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辽史金史(1)

作者:赵翼    更新时间:2013-08-08 14:46:43

遼史

  遼史太簡略,蓋契丹之俗,記載本少。

  太宗會同元年,雖詔有司編始祖奇善(舊名奇首)可汗事跡。然遼史所載,僅記其生於都菴山,徙於潢河之濱而已,蓋已荒渺無可稽也。

  歷朝亦有監修國史之官。

  如劉慎行、邢抱樸、室昉、劉晟、馬保忠、耶律隆運、耶律玦、蕭罕嘉努(舊名蕭韓家奴)、耶律阿蘇(舊名阿思)、王師儒等,皆以此繫銜。(見各本傳)

  然聖宗詔修日曆官毋書細事。道宗並罷史官預聞朝議,俾問宰相書之。惟蕭罕嘉努修國史,以聖宗獵秋山熊鹿傷數十人,直書其事,帝見而命去之,既出,又書其事,以為史筆當如是也。其他則隱諱苟簡可知矣!

  其編為史冊,

  至興宗時,耶律孟簡上言「本朝之興,幾二百年,宜有國史以垂後世。」乃編耶律嚇嚕(舊名曷魯)、烏哲(舊名屋質)、休格(舊名休哥)三傳以進,興宗始命置局編修。其時有耶律古裕(舊名谷欲)、耶律庶成及蕭罕嘉努實任編纂之事,乃錄約尼氏(舊作遙輦氏)以來事跡,及諸帝實錄共二十卷上之。蓋聖宗以前事皆是時所追述也。

  道宗大安元年,史臣進太祖以下七帝實錄,則又本耶律古裕等所編而審訂之,其時劉輝謂道宗曰「宋歐陽修五代史,附我朝於四夷,妄加貶訾,臣亦請以趙氏初起時事,詳附我朝國史。」據輝所言,則不惟諸帝有實錄,且漸有全史矣!

  至天祚帝乾統三年,又詔耶律儼纂太祖以下諸帝實錄,共成七十卷,於是遼世事跡粗備。遼史傳贊謂「其具一代治亂之跡,亦云勤矣。」當遼之世,國史惟此本,號為完書。金熙宗嘗於宮中閱遼史,即此本也。

  金二次修史

  熙宗皇統中,又詔耶律固、伊喇因(舊名移剌因)、伊喇子敬(舊作移剌子敬)等續修遼史,而卒業於蕭永琪,共紀三十卷,志五卷,傳四十卷,皇統七年上之。此金時第一次所修也。

  章宗又命伊喇履提控刊修遼史,党懷英、郝俁充刊修官,伊喇益、趙渢等七人為編修官,凡民間遼時碑誌及文集,悉送上官,同修者又有賈鉉、蕭貢、陳大任等,泰和元年,又增三員,有改除者,聽以書自隨。懷英致仕後,詔大任繼成之。(俱見各本傳)此金時第二次所修也。

  至元修遼史時,耶律儼及陳大任二本俱在,后妃傳序云「儼、大任遼史后妃傳大同小異,酌取以著於篇。」而曆象閏考中,並注明儼本某年有閏,大任本某年無閏。尤可見其纂修時悉本儼、大任二書也。

  遼史二

  遼、金二代之興,皆經祖宗數世開創,始成帝業。

  金史於太祖本紀前,先立世紀以敘其先世,最為明析。

  遼史則開卷即作太祖本紀,而其祖宗遞傳之處,反附見於本紀贊內,故所敘太簡。肅祖、懿祖、元祖、德祖四代,其妻已立傳於后妃內,其夫反無專紀而附於贊內,豈不詳略兩失乎?

  且贊中所敘,又不甚明了,謂:自奇善可汗生都菴山,傳至聶哷(舊名雅里),讓蘇爾威(舊名阻午)而不肯自立,聶哷生必塔(舊名毗牒),必塔生海蘭(舊名頦領),海蘭生努爾蘇(舊名耨里思),是為肅祖,肅祖生薩喇達(舊名薩剌德),是為懿祖,懿祖生伊德實(舊名勻德),是為元祖,元祖生色勒迪(舊名撒剌的,北庭雜記又名斡里),是為德祖,即太祖安巴堅(舊名阿保機)之父也,世為約尼之額爾奇木(舊作夷离堇),太祖受可汗之禪,遂建國云。

