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情丹霞山

作者:​马尚龙、杨忠明、胡亚才    更新时间:2017-05-18 11:00:07

五月,粤北丹霞山,岭南火红的杜鹃花刚刚褪色,崖壁上给人的惊艳是野百合花那白色恋人般的晶莹和剔透,雨幕,像一层轻纱把丹霞山的真容遮遮掩掩,尽藏在虚无缥缈中。瞬间,雨如瓢泼,耳边,只听得风声、雨声、岩鹰鸣叫声,一阵山风吹过,雨歇,霁光刺破云雾,照亮了丹霞山群峰,岭南特有的红石山的佳景映衬在长松翠竹芦草间,像一颗颗红宝石镶嵌在绿丝绒中,灿然炫目,色彩强烈反差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的印象,只有“震撼”二字……绿荷尖尖蜻蜓立,芦草柔柔珠露滴,观溪边景色如画,耳边隐隐约约传来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旋律。我,沉醉在梦幻般的雨后丹霞奇景里,丹霞山,中国旅游的一颗新星,日益璀璨。游客来此,迎日出、送晚霞、登险峰、涉山涧、寻古道、探村寨。饿了,不要忘记上岸品尝一下丹霞山一带的农家特色美味,来,随我一起,来个舌尖上的寻味……

晨起,草,水淋淋,树,湿漉漉,随手向空中抓一把,好像可以拧出水来。锦江蜿蜒如玉带,环流山野,泛舟水上,开始了我心中的丹霞山人文地理、风物美食考察的文化之旅,江上清风拂面,碧波粼粼,一行人静静地品赏着大自然赐与的丹霞山“彩墨长卷”。船缓缓前进,水慢慢淌去,画卷徐徐展开,舟中观景,动静皆有神,山色有无中。眼前,水波浩淼,万竿烟雨,长亭、矮屋、茂林、古松、巨岩、片石、炊烟、樵夫,历历在目,船行之处不时惊起几羽水禽。向导说:“快看野鸭!”呵!机灵的野鸭子嘎嘎地鸣叫着,紧贴水面飞向竹丛深处隐而不见。不远处,一条大草鱼泼剌剌地跳出水面又跌落水里,带来一片生机和灵动。新洁的空气把我的浊肺洗涤一清,神闲气定,坐看远处丹霞诸峰,如朱砂点染,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想起了苏东坡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有“东坡肉”,看来苏老先生的确是会享受的人。导游小林递来几颗浅红带绿的妃子笑荔枝,打断了我遥远的思索,含上一颗荔枝甜透心底,仿佛时光倒流千年……丹霞山水之秀丽,物产之丰裕,文化之浓厚,能与香格里拉、九寨沟、张家界媲美。

旅游,我最喜欢考察当地的农贸市场,看一看食材,山珍、野菜、蔬果、溪鱼、什么黑毛蠢猪头,农家臭豆腐、咸菜萝卜干,山家食品的种植、采收、加工、烹煮的细节都是我关注的内容。清晨散步,小街上偶遇农妇挑着竹筐,数根水鲜鲜的小丝瓜、黄瓜,几棵沾着红泥的青菜,她说刚刚从山上自家菜地里采来,还有二十多条小鱼,是她丈夫昨晚下雨时从江边水潭中捕得。农民捎来山里人的绿色食材,都是舌尖上的美食信息。丹霞山地区多山多水,这里的酒家大厨善烹鱼虾江鲜,烧法有干煎、油炸、火烤、焗烧、白煮,来自山里绝无污染水中的野生杂鱼,入口,一股山野的气息和甘甜之味,食之难忘。夜宴,丹霞山朋友请客。席间,一盆豆豉清蒸“野生白鲩鱼”上桌,我仔细看那鱼的造型,是一条做“西湖醋鱼”用的草鱼?但是广式厨师手法与杭帮菜就是不一样,讲究的是食材的清纯原味,急火清蒸,略浇些生抽,葱条色绿,鱼目如珠,弹眼落睛,鱼身俊美,青灰亮丽,色彩不错。一尝,鲜口满嘴,鱼肉细结滑爽,鲜中略略带有些岭南山里特有的野性和底气。

