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增舊書處
五代紛亂之時,唐之遺聞往事既無人記述,殘編故籍亦無人收藏,雖懸詔購求而所得無幾,故舊唐書援據較少。至宋仁宗時,則太平已久,文事正興,人間舊時記載多出於世,故新唐書採取轉多。今第觀新書藝文志所載,如吳兢唐書備闕記、王彥威唐典、蔣乂大唐宰輔錄、凌煙功臣、秦府十八學士、史臣等傳、凌璠唐錄政要、南卓唐朝綱領圖、薛璠唐聖運圖、劉肅大唐新語、李肇國史補、林恩補國史等書,無慮數十百種,皆舊唐書所無者,知新書之文省於前而事增於舊,有由然也。
試取舊書各傳相比較,新書之增於舊書者有二種:
一則有關於當日之事勢、古來之政要及本人之賢否,所不可不載者。
一則瑣言碎事,但資博雅而已。
今分別於左。而新書刪舊書之處,亦附見焉。
新書增舊書有關係處
代宗沈后傳:陷賊後,不知所在。(增)高力士女冒為后,迎還上陽宮,力士子知非真,具言其情,詔貸之。
李密傳:密為魏公,設壇即位,改元永平。密與宇文化及隔水語,責其弒逆。賈潤甫勸其稍節興洛倉米,勿致食盡人散。
王世充傳:煬帝至江都,世充請以江淮女進宮。
徐圓朗傳:圓朗迎彭城劉世徹,欲以為主,會盛彥師被執在圓朗所,恐二兇合,則禍不解,乃說曰「公不見翟讓用李密而見殺乎?」圓朗乃忌世徹而殺之。
房玄齡傳:帝問「創業、守成孰難?」玄齡謂「創業難。」徵謂「守成難。」帝曰「玄齡從我定天下,徵與我安天下,故所見各異。然創業之事往矣!守成之難當與公等共之。」此正見太宗之圖治也。
許敬宗傳:高宗欲立武后,敬宗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更故婦。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何不可?」(此正見其逢君之惡)
劉仁軌傳:仁軌平百濟後,高宗遣劉仁愿代還,仁軌以百濟新定,恐新兵不得力,願再留鎮守。(此正見其忠於為國之處)舊書但書「仁愿率兵渡海,與舊鎮兵交代,仁軌乃西還。」
褚遂良傳:遂良諫立武氏,謂「武氏昔事先帝。」武后從幄後呼曰「何不撲殺此獠!」
魏元忠傳:元忠再相,稍憚權倖,不能守正如往時,袁楚客以書規之。全載其文。
來濟傳:諫立武后,引漢成帝以婢為后故事。
韓瑗傳:諫立武后,引宗周褒姒為言。
陸象先傳:玄宗初即位,太平公主欲廢之,召宰相議曰「寧王長當立。」象先曰「帝何以得立?」曰「有一時之功。」象先曰「立以功者,廢必以罪。今不聞有罪,安得廢?」
蘇頲傳:吐蕃盜邊,玄宗欲自將討之,頲極諫以為不可,乃止。
李景伯傳:時有建言設都督者,景伯議「都督專生殺,權太重,授非其人,則釁易生,宜罷都督,留御史按察,秩卑重任,可制姦宄。」由是停都督。
姚崇傳:玄宗欲相崇,崇先以十事邀帝(此為相業之始,而舊書不載)。崇在帝前序進郎吏,帝不顧。後謂高力士曰「我任崇以大政,此小事何必瀆耶?」(此見玄宗任相之專)
宋璟傳:璟不賞郝靈佺斬默啜之功,恐啟天子倖邊功。(此見大臣遠慮)張嘉貞為相,閱堂案,見璟危言切論,不覺失聲歎息。
韓休傳:帝嘗獵苑中,或張樂,必視左右曰「韓休知否?」帝嘗引鏡不樂,左右謂「自休入相,陛下無一日歡。」帝曰「吾雖瘠,天下肥矣!」