  太祖本紀,又謂哈陶津汗(舊作痕德堇可汗)殂,群臣奉遺命請立太祖,太祖三讓,乃許之。按新唐書謂:契丹王錫里濟(舊唐書及薛居正五代史俱作習爾之)死,族人沁丹(唐書、薛史俱作欽德)嗣,嘗入寇,為劉仁恭所敗,乃以重賂乞盟,故沁丹晚節不競。而歐陽五代史謂:約尼以次代,為劉仁恭所攻,八部之人以約尼為不任事,選於眾,得安巴堅代之。蓋此即遼史所謂「受可汗之禪」者也。(欽德、痕德堇、遙輦,皆名字傳聞之誤)

  其聶哷讓蘇爾威而不自立之處。按耶律嚇嚕傳:哈陶津汗歿,群臣奉遺命立太祖,太祖曰「吾祖聶哷嘗以不當立而辭位,吾可受乎?」嚇嚕曰「昔聶哷之辭,以未有遺命也。今先君言猶在耳,君命不可違。」太祖乃即位。據此,則所謂聶哷讓蘇爾威及太祖受可汗之禪,歐史雖不載,要是實事。

  又嚇嚕云「自蘇爾威後十餘世,國衰民困。今正當興王之運,不可失也。」此亦與唐書、歐史所謂「被劉仁恭所攻,八部之人以約尼為不任事,而立安巴堅」者,略相合。然遼史謂「群臣奉遺命立安巴堅。」歐史則謂「八部人公議立安巴堅。」又屬岐互。至新唐書謂「八部迭相更代,獨安巴堅自為一部不肯代,自號為王。」歐史又謂「安巴堅既立後,值中國多故,漢人歸之者眾,告以中國之主無代立者。安巴堅於是立。九年尚不求代,諸部共責誚之,安巴堅曰『吾立九年,所得漢人多矣!欲自為一部以治漢城。』諸部許之,遂率漢人於灤河上,築城種田,而以計誘八部大人來會,盡殺之,然後併八部為一。」此與新唐書相合,當是安巴堅實事。而遼史並無一字及之。蓋耶律儼修實錄時,為其先世隱諱。陳大任修史,亦遂因之,不復勘對唐書及歐史也。

  且遼史隱諱之處,亦不止此。

  歐史載李克用先約安巴堅共攻梁,已而安巴堅背約,反遣梅老聘梁,奉表稱臣以求封冊,克用大恨,臨歿以一矢屬莊宗報仇,後果為莊宗擊於望都,大敗而去。而遼史則以克用結好之事,為約其共攻劉仁恭而不言攻梁,以掩其背約之跡,此其諱飾一也。

  歐史德光滅晉後,歸歿於灤城,契丹人剖其腹,實以鹽,載之北歸。晉人謂之「帝」。遼史並不載,但書其自悔之語,謂「此行有三失,縱兵掠芻粟,一也;括私財,二也;不遣諸節度歸鎮,三也。」而贊其如秦穆之能悔過。又記其遷晉主母子於黃龍府時,仍以其宮女、宦官、東西班官、醫官、控鶴官及庖人、茶酒司等從行,又以晉舊臣趙瑩、馮玉、李彥韜等護送,以見其加惠於亡國之處。

  凡此有善則書,有惡則諱,可見皆耶律儼在遼時所修原本,而陳大任因之者也。而元時修史之草率,並唐書、歐史亦不復校勘,概可見矣!

  宋史宋琪傳:琪本幽薊人,故知遼事最詳,其疏云「契丹自阿保機始強,因攻渤海,死於遼陽。妻述律氏生三子,長東丹,次德光,季曰自在。太子德光南侵還,死於途。東丹之子永康代立,起軍南侵,被殺於大神淀。德光子述律代立,號曰『睡王』。二年,為永康子明記所篡。明記死,幼主代立,明記妻蕭氏,番將守興之女,即今幼主之母也。」云云,其敘安巴堅以後世次繼立之處,俱與遼史同,惟名字不合,蓋契丹以國語為名,本無正字耳。

