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理论与述评 (2)

作者:竹林    更新时间:2016-03-08 11:32:49

5  爱的激情与婚姻的假面

                         ——读渡边淳一的《紫阳花日记》

真是墙内开花墙外红!渡边淳一作为一个日本作家,他的小说居然出一部红一部。渡边也便像中国的一些当红作家一样,经常来中国参加与读者见面会、签名售书,深受媒体追捧。

究其原委,也许是多方面的。

其一,渡边以一个一衣带水的邻帮作家的敏锐嗅觉抓住了中国当前大变革中的绝好机遇。近一百年来,国人经历了从排外、仇外到崇外迎外的心态变化,而且逐渐从社会政治领域发展到文化领域。目前引进外资的狂潮正在带动着引进国外文化的热浪;只要是外国人的东西,总被认为是胜国人一头。君不见韩剧、日剧、西方的游戏、动漫产业多受国人的媒体、粉丝们追捧。

其二,渡边的作品正适应了当前某些国人的文化欣赏趋向和媒体的新闻胃口。就最近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渡边的长篇《紫阳花日记》来说吧,作品讲的是一对中年夫妇婚外情过程中各自的情感状态。这既是个人类永恒的题材,永远为人们所关注,又远离现实政治和一切**的忌讳。它正符合中国文学从冲破禁区后的大突破大爆发到被经济浪潮淹没冲刷下转向关注“一地鸡毛”的生活锁事的客观状态;而出版者和媒体倒也获得了两个效益的双保险。

其三,渡边的确不愧为一个艺术手法上很成熟的小说作家。本来,婚外情是一个被写烂了的题材,其内容不外乎一方的婚外情给另一方及其家庭造成的困扰和伤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情感冲突。但渡边的《紫阳花日记》则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它以男方偷窥女方日记的方式来写男女双方对对方的婚外恋的反弹与醋意,最后又在情感的负面平衡中使矛盾淡出。

可以说,《紫阳花日记》这本小说最成功之处便是它引用了“日记”和“偷窥”的手法,给了读者在时空上的感情换位体味和思考;与此同时,从小说对生活细节和人物情感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中,也可看出作者艺术上的老辣。

其四,如果还要说得具体些,则是《紫阳花日记》对婚姻和爱情作了它的一种诠释。小说告诉读者,爱情和婚姻之间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爱情是两性相悦,这是上帝创造人类时就赋于人的一种繁殖后代的原动力,它能激发人的巨大的生活热情和勇气。婚姻则除了开始时可能具有的爱情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则爱的热情逐渐冷却,而家庭、责任、子女、亲情等社会伦理因素逐渐占主导地位。于是爱情往往会出墙,而其结果,如果不是离异,则婚姻便变成了“假面”。这其实也是人类的基本规律,并不是作者的新发现。但是,对刚步入开放思潮的国人来说,则还是“于吾心于戚戚焉”的。这也是这部作品在国人中走红的又一个原因。

                                      (写于2008年)

                    6  “阅读”的意义  

                         ——与小学生朋友谈写作之一

从事文学创作数十年,也出了数十本书,但回头思考自己走上写作道路的过程,能够告诉现在初学写作的小朋友的,恐怕只有两点体会——这就是“阅读”和“观察”。

这里先谈阅读对写作的意义。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我念小学的时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我家住在离淮海路不远的襄阳路。淮海路食品店里包装花花绿绿的糖果、点心真令我眼馋。我至今还记得,那时店里有一种包在透明玻璃纸内的桔子形软糖,有一种炉火般温暖的橙红色光泽,我特别神往。但是,每当我手中有了一角钱,我就忍不住要到小人书摊上去租几本书来看。为了抵制那软糖的诱惑,我就在心中对自己说:这有什么希奇,童话书中的烤鹅,还会走路呢!