張九齡傳:武惠妃謀陷太子瑛,私使人言於九齡,九齡即奏之,帝為動色,故終九齡為相,太子得無患。
裴耀卿傳:玄宗封禪後,謂張說曰「懷州刺史王邱,餼牽外無他獻,我知其不市恩也。魏州刺史崔沔供張不用錦鏽,示我以儉也。濟州刺史裴耀卿上書言擾民,即不足告成功,此其愛人也。」
吳兢傳:兢撰則天實錄,書「張昌宗誣搆魏元忠有不順之言,引張說為證,說已許之,賴宋璟再三勸阻,說始明元忠無此語。」後說為相,私乞改之,兢曰「徇公之請,何名實錄?」卒不改,世謂今之董狐。
馬懷素傳:同時修書者數十人,姓名類敘於傳末。
楊慎矜傳:慎矜得罪之由,因其家所出婢得入宮,以其與術士史敬宗相往來之事奏聞,玄宗發怒,楊國忠密知之,乃語王,使告發其罪。
楊國忠傳:國忠主議征雲南,募兵之慘酷,州縣吏至召貧弱者,縛至室中,械而送軍前,亡者即以送吏代之。國忠請以安祿山為平章事,追入輔政。已草詔,而帝遣輔璆琳覘之(窺視),璆琳得賂還,言祿山不反,帝遂焚前詔。
郭子儀傳:復陝郡時,其子旰與賊戰死。
劉晏傳:晏在襄陽,辭永王璘之官為採訪使,李希言守杭州,璘聞有備,乃西走。晏所用管計帳者皆士人,嘗言「士有爵祿,則名重於利;吏無榮進,則利重於名。」傳末附韓洄、元琇、裴腆、李衡、包佶、盧徵、李若初等,皆晏所擢用,後多任轉運等使,循晏舊法,以利國者。
崔渙傳:渙劾奏元載怙權樹黨之疏,正見其疾惡。
馮盎傳:貞觀中,或告盎反,帝將討之,魏徵力保其不反,乃遣使諭盎,盎果遣子入侍,帝曰「徵一言,強於十萬兵矣!」
阿史那社爾傳:同出征者有郭孝恪,其在軍,床帷器用多飾金玉,以貽社爾,社爾不受,帝聞之曰「二將優劣,不必問人矣!」
崔光遠傳:玄宗出奔,光遠為京兆尹,偽遣子東見祿山,時祿山已令張休為京兆尹,及得光遠投順,即命休還洛。
王思禮傳:肅宗自靈武至鳳翔,賊兵來攻甚危,適崔光遠遣王伯倫、李椿以兵至,聞賊攻鳳翔,欲乘虛襲長安,賊聞之,乃引還,伯倫戰死,椿被執。
李光弼傳:野水渡之役,光弼以計降賊將高暉、李日越二人。邙山之敗,由魚朝恩不聽光弼言,去山險就平地,故敗。代郭子儀,營壘麾幟無所更,一經光弼,號令氣色乃益精明。又於郝庭玉傳記朝恩使庭玉布陣,坐作進退如一,朝恩歎賞,庭玉曰「此臨淮王遺法也。」
姜公輔傳:德宗出避涇師之亂,欲往鳳翔倚張鎰,公輔謂「鎰文臣,而其下皆朱泚舊部曲,軍且有變。」帝乃往奉天,不數日,鳳翔大將李楚琳果殺鎰應泚。帝初至奉天,聞泚欲來迎,乃詔止諸道援兵,公輔力言不可無備,乃納兵,不數日,泚兵來犯。
田承嗣傳:承嗣先為安、史偽將,後背史朝義,降於僕固瑒。
田悅傳:朱泚僭據長安,其弟滔自幽州起兵應之,約悅同舉兵,悅許之,而王武俊遣人阻悅,悅兵遂不出。滔怒,攻其貝州,於是武俊與李抱真同出兵救悅。
田季安傳:憲宗命吐突承璀討王承宗,季安欲救之,有譚忠者,為畫策,陽出兵助王師,而陰約承宗以堂邑見與,若為攻得者,遂邀朝命寵獎。
李維岳傳:維岳敗於束鹿,欲上表歸朝,田悅遣人來責,維岳遂復抗。
劉濟傳:譚忠激濟,進兵討王承宗。
劉總傳:譚忠勸其以志地歸朝。
段秀實傳:郭晞在邠,不戢軍士,邠帥白孝德不能制,秀實殺十七人,自請於晞,晞不能難。
