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元史(3)

作者:赵翼    更新时间:2013-08-08 14:52:08

世祖至元八年,因劉秉忠奏,始建國號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義,國號取文義自此始。其詔有曰「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且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義而制稱。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云。

  命世之君,創制顯庸,必有以新一代之耳目,而不肯因襲前代,此其一端也。然如唐之為蕩,虞之為樂,則五帝以來,原以文義建號,其說見尚書傳注及史記正義。

  元諸帝多由大臣擁立

  元世祖立皇太子珍戩(舊名真金),詔曰「太祖皇帝遺訓:嫡子中有能繼統者,豫選定之。是用立太宗為帝。自後因不顯立冢嫡,遂啟爭端。今以爾為皇太子,特賜冊命。」

  是太宗以嫡子嗣服,本太祖有命,故太祖崩後,太宗雖統兵在萬里外,而母弟圖類(舊名拖雷)監國幾及一年,俟太宗歸即位,宗親將相皆無異言。及太宗崩,皇后尼瑪察氏(舊名乃馬真氏)稱制,立己子庫裕克(舊名貴由)為帝,是為定宗。

  定宗崩,無君者且三年,大臣烏蘭哈達(舊名兀良合台)等定議立太宗從子莽賚扣(舊名蒙哥)為帝,是為憲宗。是憲宗之立,由烏蘭哈達等之力也。

  本紀:諸王巴圖穆格(舊名拔都木哥)等議立莽賚扣,定宗后(海迷失)遣人來言曰「昔太宗欲以皇孫實勒們(舊名失烈門)為嗣,諸王百官皆與聞之,今欲議他屬,置實勒們何地?」穆格曰「太宗崩,尼瑪察皇后立定宗,已違太宗命矣!今尚誰咎?」烏蘭哈達曰「莽賚扣聰明睿知,人咸知之,巴圖之議良是。」議遂定。

  又孟克薩喇傳(舊名忙哥撒兒):先是太宗在帳殿,莽賚扣侍側,太宗撫之曰「是可為君。」又一日,以牸(母牛)按豹,皇孫實勒們曰「犢將安養?」太宗以為有仁心,亦曰「是可為君。」至是,諸王議立憲宗,或以實勒門為言,孟克薩喇曰「汝言誠是,然先皇后立定宗時,何以不言?今諸王等亦遵先帝遺言也。」由是憲宗之位遂定。(案巴圖穆格舊名拔都木哥,實勒們舊名失烈門,孟克薩剌舊名忙哥撒兒。)

  此已啟大臣擁立之端。世祖有鑒於此,故預立珍戩為皇太子,其後珍戩早薨,未及即位。

  世祖崩後,成宗(珍戩子特穆爾,舊史名鐵木耳)方撫軍北邊,以長幼而論,則母兄晉王噶瑪拉(舊名甘麻剌)當立,而伊實特穆爾(舊名玉昔帖木兒)以成宗在軍時,世祖曾以皇太子舊璽付之,遂告晉王曰「昔儲闈之璽,既有所歸,王為宗盟長,奚俟而不言?」晉王乃曰「皇帝踐阼,願北面事之。」於是成宗遂即位。是成宗之立,由伊實特穆爾之力也。

  成宗崩,太子德壽先卒,丞相阿固岱(舊名阿忽台)等欲奉皇后稱制,以諸王阿南達(舊名阿難答)輔之,丞相哈剌哈斯(舊名哈剌哈孫)則以武宗、仁宗皆珍戩之孫,理宜繼統,而武宗方撫軍北邊,仁宗亦在懷州,乃先迎仁宗入京,誅阿固岱等,而趣武宗入即位,是武宗、仁宗之相繼御極,皆哈剌哈斯之力也。