起先,我只是被小人书中的故事吸引;后来,读小人书不满足了,就到父亲的书橱里去“偷”,甚至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南京路的少儿图书馆去借一些名著来读。像《红楼梦》、《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泰戈尔、狄更斯、杰克·伦敦、托尔斯泰等外国名家的著作,鲁迅的小说、杂文,也都是在那时读的;尽管有些读不太懂,但读后总有一种很激动、很惬意的感觉。总之,读书对于儿时的我来说,是生活中最大的快乐。

书读得多了,书中的那些故事、人物、场景,甚至作者或深刻、或优美、或风趣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地经常在脑子里盘旋,会令你沉思和遐想。记得那时我与奶奶两个人住在一间不到6平方米的小阁楼里。我常常在阁楼的小窗户前发呆,听小麻雀唧唧喳喳地叫,望着窗外那一小块天空,一边看白云在蓝天上奔跑,一边想象着泰戈尔《飞鸟集》里的诗句:“鸟儿愿为一朵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云儿愿为一只鸟,疲惫时可以歇息在翠绿色的枝头。”有一次,我甚至还独自一人跑到西郊公园,躺在树丛里的草坪上,去体会泰戈尔的诗句:“树木为表示大地的愿望,踮起脚尖向天空张望”的意境。

也许,这就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不知不觉中,书中的思想、哲理、情景、语言就会潜入你的心中;当你需要表达某种思想和意境的时候,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化为你的思想和愿望,融进你的语言文字中去了。当然,如果你是写作文,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同样会显现出来的。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一种体会:当你读了一本好书以后,你常常觉得自己的精神境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你在书中看到的东西,同你自己过去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产生了共鸣;于是,你的心情特别激动,好象一个人在春天田野的小径上走路,看到了依依的杨柳,嫣红的桃花,飞舞的蜂蝶,跳跃的青蛙以及唱歌的小鸟,自己也禁不住要欢跳歌唱起来一样。这时,你的心里就可能会萌发出一种欲望,要求表现和歌唱这种美和生活的欲望。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写出来的文章(包括作文),就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文字,而不会再是干巴巴、空洞洞的文字堆砌了。

我有一本儿童散文集,名叫《老水牛的眼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出差到郊县,住在县城的招待所里,翻看泰戈尔的《游思集》和《吉檀迦利》,觉得诗中表达的意境美极了!我怀着阅读后的兴奋与激动的心情,走到招待所边的田野里。我看到三三两两的孩子们在绚丽的田野里嬉戏。我觉得诗人在书中描写的意境同眼前的生活是如此地融为一体了。于是我禁不住拿起笔来,抒写和歌颂我们江南水乡农村孩子的这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生活画面。

读书学习,是间接地吸收别人已经总结和体验过了的知识;观察和熟悉生活,则是直接从生活中学习和接受知识。这两者既不矛盾,也不分先后,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本文只谈了“读书”,以后如有机会,再与小朋友们谈谈“观察”。

                                                 (写于2007年11月25日)

7  写感动过你的东西

                                        ——与小学生朋友谈写作之二

上世纪末,我应台湾中央大学的邀请前去讲学。活动结束后,东道主临时决定安排我去花莲慈济医学院讲我的小说。当时我急匆匆地乘飞机从台北赶到花莲,踏上医学院的讲台时,我吃了一惊——在听课的人里面,竟有不少身穿灰袍、头顶光光的尼姑。她们中有人还向我提了问题。直到下课后,主人才向我解释,这所医学院是台湾佛教慈济功德会办的。