韓游傳:李懷光誘游叛,游白發其書,帝嘉之。後又有書來誘,為渾瑊所獲,稍伺察之,游怒罵瑊,帝懼有變,遂幸梁州。此事大有關係,舊書乃無之。吐蕃入寇,游破之於合水。吐蕃攻陷鹽州,游收復之。及吐蕃請盟,游奏不可信,帝不從,及平涼之盟,游以勁騎赴柳泉會盟,使渾瑊被劫逃出,賴游兵,乃得歸。舊書亦無。
董晉傳:晉與李涵使回紇,回紇責償馬價,涵不能對,晉曰「我非無馬,而與爾為市,賜爾不已多乎?爾之馬多疲斃,天子敕勿屑屑較,爾反以為不足乎?」回紇語塞。
李希烈傳:竇良女為希烈所得,女謂父母曰「勿戚戚,吾能殺賊。」果為希烈所嬖,乃與陳仙奇密謀,酖死希烈。舊書但云「仙奇酖死希烈」,而竇良女不載。
鮑防傳:策賢良方正,防閱策,得穆質、柳公綽等,皆名士,質對策最切直,獨孤愐欲黜之,防曰「使上得聞所未聞,不亦善乎!」卒置高第。
楊憑傳:憑為李夷簡所劾,貶臨賀尉,姻友無敢送者,徐晦獨送至藍田,夷簡特薦晦為御史曰「君不負楊臨賀,肯負國耶?」舊書至以此另立徐晦傳,新書刪晦傳而以此附憑傳內。
杜黃裳傳:黃裳與憲宗論致治之道,在修己任賢,操執綱領,至簿書訟獄,本非人主所自任。
李吉甫傳:罷冗員一疏。奏伐蜀之師,宜增二峽一路,以分賊勢。劾中書吏滑渙勾結樞密使竊權。李錡將反,吉甫建議使韓弘進兵。因田弘正歸順,請撤河陽之兵戍汝州,以逼吳元濟。按武宗時,吉甫子德裕重修憲宗實錄,虛張其父之美。宣宗時特命刊正。今此等事,舊書皆無而新書增之,豈舊書據大中刊正之本,而新書尚據會昌重修之本耶?
權德輿傳:德輿建議王承宗可起復,盧從史不可起復。
張薦傳:顏真卿使於李希烈,為所拘縶。薦上疏,請以希烈之母妻妹三人之拘於京師者移置境上,以贖真卿。
蔣乂傳:李錡以反誅,詔削一房屬籍,宰相召乂,問「一房自大功乎?」又曰「其祖神通,開國時有功,可因孫而累其祖乎?」曰「自期可乎!」又曰「其父若幽死社稷,可令其絕祀乎?」乃止,坐錡及子息,無旁坐者。
王鍔傳:西域朝貢酋長在京,因隴右陷蕃,不得歸,皆食鴻臚,凡四千餘人。鍔奏請停其廩給。李泌請以隸神策軍。皆成勁旅,而歲省五十萬緡。
孔戣傳:番舶至粵,向有下椗稅,有閱貨宴錢,戣帥粵,悉禁絕之。海商死,官籍其貲,滿二月無妻子至,則沒入。戣不為限,悉推與之。
韋澳傳:宣宗召澳,屏人問「近日奄宦如何?」對曰「帝威制,前世無比。」帝曰「未也。」澳曰「不若就其中可用者計之。」帝曰「朕固行之矣!自黃至綠至緋,猶可衣紫,則合為一矣!」
鄭絪傳:宦官竇文瑒新為中尉,欲以白麻制下中書,絪力諫止。盧從史懷不軌,李吉甫譖絪漏言於從史,憲宗怒,召李絳告之,絳曰「誠如是,罪當族。然誰為陛下言者?」帝曰「吉甫。」絳曰「安知非吉甫誣陷之?」帝乃悟。
崔弘禮傳:討李同捷時,大將李萬瑀、劉寀擁兵自固,弘禮奪其兵破賊,李祐以鄭滑兵入齊而潰,弘禮悉斬其兵,以渾兵二千付祐敗賊。
王起傳:武宗即位,起為山陵使,樞密劉弘逸、薛稜欲因山陵兵謀廢立,起密奏,乃皆伏誅。
王式傳:式為安南都護,退蠻兵,捕斬反者。及移浙東,討殺草賊仇甫。移徐州,殺銀刀都之為亂者數千人。
錢徽傳:徽為掌書記時,大寒,先發冬衣,以靖兵亂。在宣、歙,幕帥崔衍病亟,徽請池州刺史李遜至,以安軍士。及為學士,奏憲宗弗納貢獻,帝密戒有獻者入銀臺門,勿令學士知。
裴度傳:度與帝言「君子無黨,小人有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