  仁宗既為帝,立子英宗為皇太子,故英宗繼立之際,朝臣亦無異言,迨英宗為特克實(舊名鐵失)所弒,特克實即遣使迎泰定帝入即位,是泰定帝之立,由特克實之力也。

  泰定帝崩於上都,丞相都爾蘇(舊名倒剌沙)立其皇太子喇實晉巴(舊名阿速吉八)為皇帝,固亦父子相傳之正理,而樞密使雅克特穆爾(舊名燕鐵木兒)私念武宗舊恩,欲立其子明宗、文宗,時明宗遠在沙漠,文宗亦在江陵,乃先迎文宗入即位,其時上都諸王方舉兵入討,雅克特穆爾力戰勝之,而文宗之立遂定。及明宗歸,雅克特穆爾又害之於途,文宗旋復為帝。是文宗之立,由雅克特穆爾之力也。

  厥後文宗、寧宗相繼崩,皇后布達實哩(舊名卜答失里)已遣人迎明宗長子托歡特穆爾(即順帝)入京,欲付以位,而雅克特穆爾不願,遂不得立,迨雅克特穆爾死,始立焉,倘不死,則順帝之立不立,尚未可知也。

  是則憲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明宗、文宗皆大臣所立,此有元一代之大事也。

  案太祖崩後,無君者凡一年;定宗崩後,無君者且三年;成宗崩後,武宗、仁宗皆在遠方,亦年餘始得立,凡此新舊絕續之際,未嘗無疏屬庶孽如額哷布格(舊名阿里不哥)阿南達等從旁窺伺,然一、二大臣定議,卒歸於應立之人。蓋開國之初,風氣淳古,宗親將帥推戴咸出於至公,故無悖常亂紀之事,迨特克實之弒立,雅克特穆爾之廢立,則全是權臣肆意妄行,大柄在手,莫敢誰何!遂任意易置此可為後世鑒也。

  昔唐代宦官權重,故穆宗以後,立君多由宦寺。元則大臣權重,故立君多由權臣。元史宦官傳序,謂太祖選貴臣子弟給事左右,故宦官不能竊權。此固一代良法,而豈知大臣權力過甚,又足為亂階,其禍較宦官更烈哉!

  元宮中稱皇后者不一

  西峰談話,謂:歷朝止一后,元時始有三宮之制。正后必鴻吉哩氏(舊作宏吉剌氏),太祖時,以其佐命功多,約世世為婚姻,猶遼代之於蕭氏也。其餘兩宮,則采之他族,亦曰二宮皇后、三宮皇后。明朝仿之,雖不並稱皇后,而選一后必並立三宮,異日雖或別立皇貴妃,而初選之東西二宮,其尊如故云。

  案元代每朝稱皇后者,實不止三宮,有至七、八人、數十人者,今據元史后妃表,

  太祖朝稱皇后者,共二十三人,

  曰布爾特格勒津(舊名索兒台旭真),曰和拉袞(舊名忽魯渾),曰果勒濟雅坦(舊名闊里桀坦),曰托果斯(舊名脫忽思),曰特默倫(舊名帖木倫),曰額琳沁巴勒(舊名亦憐真八剌),曰巴延呼圖克(舊名不顏渾禿),此七位為大鄂爾多(舊作斡耳朵,言大行帳所在也。遼制:天子所居置宮衛,崩則徙后妃宮帳以奉陵寢,曰斡魯朵,元之斡耳朵,蓋即遼之遺制也。)

  曰呼蘭(舊名忽蘭),曰哈勒巴津(舊名哈兒八真),曰伊實琳沁(舊名亦乞剌真),曰托歡徹爾(舊名脫忽茶兒),此四位為第二鄂爾多。

  曰伊蘇(舊名也速),曰和拉哈剌(舊名忽都哈喇),曰阿齊蘭(舊名阿失倫),曰圖勒古爾(舊名禿兒哈剌),曰徹爾(舊名察兒),曰阿實克默色(舊名阿昔迷失),曰鄂勒哲呼圖克(舊名完者忽都),此七位為第三鄂爾多。