佛教宣扬慈悲济世,主张行善积德,我是知道的。但以后在对这家佛教组织的参观访问里,我却了解到了许许多多原本不知道的令我十分感动的事情。

我知道了这个组织并不鼓励信徒沉湎于烧香拜佛,而是让他们尽量去为别人做好事,去爱一切人、一切众生;主张佛前的灯可以不点,而自己心中的善良、正义、光明的灯应该时刻点亮;我还知道了他们以此为宗旨的慈善事业,已经从台湾扩展到了全世界;不管地球村的哪个角落有灾难,他们都会前去救死扶伤,安抚人心。无论是土耳其、伊朗、墨西哥、巴西、新西兰、中国大陆、日本的地震,还是“9·11”遭恐怖袭击的美国,或者是遭受战火蹂躏的伊拉克、阿富汗,慈济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前去救苦救难。1991年夏天我国华东发大水,慈济人首先冲破了两岸的藩篱,募集了十几亿善款前来赈灾。他们不是简单地将捐款赠给灾区就完事,而是直接去灾区了解灾民的需要,为灾民盖好了漂亮结实的“大爱屋”,采购了他们急需的衣被粮食,亲自将房屋的钥匙、物资一一送到一个个灾民的手中。在发放时,他们还会向灾民鞠躬感恩说:“谢谢你们给了我这次行善的机会!”他们在全球设立了三十多个医疗服务点,为穷人义务看病数十万人次;他们还在世界各地办义务教育,仅在我国大陆,他们办的希望小学就遍及云南、贵州、江西、四川、河南、安徽、青海、内蒙、江苏等许多省份……他们还以实际行动在全球宣传环保理念:仅在印尼,慈济的义工就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将一条被垃圾堵塞的乌黑发臭的红溪河整治成了清流,并在河畔盖起一批漂亮的“大爱屋”赠送给当地穷人居住。

而最令我感动的,则是慈济成立的“骨髓捐赠中心”。仅止我访台时的1996年,当时他们的骨髓库登记待配对的志愿者,已超过了20万人,成了当时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骨髓库。而那时,我们大陆有12多亿人口,却只有上海、北京总共不到一万名的志愿者。然而,他们这个成绩也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那时台湾的普通老百姓也将骨髓看作是一个人生命的精髓,称做“龙脊水”,对捐髓也是顾虑重重的。但慈济人硬是用他们的人间大爱精神,给捐赠者及他们的家庭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以科学知识和诚心使大多数的台湾民众认同了他们的爱心召唤。那时,我们大陆的白血病人移植所用的骨髓,大部分来自他们的捐赠。而到了2007年,慈济骨髓库的登记人数,已经超过了30万。

就像佛教是由一位具有无量爱心的名叫悉达多(出家后称释迦牟尼)的王子,在尝遍了人间苦厄后创立的一样,上面所讲的慈济的一切,也是由一位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台湾富家小姐王锦云,以数十年坚忍不拔的努力开创的。她出家后的法号叫“证严法师”。

了解了这些,我不由得想:我们过去也进行了许多关于理想、道德等精神层面的教育,但我们却强调了阶级对立,将人性中的冲突绝对化了;其实,人性是复杂的,是矛盾的统一体。人性中有善也有恶,而慈济,则是将人性中的善的一面唤醒和扩展了,从而迸发出了人世间的“爱”的力量,并且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

有了这样的感悟,我就觉得不吐不快,就想将它写出来。于是我便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叫做《净土在人间》。1999年台湾花莲发生大地震,我注视着慈济人的爱心救灾活动,他们的行动比政府还要迅速而且更有成效。我又一次为之感动不已,于是又写了报告文学“爱心总动员”。在写“爱心总动员”的过程中,我又了解到了台湾慈济医学院的血液科主任李振道博士和捐髓者在地震发生时、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抽取骨髓、紧急送往大陆抢救大陆的一位生命垂危的白血病人。于是我又情不自禁地将这件感人的事写了出来,它的题目叫做“慈悲无界”。

现在收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中的《架起爱的桥梁》这篇文章,就是根据“慈悲无界”这篇文章摘编的。

上面讲的这些,落实到写作上,就是一句话:“有感而发“。我们小朋友常常会为作文时究竟写些什么而苦恼。其实,写作文,与作家写作一样,只要对某件你遇到的或听到的事情有感觉,觉得它已经感动了你,使你得到了某种启发和感悟,你就将它写出来。这样的文章,一般就是比较成功的好文章。