  遼史立表最善

  遼史最簡略,二百年人物,列傳僅百餘篇,其脫漏必多矣。然其體例亦有最善者,在乎立表之多,表多則傳自可少。

  如皇子、皇族、外戚之類,有功罪大者,自當另為列傳,其餘則傳之不勝傳,若必一一傳之,此史之所以繁也。惟列之於表,既著明其世系、官位,而功罪亦附書焉,實足省無限筆墨。

  又如內而各部族,外而各屬國,亦列之於表,凡朝貢、叛服、征討、勝負之事,皆附書其中,又省卻多少外國等傳。

  故遼史列傳雖少,而一代之事跡亦略備。

  惟與宋和戰、交際之事,則書於本紀而不復立表,蓋以夏、高麗、女真之類皆入於屬國表,宋則鄰國,不便列入也。

  然金史特立交聘表,凡與宋交涉之事,一覽瞭如。遼史雖舊無底本,而元人修史時,既於金史立此表,獨不可於遼史亦立此表乎?

  且遼史與宋交涉之事書於本紀者,前後亦不畫一。澶淵既盟之後,凡兩國遣使、生辰、正旦以及慶弔等事,不特逐年詳書,即使臣姓名亦一一不遺。及興宗再定和議,加增歲幣之後,則惟書弔大喪、賀即位之事,其餘生辰、正旦等使,一概不書,何其前詳後略也!若亦立交聘表,則此等皆可於表內見之,前既免於繁冗,後亦不至簡略矣。而遼史無之,此又修史諸人之失也。

  遼史疏漏處

  遼史又有太疏漏者。

  國號

  東都事略,記:遼太宗建國大遼,聖宗即位,改大遼為大契丹,道宗又改大契丹為大遼。改號復號,一朝大事,而遼史不書。

  皇太妃呼紐

  聖宗統和二十四年,幽皇太妃呼紐(舊名胡輦)於懷州,囚夫人伊蘭(舊名夷懶)於南京,餘黨皆生瘞之。明年,賜皇太妃死於幽所。按統和十二年,詔皇太妃領西北路烏爾古(舊名烏古)等及永熙宮軍撫定西邊,以蕭達林(舊名撻凜,宋史名撻覽)督其軍事,此即皇太妃呼紐也。達林傳亦稱夏人梗邊,皇太妃受命總烏爾古部及永熙宮軍討之,凡軍行號令,太妃悉委達林。其後蕭罕嘉努(舊名蕭韓家奴)疏亦言「統和間,皇太妃出師西域,拓土既遠,降附亦多。自後一部或叛,鄰部討之,使同力相制,正得禦遠之道。」則此皇太妃不惟有闢土之大功,且有靖邊之長策。其幽死也,又以何事?后妃傳內當專立一傳,乃並無其人,何也?

  聖宗后蕭氏

  又聖宗統和四年,納皇后蕭氏,皇太妃進衣物駝馬以助會親頒賜,內外命婦亦進會親禮物。此后乃聖宗元配也。統和十九年,以罪降為惠妃。后雖??,而其為聖宗原配,終不可沒。后係何人之女?以何事得罪?后妃傳內亦宜有專傳。乃但以統和十九年另立之齊天皇后特立一傳,而此所娶之后,絕無一字及之,何耶?

  自稱遼兵

  且既為遼史,則本國興兵之事,不應自稱曰「遼兵」。乃本紀貝州之戰云「軍校邵珂開城門納遼兵。」戚城之戰云「遼軍圍晉別將於戚城,晉主自將救之,遼軍引退。」鄴都之戰云「慕容彥超遇遼軍數萬,至榆林,遼軍又至,彥超等力戰,遼軍乃退。」如此類者,不一而足,反似他國記載,而稱契丹為遼軍者。此亦修史者之疏也。

  遼帝皆有簡便徽號

  遼帝皆有一二字簡便徽號,當時為臣下所稱,後世亦即以此別之為某帝,初不稱廟諡也。如太祖曰「天皇帝」,太宗曰「嗣聖皇帝」,世宗曰「天授皇帝」,穆宗曰「天順皇帝」,景宗曰「天贊皇帝」,聖宗曰「天輔皇帝」,道宗曰「天祐皇帝」,末帝曰「天祚皇帝」。皆於初即位時,群臣上尊號,即有此二字。