  曰伊蘇肯(舊名也速干),曰琿塔噶(舊名忽荅罕),曰哈達(舊名哈荅),曰鄂勒哲和斯(舊名斡者忽思),曰雅爾(舊名燕里),此五位為第四鄂爾多。

  金宣宗請和,以衛紹王公主歸於太祖,是為公主皇后(見金史),此又一后也。

  太宗朝稱皇后者,有巴喇噶沁皇后(舊名孛剌合真)、昂輝二皇后(舊名昂灰)、克勒奇庫塔納三皇后(舊名乞里吉思帖尼),又有塔納奇納六皇后(舊名禿納奇納)。

  定宗皇后,惟烏拉海額實(舊名斡兀立海迷失)一人。

  憲宗朝稱皇后者五人,曰呼爾察(舊名火里差),曰呼圖克(舊名忽台),曰約索爾(舊名也速兒),曰楚巴(舊名出卑),曰莽賚呼圖克(舊名明里忽都魯)。

  世祖朝稱皇后者八人,

  曰圖古哩克大皇后(舊名帖古倫),為大鄂爾多,

  次曰徹伯爾(舊名察必),曰諾爾布(舊名南必),為第二鄂爾多,

  曰塔喇海(舊名塔海),曰諾木歡(舊名奴罕),為第三鄂爾多,

  曰巴延烏真(舊名伯要兀真),曰庫庫倫(舊名闊闊倫),為第四鄂爾多。

  又有蘇哈達實皇后(舊名速哥荅恩),後常世守世祖之鄂爾多者。

  成宗朝稱皇后者,曰布爾罕(舊名卜魯罕),曰克勒奇庫塔納(舊名乞里吉忽帖尼),其元妃實里達賴(舊名失憐荅里),以早薨故,不稱后,至大中,始追諡。

  武宗朝稱皇后者三人,曰珍格(舊名真哥),曰蘇喀實哩(舊名速哥失里),曰鄂勒哲(舊名完者歹),其明宗母伊奇哩氏(舊作亦乞烈氏),文宗母唐古氏(舊作唐兀氏),本皆妃子,不稱后,後因子為帝,始追謚。

  仁宗朝稱皇后者二人,曰阿南達實哩,曰達爾瑪實哩(舊名荅里麻失里)。

  英宗朝稱皇后者三人,曰蘇喀巴拉(舊名速哥八剌),曰雅本呼圖克魯(舊名牙八忽都魯),曰多爾濟巴勒(舊名朵兒只班)。

  泰定帝朝稱皇后者十人,曰巴拜哈斯(舊名八不罕),曰額琳沁巴勒(舊名亦憐真八剌),曰呼喇(舊名忽剌),曰伊蘇(舊名也速),曰薩都巴拉(舊名撒荅八剌),曰布延庫哩頁額實(舊名卜顏怯里迷失),曰實喇特穆爾(舊名失里帖木兒),曰塔納(舊名鐵你),曰巴罕(舊名必罕),曰蘇喀達喇(舊名速哥荅里)。

  明宗朝稱皇后者七人,曰溫綽歡(舊名按出罕),曰伊埒實克(舊名月魯沙),曰布顏呼圖(舊名不顏忽都),曰班布爾實(舊名八不沙),曰伊蘇(舊名野蘇),曰托果斯(舊名脫忽思)。

  文宗朝皇后惟布達實哩(舊名卜荅失里)一人。

  寧宗皇后惟塔哩雅圖默色(舊名荅里也忒迷失)。

  順帝朝稱皇后者,曰喇特納實哩(舊名納荅失里),曰巴延呼圖克(舊名伯顏忽都),曰鄂勒哲呼圖克(舊名完者忽都,高麗人奇氏)。

  可見元代每帝皇后本無定數,西峰所云三宮之制,猶未得實也。然細考元史及經世大典諸書,則並稱皇后中,嫡庶仍自有別。如太祖之布爾特格勒津則稱大皇后,太宗之巴喇噶沁則稱正宮皇后,世祖之圖古哩克亦稱大皇后,順帝之巴顏呼圖克皇后死,奇皇后見其衣服敝陋,笑曰「正宮皇后,何至服御如此?」又至正二十五年,詔立次皇后奇氏為皇后,改奇氏為肅良合氏。又別的因傳:幼從祖母康里氏在三皇后宮。是同稱皇后,又有正宮及大皇后、次皇后、三皇后之分也,正宮皇后必有冊寶,其餘則無,元史表、志、后妃傳可證。