可能小朋友会问:那末,我到哪儿去寻找这样的感动呢?其实,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这样的感动是很多的。只要你认真地进行观察和思考,你就能从看似平常的东西里寻觅出“感动”来。举个我自己遇到的例子吧。一次,我外出散步,路过一条水沟时,看见一只小螃蟹正在脱壳。我蹲在它的边上仔细看完了它脱壳的全过程。看着看着,我忽然从心中产生出一种深深的感动——一个生命,哪怕是只小小的螃蟹,要完成一次自身命运的蜕变,需要克服何等的艰难、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这种感动其实是通过你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生活细节的思考与感悟而产生出来的。有了这样的感悟,我就回去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它的名字叫《昨天已经古老》。同样,一次我去农村采访,听到了一个离奇的冤魂附在一位妇女身上,要求申冤的故事,进而我又了解了这名妇女的苦难身世,我被她的不幸命运深深感动,于是经过几年的思索,我写出了反映我国农村妇女命运的长篇小说《女巫》。

也许,还有小朋友会说:我们写作文,不是遇到了什么感动的事再写,而是老师出了题目、规定了题材才写的。这样,我到哪里去寻找“感动”呢?其实,“感动”是到处存在的,如果老师规定了题材,出好了作文题目,你照样可以从自己过去遇到过的、听到过的与题目有关的事情中去寻找。只要你有耐心,够细心,有一定的感悟能力,通过认真的回忆与思考,一定会找到能感动你的内容与素材的。将这些素材围绕主题组织好写出来,你的文章就完成了。

前苏联有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名叫康·巴乌斯托夫斯基,他将寻找这种“感动”的过程叫做“在生活的尘土里寻找金粉的微粒”。如果你学会了在生活中寻找这种金粉微粒的方法,你在写作文时就会感到得心应手;而你,也就能够利用这些金粉微粒打造出一朵美丽的金蔷薇——你的作文了。

                   8  作文与迪斯科 

二十世纪初伟大的舞蹈艺术家邓肯女士,曾在她的自传中描述过一棵棕榈树的枝叶在晨风中抖动的情景,而她也由此创造了舞蹈中手指和手臂的轻柔翼动。

当然,你不是邓肯。也许你还不善于编织自己的幸运之星,也许你觉得自己的眼睛生得不够好看,但你依然能看到,在你的周围,有各种各样活泼的充满生机的旋律吸引着你去感悟。比如,秋风拂过成熟的稻田,那一片沉着、丰盈,饱含着色彩和喜悦的颤动;比如,曙光尚未君临大地,从夜的眼里坠下最后的泪珠,跌碎在一片翠绿的草叶上……无论是成熟的完美还是破碎的晶莹,都能使你获得不同于别人的崭新的舞蹈语汇。所以你独特,你可爱,你无与伦比!

跳吧,当音乐响起,你脚一蹬,肩一抖,让一切压着心灵的重负抖落,一切束缚肢体的锁链折断——世界向你敞开了胸怀;你能奔向任何地方,不必回首;你有足够的热情溶解未来的艰辛与挫折,甚至溶解整个阔大的宇宙……哦,迪斯科,你的迪斯科,你的!跳吧,这里没有别人,只有完完全全的你自己。是你急骤的脚步踢起大地的尘埃,是你甩动的长发扬起天空的雨丝。你吻热了海滩,你涤荡着海浪,你是蓝天,你是白云,你是摇响的铃铛,你……哦,迪斯科,你的迪斯科,你的!没有人能模仿你,你也决不模仿任何人。

写作难道不是这样吗?让我们用语言文字的旋律跳一支自己的独特的迪斯科吧!