  甚至皇后亦另有徽稱。如太祖后曰「地皇后」,聖宗后曰「齊天皇后」,道宗后曰「懿德皇后」是也。

  其後耶律淳僭位,亦號「天錫皇帝」,耶律達實(舊名大石)亦號「天祐皇帝」。達實歿,其后塔布布延(舊名塔不煙)稱制,亦號「感天皇后」,其女布沙堪(舊名普速完)稱制,亦號「承天太后」。此亦一代之制也。

  按元制,每帝亦有國語徽稱。如太祖曰「成吉斯皇帝」(舊作成吉思),世祖曰「色辰皇帝」(舊作薛禪),成宗曰「鄂勒哲圖皇帝」(舊作完澤篤),武宗曰「庫魯克皇帝」(舊作曲律),仁宗曰「布延圖皇帝」(舊作普顏篤),英宗曰「格根皇帝」(舊作格堅),文宗曰「濟雅圖皇帝」(舊作札牙篤)是也。

  但元制係以國語為尊奉之稱,遼制則不用契丹語而以漢字尊稱,故不同耳。

  遼后族皆姓蕭氏

  遼后族皆姓蕭氏。

  后妃傳引耶律儼所修實錄,謂:其先本伊蘇巴里氏(舊作乙室拔里氏),太祖慕漢高祖,故稱劉氏,以伊蘇巴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又謂:太祖舒魯后(舊作述律后)兄子名蕭翰,妹復為太宗皇后,故后族皆以蕭為姓云。

  是實錄以后族姓蕭,為太祖所賜。而國語解謂其說不合,故陳大任不取。

  又外戚表序云:契丹外戚,其先曰二舒敏氏(舊作二審氏),曰巴里(舊作拔里),曰伊蘇濟勒(舊作乙室巳)。太祖娶舒魯氏。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將歸,留外戚小漢為汴州節度使,賜姓名蕭翰,由是巴里、舒魯、伊蘇濟勒三族,皆為蕭姓。

  是賜姓又自太宗始。

  按薛居正五代史蕭翰傳:翰父阿巴有妹,為安巴堅后,翰妹又為德光后,德光入汴,將命翰為宣武軍節度使,契丹本無漢名,乃賜姓名蕭翰,自是翰族皆姓蕭。

  歐史亦謂德光欲留蕭翰於汴,使李崧為製姓名曰蕭翰,於是始姓蕭云。

  是后族姓蕭,實太宗所賜也。

  既為太宗所賜,何以太祖之高、曾、祖父四代妣已俱稱蕭?蓋皆後人所追氏也。而諸外戚之姓蕭者,可類推矣!

  蕭氏於遼最貴,世與宰相之選,統遼一代任國事者,惟耶律與蕭二族而已。

  遼正后所生太子多不吉

  遼太祖三子皆舒魯后所生,長名貝(舊名倍),已立為太子,後得東丹國冊為人皇王主之,太祖崩,讓位於其弟太宗(德光),身自歸東,丹尋浮海適唐,賜姓名李贊華,為唐末帝所害。(後以子世宗登極,追諡義宗)

  太宗崩,世宗(貝子時為永康王)以從子入嗣。

  世宗崩,穆宗(太宗子)以從弟入嗣。

  穆宗崩,景宗(世宗子)又以從子入嗣。

  皆未先為皇太子也。

  惟景宗后蕭燕燕正位中宮後始生聖宗。聖宗以冢嫡嗣位,享國四十九年,令名遐福,最稱賢主,此為古今來正后所生儲君繼體者之第一。然未即位以前,年尚幼,卻未立為皇太子。

  興宗(聖宗子)則由皇太子嗣位,而其母耨斤本宮人也。

  道宗母係仁懿蕭后,然道宗生於興宗藩邸,仁懿尚未為后。

  道宗宣懿蕭后則既冊為后始生子濬,尋立為皇太子,後被伊遜(舊名乙辛)所譖,母子皆不得其死。

  天祚帝係濬為太子時元妃蕭氏所生,亦尚未為后也。

  遼官世選之例

  遼初功臣無世襲而有世選之例。蓋世襲則聽其子孫自為承襲,世選則於其子孫內量才授之。興宗詔「世選之官,從各部耆舊擇材能者用之」是也。

  其高下亦有等差,外戚表序云:后族蕭氏,世預北宰相之選。按遼本紀:太祖四年,以后兄蕭達魯(舊名阿布齊)為北府宰相,后族為相自此始。然蕭塔喇噶(舊名塔剌葛)傳:其祖當安祿山來攻時,戰敗之,為北府宰相,世預其選。則世選官本契丹舊制,不自遼太祖始也。