  元帝子稱太子者不一

  古來儲君始稱太子,元制則帝子多以太子稱,不必繼體也。

  元史宗室世系表:

  太祖六子,長卓沁太子(舊名朮赤),次察罕台(舊名察罕),次太宗皇帝,次圖類(舊名拖雷,即睿宗也),次烏拉齊(舊名兀魯赤),無嗣,次六科爾戩太子(舊名闊烈堅)。

  太宗七子,長定宗,次庫騰太子(舊名闊端),次庫春太子(舊名闊出),其餘俱稱大王。

  定宗三子,惟諾果(舊名腦忽)稱太子,餘稱大王。

  世祖立珍戩(舊名真金)為皇太子,餘俱稱王。

  泰定帝四子,皇太子阿爾濟雅巴(舊名阿里吉八)之外,又有錫錫太子(舊名小薛),允丹藏布太子(舊名允丹藏卜)。

  文宗三子,皇太子喇特納達喇之外(舊名阿剌忒荅剌),餘為雅克特古斯太子(舊名燕帖古思),太平訥太子。

  更以諸傳考之,

  艾穆傳:從四太子南伐,謂圖類也。

  按扎兒傳:帝率皇弟四太子征潞州,亦謂圖類也。

  高諾爾傳(舊名高鬧兒)從庫春(舊名闊出)太子出征,其子元長又從太子托歡(舊名脫歡)征交趾。

  蘇克(舊名速哥)傳:其子長罕玉呂從兀魯赤太子出征。

  脫忽憐傳:從噶瑪拉太子(舊名甘麻剌)征海都。

  諸所謂太子者,皆非儲君也。可見是時皇子通稱太子。

  更以表傳參證之,大概國初時,正宮皇后所生,雖非冢嫡,亦稱太子,其餘則稱王。中葉以後,則非正宮所生,亦稱太子,而命為繼體者,則稱皇太子。

  元帝后皆不諱名

  元代帝后生前皆無徽稱,臣下得直呼其名,蓋國俗淳樸,無中國繁文也。

  莽賚扣(蒙哥)殂於蜀,郝經上世祖書,謂「蒙哥罕無故進兵於蜀,今已崩逝,大正宜迎蒙哥罕靈輿,收皇帝璽。」蒙哥即憲宗也,其時尚未有謚號,故臣下皆以名呼。

  曹元用傳:累朝皇后既崩者,宋有謚號,猶各以名呼之,元用言「后為天下母,豈可名呼?」

  又逯魯曾傳:時以武宗皇后珍格(真哥)無子,欲以明宗母文宗母配享,魯曾曰「珍格皇后在武宗朝已膺玉冊,安得不為立主配食?」

  是臣下稱皇后,亦呼其名也。

  又世祖太子珍戩(真金),順帝忽都皇后生子亦名珍戩,尤覺太無忌諱,(案北俗本無諱名之例,遼興宗時,蕭罕嘉努疏言「太祖之考夷离堇,至今猶以名呼。」於是始追尊元德二祖。蓋北俗淳樸,本不諱名也。)

  元封子弟駙馬於各部

  元太祖、太宗征討諸國,得一地即封子弟一人鎮之,亦有封及駙馬者。

  如太祖子卓沁(朮赤)分封西北,其地極遠,去京師數萬里,驛騎急行二百餘日方至。

  又賜按陳以可木兒溫都兒等地。

  賜火忽以哈老溫等地。

  憲宗之立,諸王來會者,西方有伯爾克(別兒哥)、托噶特穆爾兒(脫哈帖木兒)等,東方有伊克(也古)、托歡(脫忽)、伊遜克(亦孫哥)、阿齊台(按只帶)、塔齊爾(塔察兒)、伯勒格台(別里古帶)等,皆太祖、太宗子孫分封於外者。