雨中韶关的江边,这是北江上游浈、武二水交会处,水分清浊两色,江水在风浪中搏击,几个精神矍烁的老人被江风吹得肤色微深,手持渔竿凝神关注着水面,大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情逸致。老人告诉我,退休啦,这里江上空气清新,负离子含氧量多,有利健康,每天还有喜出望外的渔获,野生草鱼、鲢鱼、鲶鱼、黑鱼有时也会上钩。幸遇这和谐幸福的年代,更要感受生活乐趣。咦!树边一只竹鱼篓里,一条大鲤鱼欢蹦乱跳,呵呵!离开上海几千里外的韶关,山里人的生活无大都市令人闻之色变的PM2.5阴霾之虞,我默默祈愿这个城市的老人们长命百岁,也希望上海的老人都能够来此休闲旅游,小住,尽情享用丹霞山里的美食佳肴!

丹霞山区锦江、浈江产各种鱼类,有一种穿条鱼,眼大晶莹,甚鲜,暴腌干煎味,过酒嚼食超好吃。这些小鱼觅取溪里没有污染的水中浮游生物和野草野花,颇得山水之灵气,氨基酸、脑膦脂和微量元素含量最多,食之养颜。景区土产店里一包包银色溪鱼干十分诱人,来这里旅游的朋友都喜欢带几袋野生溪鱼干回去。香菇、笋干、野菜干、明前新茶、铁皮石斛、野生木耳、野蘑菇都是特产。我选购几包丹霞山花菇——老上海人常称“冬菇”,与我们常见的香菇不同,冬菇肉厚,受气温变化,菌伞顶部开裂,菇纹暴开白色如花开,冬天天气越冷,特别是下雪天,长在树干上的质量也越好,肉特别厚。记得儿时,我父亲常常托出差到广东的朋友买上几斤这样的花菇,舍不得吃,放在铁皮火油箱里用纸包矿灰(生石灰)来防潮,挨到过年炖鸡炒素,味道鲜极更有嚼劲。此地炭火烘烤的冬笋干肉厚脆嫩味最鲜,冬笋炒腊味是粤北客家人过年最拿手的菜肴。略带烟火气的丹霞春笋干则是沪人过年金牌菜“笋干烧肉”的最佳拍档。

客家酿豆腐,吸引了众多食客,农民教我做法,此地山区水质清秀,做出来的豆腐特别嫩滑可口。豆腐切成小块,油炸少许时间,沥干,再放入调有八角、五香、辣椒等佐料的肉汤中用温火慢煨,装碗,撒上些胡椒粉、葱花,一款别有风味的“石角豆腐花”成功了。

螺蛳,江南寻常物,丹霞地区“山坑螺”,体积小巧尖长,呈圆锥形。先将螺蛳放入清水浸净,然后钳去尖部的螺尾,爆炒时,还要配齐青椒、姜、葱等佐料,这样才能有独到的鲜爽味。听说农民天不亮就到山坑小溪里捉“山坑螺”。当地人说现在你们吃的“山坑螺”螺肉还不肥美,要等到深秋枫叶红了的时候,那个“爆炒山坑螺”啊,味道好得无法形容,别处是吃不到的。去年秋天有几个上海老饕放弃阳澄湖大闸蟹,飞来广州换坐火车来此点名要吃丹霞山“爆炒山坑螺”,引得山民天天去捉,客人说,吃得太过瘾啦!明年秋天一定再来,嘬嘬螺蛳看看山,赏赏红叶透透气,咪咪老酒打打牌,人生快乐又一年!我在一处山坑溪塘里看见一位老人带着孙子在那里捕鱼摸螺蛳,老者说:“一个下午弄到一斤多,还有十几条机灵乖巧的小鱼儿,一条北江珍品斑鱯鱼也在其中。这种栖于水底的鱼现已不多见,味道极鲜,哈哈,今天晚上,我们一家人荤菜可丰盛啦!”

