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桃花源

作者:吴欢章    更新时间:2017-05-18 11:20:47

李白有首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就是赞美安徽查济村的。查济村位于泾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是一个山环水绕、风景幽丽的古村落。自唐初建村以来,历经宋、元、明、清,一直绵延到如今,基本上保持着历史的本来面貌。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来到被古代骚人墨客称为“人间仙境”的查济村。在山村的入口处,一块巨石上雕刻着著名艺术家赖少其题写的“安徽美术家村”几个大字,这似乎是一个艺术的提醒,告诉我们由这里进入一片美的天地。走进查济村,真如进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前人是这样描绘查济村的:“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此村沿着长长的溪水而建,我也像陶渊明所描绘的武陵渔人一样,“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路看去,一派恬淡平和的生活气象。溪水两岸都是“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式民居,笼罩在淡淡的阳光之中。溪水清澈见底,流出琤琤琮琮的轻微音响。溪中石板上有几个妇女在用木棒槌洗衣物,身旁摆着红、绿、黄各种颜色的塑料桶。她们边洗边轻声谈笑,连家里的小狗小猫也蹲伏在石板上陪伴主人。其中一个姑娘忽然直起腰来打着手机,远远看去,花团锦簇真像一幅美丽的图案。溪岸路边,不时出现几家小店,有酒店,摆着米酒、梅酒,有瓶装的,也有用竹筒盛着的;有石雕店,摆满狮子之类的石雕艺术品。店主人都对我微笑点头,任我随意观赏商品,并不来兜揽生意。我慢慢踱至一处民居,只见路边摊晒着一长溜青菜,门边放着一排花盆,一位老者正悠闲地用喷水壶在浇花。我上前搭讪:“老伯挺爱花呀!”老人笑答:“山里人,生活就图个清闲。”我朝门内小院一望,明窗净室,种满各色花草,室门上贴着一张红纸的大“福”字,在秋阳下熠熠生辉。对于我们久居尘嚣的都市人来说,这种怡然自乐的纯朴生活,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

我继续沿着溪水前行,一路上移步换景,使人目不暇接。一会儿远处出现一抹塔影,在蓝天白云衬托之下,显得意趣悠然,情致高远。一会儿路边又矗立一座巍峨的祠堂,飞檐翘角,厅堂轩昂,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时而眼前又伸展出一条蜿蜒的小巷,长路寂寂,绿影深深,引人生发无限的遐想。时而对岸又探出一个临水的楼台,几方木桌,三五游客,笑语声声,茶香袅袅。水回路转,一座新建的山庄又扑入眼帘,花木掩映,屋舍俨然。走着走着,又见到一处颓垣残壁,枯草丛生,满目苍苔。放眼望去,那长溪之上架设的桥梁,也是争奇斗异、变幻多姿。平桥坦直,拱桥曲折,洞桥幽深,而且朴素自然,不事矫饰,有的桥栏就是横着一根树干,它们各以独特的造型,展示着查济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美学。我们在这里,既可嗅到自然的原始气息,又能感到历史的久远呼吸,空间和时间叠合在一起,构成一种令人味之不尽的境界。我徜徉徘徊,发现溪畔桥堍路边,有许多青年男女在写生作画,他们用画笔与查济村进行心灵交流,以线条和色彩在谱写着对自然和历史相交融的赞歌。

我在溪畔石板路上渐行渐远,人烟愈益稀少,只有我的足音和溪流声陪伴着我。两岸的景色也愈益幽深,远方青山隐隐,近处草树森森,一阵风来,落叶缤纷。我走到阅桂山庄,见路旁有一廊亭,便倚栏而坐,默然观景。这时从我的心中涌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趣。周遭静极了,只有鸟声、虫声、溪水声,我这才体验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境,心里一片澄明,深感内心和谐是一种幸福。我不由想到,人要达到内心的和谐,除了要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接通历史,人就不知由何处来向何处去,不贴近自然,人就不能啜饮山川草木的灵泉,滋养生命的元气。如今在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的过程中,出现了旅游热,正是人们渴望打开接近自然和历史的通道,追求内心和谐的一种表现。唯愿像查济村这样保持着原汁原味的自然历史风貌的胜地,能够得到珍爱和保护,不要像时下某些过度开发的古城、古镇、古村那样,搞得面目全非,兴味索然。东想西想之际,不觉暮云四合,天色向晚,我几次站起又坐下,眼光反复抚摩着如画的景色,真有点恋恋不忍离去,但愿长做桃花源中人。


(刊于《上海文学》2015年4月号)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