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宋齐梁陈书并南史(1)

作者:赵翼    更新时间:2013-08-08 14:20:16

人君即位冠白紗帽

  宋前廢帝子業將殺湘東王彧,彧結左右壽寂之等,弒帝於後堂,建安王休仁便稱臣,引彧升西堂,登御座,事出倉猝,猶著烏紗帽,休仁呼主衣以白紗帽代之,乃即位,是為明帝。(明帝紀)

  後廢帝昱無道,蕭道成使王敬則結帝左右陳奉伯等弒之。明旦召大臣會議,敬則遽呼虎賁鈒戟羽儀,手自取白紗帽,加道成首,令道成即位,曰「事須及熱。」道成呵之,乃止。(齊高帝紀)

  又齊書柳世隆傳:沈攸之起兵,謂諸將曰「我被太后令,建義下都,大事若剋,白紗帽當共著耳。」

  是古來人君即位,例著白紗帽,蓋本太子由喪次即位之制,故事相沿,遂以白紗帽為登極之服也。

  齊梁之君多才學

  創業之君兼擅才學,曹魏父子固已曠絕百代。其次則齊梁二朝,亦不可及也。

  齊高雖不以才學名,然少為諸生。(劉瓛傳論)從雷次宗受業,治禮及左氏春秋。(本紀)

  為領軍時,與謝超宗共屬文,愛超宗才翰。(超宗傳)

  即位後,見武陵王奕效謝康樂體詩,訓之曰「康樂放蕩,作體不辨首尾。安仁、士衡,深可宗尚。顏延之,抑其次也。」是帝之深於詩文也。(奕傳)

  又嘗與王僧虔賭書(書法),畢,謂僧虔曰「誰為第一?」僧虔曰「臣書第一,陛下亦第一。」帝笑曰「卿可謂善自為謀。」(僧虔傳)是帝精於書法也。

  其子孫亦多以才著:

  臨川王映,能左右書。(映傳)

  鄱陽王鏘,好文章。桂陽王鑠,好名理。人稱為鄱桂。(鏘傳)

  江夏王鋒,五歲學鳳尾諾,一學即工。十歲能屬文,武帝謂其書為第一。明帝輔政,翦除高武子孫,鋒作修柏賦以寓意。(鋒傳)

  此其子之多才學也。

  文惠太子臨國學,與王儉講禮記,毋不敬周易乾震之義。(文惠傳)

  竟陵王子良招致學士鈔五經百家,為四部要略千卷。(子良傳)

  晉安王子懋撰春秋例苑三十卷。(子懋傳)

  隨郡王子隆能文,武帝曰「此我家東阿也。」(子隆傳)

  此其孫之多才學也。

  而諸孫中尤以豫章王嶷之諸子為最:

  子範入梁為南平王,從事製千字文,令蔡薳注之。府中文筆皆子範屬草。簡文遭侯景之逼,葬其后,使子範作哀冊文,詞極工婉,帝曰「此段『莊陵萬事零落』,惟哀冊尚有典刑。」

  子顯著鴻序賦,沈約見之,極為傾倒。又採眾家後漢書,考正同異,作後漢書一百卷。又撰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伐記五卷、貴儉傳三卷、文集二十卷。其子愷亦工詩,於宣猷堂與諸名人餞謝嘏出守,賦詩用十五劇韻,獨先就,又極工。(子顯傳)

  子顯弟子雲有文藻,弱冠撰晉書,年二十六,書成百餘卷。又工書,百濟國使人求其書,值子雲將出都,使者望船,一步一拜,子雲遣問之,曰「侍中尺牘之美,名聞海外,今日所求,惟在名跡。」乃停舟,書三十紙與之。其子特亦工書,梁武謂之曰「子敬之跡不及右軍,蕭特之筆,遂過於父。」(子雲傳)此亦蕭齊後人,負一代文學之望者也。

  至蕭梁父子間,尤為獨擅千古:

  武帝少而篤學,洞達儒玄,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造制旨孝經義、周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繫、文言序卦等義、樂社義、毛詩答問、春秋答問、尚書大義、中庸講疏、孔子正言、老子講疏,共二百餘卷。又令明山賓等,述制旨並撰吉凶軍賓嘉五禮一千餘卷。又造通史,親制讚序,凡六百卷。天性睿敏,下筆成章,千賦百詩,直疏便就。諸文集又一百卷,並撰金策三十卷。兼長釋義,製涅槃大品淨名三慧諸經義,又復數百卷。歷觀古帝王藝能博學,罕或有焉。(武本紀)