一行人奔走在丹霞山的古道里,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不停,山路,曲曲折折地淌着水,眼前,千姿百态的象形山峰巨岩默默地矗立在这里,千百年来承受着岁月的洗礼,迎送着朝霞和日落,风雨晨夕中静观人世间的百代过客,在文人墨客千年的吟唱中光阴像流水,一泻千里。山崖上依稀可见远古水流纹痕迹,还有某天黑夜大雨时突然从山顶崩落塞满沟壑的乱石……丹霞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崖壁遗留北宋到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有二百余处文字、岩画遗迹,旧籍记,唐人写丹霞美景之句颇多,张九龄“溪流清且深,松石复阴临”;韩愈“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胡曾“薜荔雨余山自黛,蒹葭烟尽岛如蓝”……导游小林带我们踏勘古山寨,搜寻旧村落。看完群象出山、阳元石、阴元石、丹崖赤壁、童子拜观音石、茶壶峰,穿越百丈峡“一线天”,中午到锦石岩寺。悬崖边,我一眼看到几畦菜田,豆角、蕹菜、冬瓜、西红柿幼苗正在生长,青菜绿油油,莴笋碧碧青,雨露滋润作物长,这是佛姑(尼姑)们劳动的喜悦。一旁的迷你花园中几朵茉莉花开,淡淡花香,使人舒心,浅浅紫晕,令人意远,数盆粤北蕙兰名种,苔藓滋蔓,舒展着似剑的叶条,这是可以入画的。

我们一行俗客有幸应邀在锦石岩寺中用斋饭,常言道,香积厨中菜根香,佛门悲心持久长。佛姑、主持依序就坐,众人坐在对面一排长条桌的长凳上,背靠背,人挤人,钟磬梵乐里,现场庄严静穆。先是主持领着佛姑们合十颂经……古籍记载,旧时佛制僧人日中一食、过午不食。经过时空的演变,僧人终于放弃传统的佛制,寺院正式提供晚餐,称“药石”,药石皆吃粥,也称“晚粥”。明朝莲池大师所著的《沙弥律仪要略》提到“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说明僧人用斋须心存警惕,具足惭愧和慈悲。佛姑们捧钵用斋,寺中男女义工忙忙碌碌地盛饭添菜送汤,冬瓜、咸笋、黄豆、木耳、花生、豆腐、青菜、芋头,数十人静静地用斋,保持桌面整洁,最后是西瓜一片清清口。我的朋友笃信佛教,他说吃出的西瓜子数数正好是极数九粒,佛缘如愿,一粒粒排放在瓜皮上。一场简朴的山寺丛林用斋结束,给我的感悟是,感念信施护持,象征的是高远的智慧与宽广的情怀,这是我人生最漫长最有意义最虔诚的一次午餐,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此生难忘!提醒:客人们饭后不要忘记自己清洗碗筷呀。还听得一位朋友窃窃私语,这样吃素斋三个月,城市人的“三高”患病指标马上恢复正常!

用过斋饭,雨中仰头一望,呵!一瀑自绝顶泻下散落的水帘,挥挥洒洒急坠深谷,人称“马尾瀑”。马年欣赏马尾瀑,同道人作家马尚龙笑得特别开心!走在山道上我寻到一口泉眼,用手捧喝,嗨,爽口清心!丹霞山的山泉富含微量元素特别清冽,装在瓶中,清澈透明,一点灰尘杂质也没有。回到下榻处,煮沸,沏一杯丹霞山仁化红山白毛银毫茶,慢慢品一口,咂咂嘴,真水无香,心脾俱清,隐含甘味赛过杭州虎跑水,龙井茶!

次日,驱车往千年古刹南华寺拜谒唐代六祖惠能大师真身像。看完北宋木雕罗汉像,南宋万斤大铜钟,雍正千佛铁塔后,就在山麓寻找到我心仪中的千年名泉卓锡泉(九龙泉),水声淙淙绝尘埃,泉源冷冷微带甜,掬之饮之,精神一爽。寺院中发现一株老上海人喜欢的“苏州白兰花”,老树开花千万朵,我在树下驻足良久,仰头享受着飘洒满院的丝丝清香,醒脑提神……微雨初歇,天放祥光,菩提树上一大片绿色的菩提叶子摇摇晃晃落下,我满心喜欢伸开双手接捧,叶子跌落在掌中,颇有禅意,轻轻地把天赐之福叶夹在《六祖坛经》线装书中……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