屯兵练兵所在),三坪中的“女儿坟”(传说是黄巢女儿葬身处)。

这些年,上这山顶砍柴的人少了,所以坪上四处长有高高的矮松树、矮杉树、灌木丛、黄干草。最令我惊异的是:独独有一片方寸之地无一丝杂草杂树,留着千年本身的黄沙土,四周围着一色青橙的小青松。向导说这就是“女儿坟”的所在。这是荒芜的领地,还是历史的一块伤疤?

故乡的人向来崇尚武力,所以很崇拜黄巢这等叱咤风云的一代豪杰,数百年来都说黄巢武艺超绝,却没有人知晓其文才过人,有“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题菊花》)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等大丈夫抒怀之诗。他有把宝剑(传说后来埋在黄巢坪上了,有些人常偷偷去挖掘,却未得)佩挂在腰间,在他骑马一路飞奔之时,宝剑则一路“嚓嚓嚓”地响,响一下跳一下,就有一颗人头落地,响多少下就有多少颗敌方的头从脖子上消失……但细细品味,那些忽真忽假的传说中,隐隐约约表现出故乡人的潜意识又在莫名其妙拒绝这位外来英雄。黄巢是山东人,而外来的山东人(山东还出过梁山泊好汉呢!可惜招安后打了方腊兄弟,失了大义)是怎样也不能轻易占领浙西山区这块祖祖辈辈讲遂安语的大片村庄的。中洲人说,黄巢兵败是因为他在中洲一带错杀了半个人,在黄巢的宝剑一路响一路人头落地的数百名被杀者中,大部分都是上天派他来收取的人,包括那个孕妇。只是她肚子里还怀着孩子,而这孩子是清白的,命中不该他收取(也是故乡人的一种“仁义”),何况因此还断了人家后代。这种说法既渲染了黄巢超人的神功,又含有人的宿命哲学,和人间最脆弱同时也最强大、最善良的宗法道德观念。

而流传在许多男人间的另外两个有关黄巢的故事,则不折不扣反映了故乡人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所共有的排外的“村庄”(或“城堡”)文化心态。一则传说:有一天,黄巢手下的将士看到黄巢坪山下涨潮的河里,走过一高个子的人,左手扶着左肩上的一台“土炮”(其实是耕地的犁铧),右手腋下夹着一头牛(其实是右手扶在牛背上),轻易地渡过没肩的滚滚激流,大惊之后,立即禀报黄巢,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说这山中既然有这等高人,不可不防,应及早撤离。另一则传说则曰“当黄巢等将帅们路过余家村时,见到一株巨大的上千年的大樟树下,支撑着一个担子,这担子两头挑着两大箩筐(长长的圆柱体)大石头,至少也有三千斤重,中间支撑的柱棒(挑担者间歇时支撑担子用,长度一般与肩同高)有两米多高。黄巢等人看了半天,越看越发呆。他们的将帅中根本没有一个能挑起这担子的人,身子也没有这么高壮的。他们交头接耳议论说,中洲之地虽偏僻狭小,却有盖世的豪杰,如果反我们就不好办了,此地不可久留,应赶紧带兵赴他乡,另选营地扎寨。其实,这是当地人为吓走黄巢,特地耍了个小花招,先将担子撑好,再往两头竹编的长筐里装石头,直到装满为止。哪里真有如此高个子而且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挑担者呢?

这两个拙朴可爱的乡野故事最终不谋而合——崇尚武力,排斥外地人,典型的中国东方小农文化心态!

若按故乡人的说法,黄巢坪乃是黄巢兵败退守之地,但据历史有关资料考证,黄巢在浙皖一带时恰恰是兵盛士旺的起事高潮。他经过那片山区是为了去攻克驻扎在浙东和福建一带的顽敌,似乎没有一点兵败撤退的迹象。故乡人之所以那样认可,除了缺少历史知识外,大多数因素,恐怕是惧外、排外的心理所致,希望他在此是失败的——哪怕在他处屡战屡胜、气吞千里。希望他在这山区失败——故乡人不是扬眉吐气了吗?又崇尚他的神功和威力,正是故乡人矛盾心理的反映。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