  昭明太子,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及長,讀書數行輒下,過目皆憶。每遊宴祖餞,賦詩輒十數韻,或作劇韻,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著文集二十卷,古今典誥文言,為正序十卷,五言詩之善者,為文章英華二十卷、文選三十卷。(本傳)

  簡文帝六歲便能屬文,既長,九流百氏,經目必記。篇章詞賦,操筆立成。博綜儒書,善言玄理。自序其詩云「余七歲有詩癖,長弗倦也。」史論謂其傷於輕豔,當時號曰「宮體」。所著昭明太子傳五卷、諸王傳三十卷、禮大義二十卷、老子義二十卷、莊子義二十卷、長春義記一百卷、法寶連璧三百卷。(本紀)

  元帝好學,博極群書,才辨敏速,冠絕一時。著孝德傳三十卷、忠臣傳三十卷、丹陽尹傳十卷、注漢書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講疏十卷、內典博要一百卷、連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韜十卷、老子講疏四卷、全德志、懷舊志、荊南志、江州記、貢職圖,又古人同姓名錄一卷、筮經十二卷、式贊三卷、文集五十卷。(本紀)

  南康王績,七歲,有人洗改官文書者,即能察出。(本傳)

  邵陵王綸,預餞衡州刺史元慶和,於坐賦詩十二韻,末云「方同廣川國,寂寞久無聲。」武帝大賞之,曰「汝人才如此,何慮無聲!」其後湘東王繹與河東王譽交兵,綸作書勸其息家庭之爭,赴君父之急,詞極愷切動人。(本傳)

  武陵王紀,少勤學,有文才,屬詞不好輕華,甚有骨氣。(本傳)

  此梁武父子間才學也。

  帝弟南平王偉,精玄學,著二旨義,別為新通,又製性情、機神等論,周捨、殷芸,俱不能屈。(本傳)

  鄱陽王恢獵史籍。(本傳)

  安成王秀精意學術,搜集傳記,招劉孝標為類苑,未畢而已行於世。(本傳)

  此又帝諸弟之才學也。

  昭明諸子,史不著其能文。

  簡文子:大心,幼聰朗,善屬文。大臨以明經射策甲科。大連少俊爽工文,兼善丹青,武帝賜以馬,即為謝啟,其詞甚美。大鈞七歲學詩,武帝賜以王羲之書一卷。

  元帝子:方等,嘗著論以魚鳥自況,因不得於父也。曾注范蔚宗後漢書未就,所撰三十國春秋及靜住子行於世。第三子方諸,博學明老易,善談玄,詞辨風生。

  南康王績子會理,少聰慧,好文史。其弟通理,博學有文才,嘗祭孔文舉墓,為之立碑,其文甚美。

  邵陵王綸子堅,善草隸,其弟確尤工楷法,公家碑誌皆令書之。除秘書丞,武帝謂曰「以汝能文,故有此授。」

  武陵王紀子圜正,為元帝囚於荊州,曾有連句詩曰「水長二江急,雲生三峽昏,願貰淮南罪,思報阜陵恩。」元帝覽詩而泣。此皆見於各本傳者。

  此武帝諸孫之才學也。

  帝兄懿之子淵藻善屬文,尤好古體,非公宴不妄作,雖小文成,輒棄本。懿之孫孝儼,從帝游華林園,於坐獻相風烏、華光殿、景陽山等頌。

  南平王偉之孫靜,宗室後進,有文才,篤志好學,散書滿席,手自校讎。

  鄱陽王恢之子範,雖無學術,而率意題章,皆有奇致。嘗得舊琵琶,齊竟陵王子良舊物也,即攬筆為詠,以示湘東王,王作琵琶賦和之。

  始興王憺之子映,因野穀生,為嘉穀頌。其弟奕,當簡文入居監撫,為儲德頌以獻。

  安成王秀之子機,博覽彊記,有詩賦數千言,元帝序而傳之。機弟推,亦善屬文,為簡文所賞。此亦皆見於本傳者。

  又帝從子從孫之才學也。

  齊明帝殺高武子孫

  宋子孫多不得其死,猶是文帝、孝武、廢帝、明帝數君之所為。至齊高、武子孫,則皆明帝一人所殺,其慘毒自古所未有也。

  明帝本高帝兄子,早孤,高帝撫之,恩過諸子,歷高、武二朝,爵通侯,官僕射。至鬱林王時輔政,因鬱林無道,弒之而立海陵,不數月,又廢弒之而奪其位。自以得不以正,親子皆幼小,而高、武子孫日漸長大,遂盡滅之無遺種。(子岳傳)

  今按

  高帝十九子:

  長武帝,次豫章王嶷、臨川王映、長沙王晃、武陵王奕、安成王暠、始興王鑑,皆卒於明帝前,故未被害。

  又早殤者四人。

  其餘鄱陽王鏘、桂陽王鑠、江夏王鋒、南平王銳、宜都王鏗、晉熙王銶、河東王鉉、衡陽王鈞,皆明帝所殺也。

  武帝二十三子:

  長文惠太子,早薨。次竟陵王子良,善終。魚復侯子響,武帝時以擅殺長史,拒臺兵,見殺。

  又早殤者四人。

  其餘廬陵王子卿、安陸王子敬、晉陵王子懋、隨郡王子隆、建安王子真、西陽王子明、南海王子罕、巴陵王子倫、邵陵王子貞、臨賀王子岳、西陽王子文、衡陽王子峻、南康王子琳、湘東王子建、衡陽王子、南郡王子夏,皆明帝所殺也。

  文惠太子子:

  鬱林王昭業、海陵王昭文既為明帝所弒,巴陵昭秀、桂陽王昭粲亦明帝殺之。甚至竟陵王子良之子:昭冑、昭穎亦明帝所殺。

  統計高帝後,惟豫章王嶷有子,子廉、子恪、子操、子範、子顯、子雲等有後於梁,其餘諸子及武帝、文惠諸子孫,大半皆被明帝之禍,且俱無後。

  按齊高嘗戒武帝曰「宋氏若不骨肉相殘,他族豈得乘其衰敝?」故終武帝世,諸兄弟尚得保全。然齊高但知宋之自相屠戮,而不知己之殺劉氏子孫之慘。當巴陵王子倫被害時,謂茹法亮曰「先朝殺滅劉氏,今日之事,理數固然。是天理即人心,殺人子孫者,人亦殺其孫。金翅下殿,搏食小龍無數。」(子夏傳:明帝名鸞,即金翅鳥也)斯固齊高之自取也。然齊明之忍心害理,亦已至矣!

  建武中,凡三誅諸王,每一行事,帝輒先燒香火,嗚咽流涕,人以此知其夜當有殺戮。(子岳傳)每殺諸王,皆以夜遣兵圍宅,或斧砍關排牆而入。(鏘傳)當時高武子孫朝不保夕,每朝見,鞠躬俯僂,不敢正行直視。(鉉傳)桂陽王鑠見帝後,出謂人曰「吾前日見上流涕嗚咽,而鄱陽、隨郡誅,今日又流涕而有愧色,其在吾耶?」是夕,果見殺。(鑠傳)

  宜都王鏗詠陸機弔魏武云「昔以四海為己任,死則以愛子託人。」左右皆泣,未機,賜死。(鏗傳)

  王敬則起兵向闕,以奉南康王子恪為名,子恪逃走,不知所在。明帝欲盡殺高武子孫,乃悉召入尚書省,敕人各兩左右自隨,孩抱者,乳母隨入。其夜,太醫煮藥,都水辦棺材數十具,須三更,悉殺之。會子恪自吳奔歸,二更刺啟入,時刻已至,而帝眠未醒,沈徽孚、單景雋少留其事,及帝覺,乃白子恪已至,帝驚曰「未盡諸王命耶?」景雋具以事答,明日,悉遣諸王侯還第。(昭冑傳)蓋天良難昧,帝亦動於心之所不安也。然其後又卒皆誅死,然則齊明之殘忍慘毒,無復人理,真禽獸之不若矣!

  卒之,高帝子孫既盡,而己之子東昏侯寶卷、和帝寶融皆被廢殺之禍。

  江夏王寶玄先為東昏所殺,鄱陽王寶寅逃入魏,後亦謀反誅。

  邵陵王寶攸、晉熙王寶嵩、桂陽王寶貞,皆中興元、二年賜死。

  惟廣陵王寶源,以先卒未被禍。巴陵王寶義,以廢疾得善終。餘皆早夭。

  是明帝之子亦無一得免禍者。

  始安王遙光,明帝親兄子。明帝謀害諸王,皆遙光贊成之。後遙光亦以反誅。真所謂天理昭彰,報施不爽,凡殺人以利己者,可以觀於此矣!

  齊制典籤之權太重

  齊制:諸王出鎮,其年小者,則置行事及典籤以佐之。一州政事以及諸王之起居飲食,皆聽命焉。而典籤尤為切近。

  齊書孝武諸子傳論,謂「帝子臨州年皆幼小,故輔以上佐,簡自帝心。州國府第,先事後行。飲食起居,動應聞啟。行事執其權,典籤掣其肘,處地雖重,行己莫由。」斯宋氏之餘風,在齊而彌甚也。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