                                                     (写于2012年)

                  9  我读淳子             

第一次见到淳子,是1998年夏,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在无锡外景地拍20年读书生活回顾的时候。她说你好,我是淳子;我说噢,你就是淳子啊?然后无话。当时我自己紧张得要命,只求主持人让我说的话减到最少最少,而想到淳子的工作是每天对着万千观众说话,实在是佩服得很。后来看到她写的《白天睡觉的女人》这本书,使我对她的工作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原来她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主持一个“伴君到黎明”的节目。由于每晚一过12时,体内的生物钟就向我发出睡眠的警报,想听淳子的节目真不容易,所以也注定了我只能阅读淳子。

有一段时间淳子在《羊城晚报》上有个不定期的专栏,专写文艺界的名人。我真惊讶她能把很容易流俗的文章做得如此清新脱俗,却又挽住了众多俗人(包括我)窥探的目光。好像轻轻的不经意间就有灵秀的手为我推开了一扇窗,窗外的风景新鲜而独特,有品味也有美味。那些日子,当旧报纸要卖掉之前,我总是在里面翻翻拣拣,生怕有淳子的文章湮没其中。

  现在好了,淳子这本《上海闲女》,不仅包括我过去读到的淳子,还有我过去不曾读到过的淳子。窗子开得更多更大,风景也更多彩了。如果将我一贯崇尚的“文以载道”的主张加到这片风景上,显然太过沉重。淳子的风格与我自己的现实主义写作方式也确实相去甚远。所以我对淳子的偏爱简直就像爱情一样不讲道理,可同时又像爱情一样不可抗拒。艺术自有其内在的要素和规律,叙述的方式可以千变万化,而对灵感的体验和欢呼,永远是作家的盛宴。

  我以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捕捉灵感的过程。如果捉不住灵感,文章就是死的,没有灵魂的,再华丽的文字终成虚饰,不能衍生出一派有生命的景色。我曾经以“脱壳的蟹和思想的灵光”为题写过一篇短文,谈到秋天的田野里,一只正在脱壳的小螃蟹怎样给了我创作一个中篇小说的灵感。可是如果我看到一个陌生人无所事事地坐在那儿抽烟,恐怕非但不会有什么灵感降临,还会厌恶地别过头去。而淳子在她的《过客》中写道:“他点烟的过程很长,仿佛在延长一个享受的过程。他每吸一口烟,都是时间的样子和情绪。”我们对生活的感悟是多么的不同啊;但是我又要说,她写得多么的好啊!

  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都是不同的。能把这种不同的感悟准确而敏捷地表达出来,并给人以启迪,这就是艺术的价值了。所谓灵感,其实就是人在特时特地对生活的瞬间感悟。灵感来时,有时汹涌澎湃,就如泰戈尔的一首诗:“河水对岸说,你守我是守不住的”。有时只是烟花轻扬,像春天里的一阵呼吸,真不知要有怎样神灵的佑助才能将它挽留!我以为淳子的笔是有神助的,灵动、智慧,无拘无束。她笔下的每篇文章,你可以批评它不完美,但你不能不承认它是独特的;你可以嫌它不够洪钟大吕,但你不能不承认它们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是正在开花的思想,正在发光的颜色。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淳子的一些文章并非无瑕。比如她以“法国宝贝”为题写了她的同学、同学的父母,还有苏菲·玛索。如果换了我来写,会将同学和同学的父母这些看似无关的内容统统删去。可是我绝不劝淳子这么做,我也不用“瑕不掩瑜”来表述我的观点——我要说的是,没有人规定文章应该怎么做。文章和人一样,因为独特,所以才无与伦比。而独特就是因为有魂,自己的魂。有魂的文章,读者不会在意其“瑕”,或者说,瑕即是瑜,因为它本身就是温热的生命质感了。就像那活生生的美女,再肤若凝脂,脸上也能找出几个深深浅浅的斑点来,“无瑕”的美女只在画布上有。

  怕就怕这一类文章:纯熟、漂亮,也聪明流利,也深沉哲理,仿佛无可挑剔,可这句话好像从哪儿看到过,那个细节又似曾相识。细胞的克隆虽能创造出一个生命,可是拿别人的灵感克隆出来的文章却是死的。死的文章技巧再完美也是我们阅读视野中的灾难。