  蕭思溫傳:為北府宰相,上命世預其選。蕭和斯(舊名護斯)傳:官北院樞密使,仍命世預宰相選,辭曰「臣子孫賢否未可知,得一客省使足矣!」又道宗詔「北院樞密使耶律伊遜(舊名乙辛),同母兄弟世預北南院樞密使之選,異母兄弟世預額爾奇木(舊作夷离堇)之選,太保查剌世預突呂不部節度使之選,耶律轄哩(舊名諧里)征宋有功,世預節度使之選,蕭達魯(舊名敵魯)善醫,世預太醫選。」此可見遼代世選官之制,功大者世選大官,功小者世選小官,褒功而兼量才也。

  按遼之世選官,與元時四集賽(舊作四怯薛)相同,如穆呼哩(舊名木華黎)子孫安圖(舊名安童)、哈喇哈斯(舊名哈喇哈孫)累世皆為宰相,阿嚕(舊名阿魯圖)自言「我博爾濟(舊名博爾朮)後裔,豈以丞相為難得耶?」是元時丞相多取於四集賽之家,與遼之世選宰相,大略相同也。

  遼族多好文學

  遼太祖起朔莫,而長子人皇玉貝已工詩善畫,聚書萬卷,起書樓於西宮,又藏書於醫巫閭山絕頂。其所作田園樂詩,為世傳誦。畫本國人物,如射騎、獵雪騎、千鹿圖皆入宋祕府。其讓位於弟德光,反見疑而浮海適唐也,刻詩海上曰「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情詞悽惋,言短意長,已深有合於風人之旨矣!

  平王隆先亦博學能詩,有閬苑集行世。

  其他宗室內亦多以文學著稱。

  如耶律國留善屬文,坐罪,在獄賦寤寐歌,世競稱之。其弟資忠亦能詩,使高麗被留,有所著號西亭集。

  耶律庶成善遼、漢文,尤工詩。

  耶律富魯(舊名蒲魯)為牌印郎君,應詔賦詩,立成以進。其父庶箴嘗寄戒諭詩,富魯答以賦,時稱典雅。

  耶律韓留工詩,重熙中,詔進述懷詩,帝嘉嘆。

  耶律辰嘉努(舊名陳家奴)遇太后生辰進詩,太后嘉獎。

  皇太子射鹿辰嘉努又應詔進詩,帝嘉之,解衣以賜。

  耶律良,重熙中從獵秋山,進秋獵賦;清寧中,上幸鴨子河,良作捕魚賦。嘗請編御製詩文,曰「清寧集」。上亦命良詩為「慶會集」,親製序賜之。

  耶律孟簡六歲能賦曉天星月詩,後以太子濬無辜被害,以詩傷之,無意仕進,作放懷詩二十首。

  耶律古裕(舊名谷欲)工文章,興宗命為詩友。

  此皆宗室之能文者。

  又耶律紐斡哩(舊名褭履)工畫,坐事犯罪,寫聖宗御容以獻,得減死。後使宋,宋主賜宴,瓶花隔面,未得其實。陛辭,僅一視,默寫之。及出境,以示餞者,駭其神妙。

  此又宗室之以畫著名者也。

  遼燕京

  京師本唐范陽節度使治,府曰幽州,軍曰盧龍。

  遼太宗會同元年,晉主石敬瑭遣趙瑩以幽、薊、瀛、莫、涿、檀、順、媯、儒、新、武、雲、應、朔、寰、蔚十六州來獻,乃詔以幽州為南京。三年三月,至南京備法駕,入自拱辰門,御元和殿,行入閣禮,又御昭慶殿,宴南京群臣。