  憲宗又分遷諸王於各部,如格丹(合丹)分於巴實伯里(別石八里),蔑里(默埒)分於雅爾達實河(葉兒的實河),海都分於哈里雅爾(海押立),伯爾克(別兒哥)分於庫爾哲(曲兒只),托克托(脫脫)分於額密埒(密立),

  此皆見於元史者,

  而明史外國傳又記:哈密則威武王納忽里封地也,西寧則駙馬章古封地也,哈梅里則諸王納失里封地也,撒馬兒罕則駙馬帖木兒封地也,別失八里則諸王合丹封地也,蓋其宗親已遍於朔漠矣。

  及取中原後,諸王之分封於外者,又各予以內地分邑,如漢、唐食邑之制,所收之賦,曰五戶絲,每五戶出絲一斤,以供其俸。

  先是太祖欲以諸州民戶分賜諸王貴戚,耶律楚材以為不便,乃命各位下止設達魯噶齊(達魯花赤,謂掌印官也),而朝廷置官吏收其租稅以給之。

  其後世祖平宋後,亦仿此例以給諸王,如安遠王分邑隸建寧者七縣,隸汀州者三縣,聽其自置達魯噶齊是也。(成宗賜晉王也孫鐵木兒南鄭縣六萬五千戶,世祖諸王子也先鐵木兒詔安縣,脫歡之子不荅失里寧德縣,忽都魯之子南安縣,愛牙赤之子光澤縣,各一萬三千六百有四戶,又賜湘寧王迭里哥兒湘鄉縣六萬五千戶,而諸王分地則以流官為達魯噶齊,各位所置者為副。)

  海都封於哈里雅爾,而內地亦有食邑,海都叛後,不復給,海都死,其子察八兒窮蹙來降,世祖先有旨「諸王皆太祖子孫,其分地應得之五戶絲藏之,俟彼來降,賜之。」至是仍以賜察八兒。元之待宗親可謂厚矣。

  明史謂元太祖平西域,封子弟為王,元亡,各自割據,不相統屬,然其子孫散布於西北者甚多,故中原雖失,而塞外苗裔仍不絕,此一代封建之制,所以為後嗣計者,至深遠也。

  元代叛王

  元封諸王於西北,固收宗支蕃衍之效,然多有據地叛亂者。

  其見於本紀者:

  世祖時,諸王乃顏反,帝自將討擒之。已而其黨哈丹禿魯又叛,再出師敗之。而諸王中有海都者,尤強盛,屢稱兵內犯,詔以安童佐皇子北平王那不鎮北邊,諸王昔里吉劫北平王,拘安童,脅宗王以叛,帝命伯顏討之,雖敗其兵而海都仍逸去,故常命皇子鎮北邊以備之。成宗及晉王、武宗為皇子時,皆守邊十餘年,未嘗帖服也。

  此外見於各列傳者:

  土土哈傳有叛王脫脫木失烈吉及鐵哥,皆為土土哈所敗。又擒叛王哈兒魯,誅叛王兀塔海,又敗叛王火魯哈孫於兀魯灰之地,夜渡貴烈河,敗叛王哈丹。

  又阿沙不花傳,有叛王納牙等,為阿沙不花所敗。

  伯顏傳有諸王明里鐵木兒從海都叛,伯顏以書喻之,明里鐵木兒感泣來歸。

  阿朮傳有叛王昔剌木,為阿朮所敗。

  阿剌罕傳有世祖母弟阿里不哥搆兵。

  塔出傳有叛王曲迭兒為塔出所敗。

  暗伯傳有叛王哈魯為暗伯所擒。

  昔班傳有火和大王叛,為昔班所敗。

  玉哇失傳有諸王和林及失剌等叛。

  麥里傳有諸王霍忽叛,掠河西,麥里擊敗之。

  忽林出傳有叛王斡羅斯等,為忽林出所敗。

  失剌拔都兒傳有叛王脫脫,為失剌拔都兒所擒。

  洪重喜傳有叛王八剌哈赤,為重喜所敗。

  劉國傑傳有諸王脫脫木反,國傑襲敗之。

  孔元傳有叛王失里木等,元出兵敗之於兀速洋。

  劉哈剌八都魯傳有叛王昔里吉及脫忽,皆戰敗被擒。(蓋即劫北平王者)

