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一个人做事的潜在动机不外两点:渴望伟大和性冲动。即:在社会上有建树及获得爱情的满足。老天,弗洛伊德的概括能力够酷。我赞同老弗洛伊德。海明威和维吉尼娅就是在这两点上出了问题。
麦克和我常常约好下班后去西56街健身房游泳冲浪,然后去庞诺书店看一会儿书,再去59街哥伦布广场川普大厦的约翰·乔治斯法国餐厅吃鹅肝酱夜宵。在风靡全球的影视剧《都市欲望》(Sex and City)中有一句名言:“要知道男人的品位吗?看他是不是邀请你在约翰·乔治斯共进晚餐就知道了!”约翰·乔治斯法国餐厅在上海外滩3号开张后仅仅两个月,我就带我的美国客户和中国朋友去那里吃掉一大堆的法国鹅肝酱。我常常为上海自豪。有一次我带父亲来外滩3号,当年父亲随新四军接管这幢楼,把它交给新政府港务局使用,过了五十多年,一个翻个儿又被美国人、欧洲人全给包办下来了。父亲说外滩3号、外滩18号到了晚上和30年代的上海几乎没有区别,唯一区别的是这里的常客变成像我这样从美欧经商回来的当年gcd的女儿。鹅肝酱有冷热两种,热的伴有甜松饼和葡萄,全是约翰·乔治斯本人自制的菜谱。他身价几千万美元,但每天穿大厨师的雪白制服上班,亲自下厨房,招呼客人。有一次在纽约他刚刚和我们打了招呼,又去和邻座客人打招呼,我一看是伍迪艾伦和当红少女明星斯嘉丽特(主演《东京不眠夜》)。他对老熟人总以特殊甜点招待。又有一次埃可尔公司董事长罗伯特夫人说:“怎么了,外滩3号约翰·乔治斯的欧洲经理千方百计讨好Julia,我的老天,我们的Lunch居然10分钟就上全了,真是不可思议!”菲力普说:“有什么办法呢,每次午餐,Julia总是讲‘要快快快,我们下午还要开会!’所以一看到你们进来,我立即叫法国厨师去做她喜欢的鹅肝酱了!”此时我的新四军老父亲对外滩“回到了30年代”正感到困惑呢。
我和麦克看完瓦格纳的歌剧一起回家。霓虹四射的66街上都是神情快乐的人群。经过59街时,我们走进川普大厦的约翰·乔治斯餐厅,还是点鹅肝酱。烛光下,麦克轻松地喝着红酒,我望着窗外的高楼和中央公园夜景,心想,纽约,这是全世界公认的首都,虽然它和上海相比已经显得有点陈旧,但我爱纽约,这不仅是一座让人永远燃烧生命之火的都市,也是我和麦克及孩子们的家园。女人最美丽的梦想,是有个幸福的家。
美国春节笔记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别林斯基
一、市长官邸的春节与《门展》
中国新年大年夜前一周,我和麦克收到了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的请柬,上面的英语译成中文是: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诚挚地邀请您参加庆祝中国新年——中国鸡年酒会
星期三 2月16日 2005
格瑞思官邸
纽约东大道88街
2月16日,我和麦克开车去参加新年晚会。这座市长官邸是与罗斯福海德庄园有点类似的庞大别墅,面对纽约东河及卡尔苏西公园,景色壮观,内部装潢也像罗斯福海德庄园一样古典优雅,美轮美奂,让人产生“小白宫”的感觉。市长的酒会冠盖如云,非常热闹。布隆伯格和往年一样,在舞厅边上的图书馆接见每一位他的客人,亲切握手并拍照。捧着各种精美佳肴的侍应生,穿着黑色礼服来回穿梭。许多老友们已在各种聚会中频频相聚,现在照样有说不完的话,我与麦克和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刘碧伟大使、美国总统亚太裔顾问委员会主席Betty吴、华美协进社董事长维吉尼亚·凯米斯基、纽约市众议员孟广瑞等举杯欢庆。幽默潇洒的刘碧伟大使也喜欢在女士们的圈子里谈笑风生:“陈琳,你还唱《酒干倘卖无》吗?”“彭丹,你下一部电影是什么?”“周励,什么时候可以读你的第二本书?”“维吉尼亚,你打算再带哪一家国际公司去中国投资?”……大家开心地聊天、拍照片,像在国内过节一样热闹。
布隆伯格,这位身价57亿美元的金融家,接着用广东话祝贺大家“恭喜发财”,随后他历数鸡年出生的名人和历史事件,如美国创始人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总统属鸡,而Nell Armstrong(尼尔·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那一年也是鸡年。“我属马,不过马和鸡是好朋友。”他然后又幽默地调侃,“这座典雅华丽的公馆并不是我的,在场的每个人都拥有580万(纽约人口)之一,喜欢的人可以住进来,方法是每四年有一次‘game’(市长竞选比赛),得胜的人就可以住进来!”