  按石晉纔以地來歸,太宗駕至,即有拱辰、元和、昭慶等名,則非遼所建之宮殿可知也。

  是年冬,始詔燕京建涼殿於西南堞。

  建一涼殿,尚特書於本紀,更可知太宗初入時,並未別有改築。蓋幽州自安史叛亂,已稱大燕,後歷為強藩所據,唐末劉仁恭僭大號於此,必久有宮殿名,遼但仍其舊耳。

  聖宗統和二十四年,改南京宣教門為元和門,外三門,一為「南端」,左掖為「萬春」,右掖為「千齡」。

  開泰元年,又改幽都府為析津府,幽都縣為宛平縣。

  太平五年,駐蹕南京,幸內果園,宴時,值千齡節,燕民以年穀豐熟,車駕適至,爭以土物來獻,上禮高年,惠鰥寡,賜酺飲。至夕,六街鐙火如晝,士庶嬉遊,上亦微行觀之。蓋遼以巡幸為主。

  有東西南北四樓,曰「捺砵」,又有春水秋山,歲時遊獵。

  從未有久駐燕京者。是年偶度歲於此,故以為僅事也。

  今其基址,亦有可約略者。

  遼史地理志,謂: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廣一丈五尺。八門,東曰「安東」、「迎春」,南曰「開陽」、「丹鳳」,西曰「顯西」、「清晉」,北曰「通天」、「拱辰」。大內在西南隅,其所改之元和門及南端「萬春」、「千齡」等門,則大內之門也。

  憫忠寺有李匡威所立之碑,曰「大燕」,城內東南隅有憫忠寺,是唐藩鎮牙城,本在憫忠寺之西。遼志云:大內在西南隅。宋王曾記契丹事亦云:燕京子城就羅郭西南為之。

  是遼之南京,即唐幽州鎮之舊治,確有明證。金初因之,宋欽宗至金,館於燕山東南憫忠寺。此寺猶在東南也。

  海陵始擴東南二面而大之。(詳見金築燕京條內)

  元世祖又廣其西北而截其東南。(詳見元築都城條內)

  明徐達又截其西北。成祖建都,則又廣之於東。(詳見明築都城條內)

  蓋至是凡數改矣。

  惟王曾記:自盧溝河至幽州六十里。今盧溝橋至京不過三十里。遼、金之燕京尚在西北面,其去盧溝宜近,乃較遠於今,何也?蓋今盧溝橋乃金章宗時始建,遼時盧溝河尚未有橋,其渡河之處,或尚在南,故至幽州六十里耳。

  金廣燕京

  金太祖、太宗有天下,其建都仍在上京,未嘗至燕也。熙宗始詔盧彥倫營造燕京宮室。(彥倫傳)

  海陵欲遷都於燕,天德三年,乃詔廣燕城,建宮室,依汴京制度。遣丞相張浩、張通古等,調諸路夫匠修築。有司以圖來上,並陰陽五姓所宜。海陵曰「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紂居之,雖善地何益?堯舜居之,何以卜為?」(本紀)是時張浩舉蘇保衡分督工役,又景州刺史李石護役皇城。(見浩、石各本傳)運一木之費至二十萬;舉一車之力至五百人,宮殿皆飾以黃金五彩,一殿之成,以億萬計。(見續通鑑綱目)貞元元年來都之,以遷都詔中外,改燕京為中都,府曰「大興」,以京城隙地賜朝官,尋又徵其錢,賜營建夫匠帛。(本紀)

  今按蔡珪傳:有兩燕王墓,舊在東城外,海陵廣京城,墓在城內,相傳為燕王及太子丹之葬,珪獨考其非是,乃漢劉建及劉嘉之葬也。大定九年(世宗),詔改葬於城外。

  又劉頍傳:南苑有唐碑,書貞元十年御史大夫劉怦葬,世宗見之曰「苑中不宜有墓。」劉頍家本怦後,詔賜怦錢二百貫,令頍改葬於城外。

  據此二傳,可見海陵築城時,於遼故城之東南二面皆大為增廣,故兩燕王及劉怦墓,舊時皆在城外者,悉圍入城中,至大定始遷出也。

  元築燕京

  元太宗十年已取燕京,然未嘗駐蹕。

  世祖即位,尚在開平。中統二年,始命修燕京舊城。蓋自金宣宗遷汴後,燕京入於蒙古,宮室為亂兵所焚,火月餘不滅,至是已四十餘年。班朝出治之所,無復存者。故中統元年,車駕來燕,只駐近郊。(本紀)王磐傳所謂宮闕未定,凡遇朝賀,臣庶雜至帳殿前喧擾,不能禁也。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