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桃花潭

作者:吴欢章    更新时间:2017-05-18 11:20:24

幼读李白诗作《赠汪伦》,就向往桃花潭。这次皖南之行,特地前去寻访心中的胜地。原来桃花潭在泾县(古称泾州)城西四十五公里处,是一个风光旖旎的古镇。唐天宝年间,李白浪迹安徽,泾县豪士汪伦曾修书盛邀李白来桃花潭一游:“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前来,在山光水色中畅游数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桃花潭因留下诗仙的游踪旅迹,遂名传历史,吸引了后代不绝如缕的脚步。

桃花潭两岸都是村舍民居,古街旧巷。我们一踏上卵石铺地的小街,犹如进入漫长的历史甬道。街两旁都是徽式建筑,乌瓦粉墙,翘角山墙,但都苔痕斑驳,笼罩着一层远年的光晕。大概是因为李白的遗泽,小街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氛围,两旁开设的多是古玩店和艺术品商店,店名也是古色古香的,如集古轩、阅潭轩等等。小街很长很长,我们从容地徜徉,仔细寻觅着李白潇洒的脚印。小巷很深很深,我们久久地凝望,似乎瞥见诗仙依稀的背影。一位同行的朋友打破寂静问我:“为什么李白走过的道路,成为我们向往的风景?”我想了一想说:“可能文化名人代表了历史的精神高度,跟随他们的脚步,会引导我们走向高尚的文化境界。”另一位朋友插嘴说:“也可能是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他们的行踪会给我们提供精神的滋养,满足我们的文化需求。”我们正轻声议论着,忽从街口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发现了李白当年常来饮酒的万家酒店遗址。可惜屋舍历经风雨已荡然无存,只有一块门槛石还是当年的旧物。大家纷纷站在门槛石上拍照留念,有人大声说:“我们这是踏在历史的门槛上。”是呀,跨过这道门槛,我们可以更贴近诗仙的体温。有人说:“斯人已去,但酒香长存呀!”又有人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我们在浓浓的历史酒香中,也听到了李白那传诵千古的吟唱。”

我们来到桃花潭畔的踏歌古岸。潭水清丽皎洁,被阳光照耀得清澈透明。有几个姑娘在潭边石板上槌洗衣裳,看见我们便笑着连连招手。岸上矗立着徽式的城门楼,广场上有李白把酒吟诗的塑像,稍远处是汪伦的坟墓。我不由感到,历经千年风尘,他们依然亲密地相聚在一块。“谪仙离去千百载,桃花翠壁还依然。”我问一位乡民:“十里桃花何在?”他笑答:“你们来的不是时候,如果春天来,这里两岸花光照眼,一片灿烂,你们就可以欣赏李白看过的桃花了。”我想到,当年李白也曾伫立在我如今站立的地方,欣赏桃花潭美丽的风光,于是追踪他的目光深情地眺望那峭岩层层,翠树丛丛,春山隐隐,绿水悠悠,恍惚间感到历史和现实重叠到一起,再现出千载前踏歌古岸那感人的场景:汪伦和众乡亲与诗人相聚数月,情意浓浓,依依不舍,踏歌而舞,惜别声声,而李白悄立船头,此情此景令他心潮翻滚,热泪盈眶,漂泊四方、历尽坎坷的诗人竟在乡野庶民间找到纯真的情谊,他不禁随口吟出一首千古绝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船轻轻启动了,渐行渐远,慢慢没入烟波云水之中,但李白那发自肺腑的歌声,却依然回荡在桃花潭两岸,穿行于历史天地之间,一直传到今天我们的心里。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