真心喜欢淳子的散文。还记得第一次读她,那感觉好像是邂逅女人的一个媚眼,似乎什么也没说,又似乎什么都说了。幸亏我不是男人,不会有非份之想;可这种女人对女人的欣赏,往往有一种更诚恳而持久的耐力在内,不会随便地被世上的风雨打湿。

                                                     (写于2002年)

                   10  让绵羊长出翅膀

最近见到一本名为《长翅膀的绵羊》的书,书的副标题是:“一个16岁的女孩留学英国的故事”。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本书的题目。

即使是城里的孩子,也会在刚刚识方块字的时候就从彩图上感知绵羊的形象。它白白的卷毛,既温顺可爱,又有些懦弱、有些迟缓,总是在低着头吃地上的青草。谁也不能想象它如果离开了草地会怎样?因为它没有翅膀。

现在,妞妞(《长翅膀的绵羊》的作者)这样的小留学生却长着翅膀开始飞翔了。正如妞妞的父母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他们诞生成长在我们国家最好的时期。他们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平起平坐,读书、听课、争论、拌嘴……他们的个子并不比别人小,他们的背脊挺得得直直的。”所以,他们的翅膀再也不沉重。在他们轻盈的飞翔中,自己思想里原有的文化积淀和传统再一次受到彻底的冲击——当他们融进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重新认识人的自我、认识自己独立的人格追求和尊严的时候,这股冲击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少女妞妞飞到了一片蔚蓝色的“未被高楼大厦分割过的天空”之下,她的个性、她的才华,她蛰伏在身体里的潜能,甚至她那如蓓蕾般初绽的情感天地,都在英伦岛上一个名叫Feleted的如画的校园里觉醒、飞扬,并以傲人的姿态成长起来。由于妞妞的翅膀是自在轻松地飞翔的,因此,她叙述自己的故事的文字,也就单纯朴实、诚挚自然,向我们传达了一种自由成长的健康感觉。

有人一生都活得压抑,想“飞”的愿望从来都是在梦中。然而经济上正在突飞猛进发展的中国人,难道永远不想让自己的思绪长对翅膀?我们怎样才能不再压抑?我们的孩子怎样才能不做绵羊?

当前,我们的学校正在强调素质教育,然而,我们究竟要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这个问题还真难一下子讲个清楚明白。倒是这些小留学生们的书,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妞妞初进Feleted School 时因为听不懂英国同学的话,不管别人说什么,都只好以“Yes”来对应,结果被大家讥为“跟屁虫”。为此她痛下决心学习同学之间的“年轻版”英语,但大家还是忽视她。有一次,几个同学在宿舍里玩游戏,她虽然从未玩过这种游戏,但看了一会也明白了,跃跃欲试想加入,可那个手里拿着转盘的男孩子根本不朝她望一眼。她气坏了,大声说:“你凭什么这样?我当然懂得玩这愚蠢的游戏。你们为什么总是忽略我?”口气之激烈,把自己也吓了一跳。但片刻寂静之后,竟有人鼓起掌来:“哇,珍妮弗(妞妞的英文名)刚才真酷呆了!”掌声越来越热烈。那个带头鼓掌的女孩乔安娜又说:“你做得棒极了,你必须为自己挺身而出,为自己‘站起来’。我现在才真正认识你。”

原来,“素质”就是人的人格独立、自主和尊严。而独立和自尊是要靠自己努力争来的。从这以后,那些英国同学终于接纳了妞妞,妞妞也自然融进了同学们当中,不再是一只孤单的绵羊了。

我们的小留学生就这样以自己朴实的感受通过作品真实地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并且以此来感染我们国内的小读者。这种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和产生的“站起来”的独立精神,正是目前我们的素质教育中所仍然缺少的。因此,我以为,在当今,多出版一些像《长翅膀的绵羊》这类朴实而真切地介绍小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的书,无疑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它不但会使有条件出国的孩子获得经验和借鉴,没有条件出国的孩子也能从中得到启迪,至少在心理素质上,能使他们获得一次健康和阳光的洗礼。

                                                     (写于2002年)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