  汪惟正傳有叛王土魯叛據六盤山,為惟正所擒。

  忙哥撒兒傳有叛王察哈台,為忙哥撒兒所誅。

  鐵哥傳有叛王塔不台。

  月赤察傳有叛王滅里屯於金山,武宗為皇子鎮北邊時,出其不意,以師壓之,滅里乃降。

  成宗元貞二年,猶有諸王都哇、徹徹禿潛師襲火兒哈禿之地。又叛王禿麥、斡魯思等犯邊,直至元貞九年,海都子察八兒及都哇、明里帖木兒等相聚謀曰「昔我太祖艱難以成帝業,我子孫乃自相殘殺,是隳祖宗之業也。今鎮邊者皆吾世祖之孫,吾與誰爭哉?不若遣使請命罷兵,通一家之好。」乃遣使來,帝許之,於是諸王皆罷兵入朝。(床兀兒傳)諸王入朝大宴時,脫脫即席陳西北諸王始終離合之跡,去逆效順義,聽者傾服。(脫脫傳)

  此元一代分封諸王得失之林也。

  王思廉傳:帝親征乃顏時,思廉謂段貞曰「諸王反由地大故也,漢鼂錯削地之議,實為良圖。」貞以聞,帝嘉之。其時博羅歡亦謂「太祖分封諸王,其地與戶以二十分為率,忙兀、兀魯、扎剌兒、弘吉剌、亦其烈思五部共得十一,乃顏獨得其九,故最強。」然則眾建而分其勢,又析圭分土時所當早計歟!

  各朝國書

  後魏太武帝造新書千餘,詔曰「在昔帝軒轅,刱制造物,乃命倉頡因鳥獸之跡以立文字。自茲以降,隨時改作,故篆隸草楷並行於世。然經歷久遠,傳習多失其真,非所以示軌則於來世也。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頒下遠近,永為楷式。」天興四年,又集博士儒生,比眾經文字,義類相從,凡四萬餘字,號曰「眾文經」。是皆因書籍文字傳寫訛謬,特為刊正,以昭畫一,使天下通行,而非另創一體,以便其國俗所用也。

  自遼太祖始造契丹字,而夏、金、元以來,遂仿之,各有國書,今摘敘於後。

  遼史:神冊五年春,始製契丹大字。案陶宗儀書史會要云:遼太祖用漢人,教以隸書之半,增損之,製契丹字數千,以代刻木。又永樂大典引紀異錄云:渤海既平,乃製契丹大字三千餘言。則製字應在天顯元年也。

  趙元昊自制蕃書,命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字形體方整類八分,而書頗重複,教國人紀事用蕃書。又繹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為蕃語。

  完顏希尹傳:女真初無文字,及獲契丹漢人,始通契丹漢字,金主遂命古紳(谷神)依倣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製女真字行之。後又製女真小字,謂古紳所製為大字云。(締達傳:是時女真字設學校,命訛離剌等教之,其後納合椿年、紇石烈良弼皆由此致相位,而溫罕締達最號精深。)

  元史:世祖始命西僧帕克斯巴(八巴思)製蒙古新字,詔曰「我國家肇基朔方,制用文字皆取漢楷及輝和字以達本朝之言,考諸遼、金及遐方諸國,例各有字,今命國師帕克斯巴創蒙古新字,頒行諸路,譯寫一切文字,期於順言達事而已。」號帕克斯巴為大寶法王。其字凡千餘,大要以諧聲為主。(世祖以國師西番人言語不通,命迦魯納荅思從國師習其法,及言與字,期年皆通,以畏吾字譯西天西番經論。此蓋未製蒙古字以前,猶借用畏吾字也。)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