市长布隆伯格说他现在最大的梦想是,能够在2008年从北京市长**手中接过奥运会会旗,他把纽约申办奥运的口号从“让梦想现在开始”改为温馨感人的“世界人民的第二个家”。为了实现纽约申办奥运的梦想,市长与著名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一起在中央公园举办了纽约史上最大规模的艺术展——《门》——7500扇门及金红色随风飘舞的巨大门帘将中央公园点缀成了一个由上千条“金色河流”缠绕,风帘与夕阳相辉映的风中宫殿。两位艺术家夫妇自掏2100万美元,称《门展》是他们献给纽约申办2012年奥运会的一个礼物。奥运会组委会在仅两周的《门展》期间来纽约评估。“门”的风采及纽约人的慷慨、热情、前卫深深震撼感动着评委会的成员,他们告别纽约去巴黎和莫斯科评估前,获纽约市所赠的来自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珍贵礼物——一条条艳丽典雅的印有中央公园“门”的精美丝巾,正是我作为十几年中国代理的著名的柯尔集团所制作的!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和美国总统亚太裔顾问委员会主席Betty Wu在市长晚会上说:“我们不仅要去北京看奥运会,还要再去上海看看噢!”最后,他说:“中国春节,这是全体美国人的节日!”
在纽约的社交活动、看歌剧、鸡尾酒会和晚宴中,当我听到美国朋友们对我表示对中国的由衷热爱、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感到惊羡时,我总像别人赞扬你母亲时所感受到的那样感动与自豪!可惜纽约申奥没有成功,但《门展》却留在了纽约的历史和纽约人的心里。
除了纽约市长每年举办晚会之外,每年《纽约时报》都会刊登祝贺中国春节的巨幅广告,帝国大厦在中国大年三十会装点金红色霓虹灯以示祝贺。2006年,据我所知道的美国人开的庆祝春节派对就有十几个,在公园大道200号的饭店里,100多名中国式盛装打扮的美国女士先生在欢聚,他们在派对上竞相购买中国文物字画,学习用毛笔绘画,讨论和中国有关的政治经济话题,互相交流从中国访问带回的照片,午夜时分锣鼓齐鸣,狮子舞开始了……每年都是如此。依我看纽约美国主流社会中的“中国迷”还真不少呢!像基辛格、尼克松的女儿、甘维珍这样的知名人物就是他们中间的代表。
二、让世界了解你
2004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让世界了解你》——纽约华人期待春晚的两岸现场互动节目。《让世界了解你》的制作需要复杂的技术条件,多方位的国际协作和昂贵的制作费用。这档节目的主持人与制作人诸葛虹云和她的丈夫顾以凡是富有才华的海归人士,他俩曾在费城读书,顾以凡是**恩师费城教授顾毓秀的侄子,他俩回国后拼搏出“让世界了解你”的一片天地,曾邀请了包括一些美国市长、尼克松女儿朱莉等在内的嘉宾与国内对等人士跨越两岸的面对面交流。
2004年1月12日上午,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演播室张灯结彩,央视国际部大型海内外互动节目《让世界了解你》正在热烈的气氛中现场录制。中国纽约总领馆刘碧伟大使高声唱了《常回家看看》,当主持人诸葛虹云邀请我上场时,她问北京演播现场的倪萍和李咏:“你们知道周励写了一本什么书吗?”李咏想了一会儿,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大家鼓掌。我走上台去,感谢央视每年春晚为海外华人带来快乐,同时即提出能否在屏幕上放上英文字幕,让我的儿子、先生及千千万万不懂中文的美国人都能看懂,共享中国盛大的节日。在北京那边的春晚袁导和央视国际部主任认为是个好建议,他们会加上去。绝大部分在美国的中国孩子中文都没有好到能看春晚节目的程度,有了英文字幕,就能把像我儿子安德鲁这样的青少年吸引过来了。那天还有大洋两岸的名歌手对唱、京剧表演等许多节目。几天后,上海的姐妹们来电话说:“老爸讲,他在中央四台节目中看到你了,你提的建议很好,全世界的华人后代都要了解春节和中国传统啊!”
三、曼哈顿65街:华美协进社
——和宋子文后代一起“回家过年”
2005年2月14日恰巧是春节加情人节,华美协进社董事长维吉尼亚设宴三桌请客。这幢楼位于65街公园大道和莱辛顿大道之间,是时代Life集团的鲁斯家族捐赠的。这个带有后花园的五层别墅相当别致,周围几幢房子均为私人豪宅或外国领馆别墅,难怪人们说这是“上层”美国社会对中国人开放的一个友好之门。
今晚的宴会和美国其他上层社会的宴会一样讲究排场,金色薄绡请柬上写着:
为庆祝中国新春鸡年
董事会主席甘维珍
董事彼特(时代华纳国际老板)
盛情地请您参加晚宴,并授予刘碧伟大使为晚宴荣誉嘉宾
时间:2月14日 华美协进社
鸡尾酒会6:30pm
晚宴:7:45pmRSVP
拾阶而上的盛装男女客人有近40位。宴会厅设在二楼面向花园的大客厅,烛光跳跃,金色台布、金椅配大红的丝绒坐垫,一派节日气氛,墙上壁炉上摆放着是宋氏家族——宋子文之女婿主管华美协进社时所购置的中国名家山水画、珍品及陶瓷古董。席开三桌,每人按桌上摆放好的姓名牌入坐,我被安排在与主人甘维珍和刘碧伟大使同一桌,镀金瓷盘边上放着今晚的烫金薄绡菜单:
中国新年晚宴、华美协进社
2月14日 2005年
menu(菜单)
彩虹珍珠宝拼盘
北京鸭
鱼翅鸡粒鲜贝汤
辣味牛肉
笋塞果肉
宫爆鸡丁
铁板橘汁鱼片
喜福会二面黄炒面
双喜点心拼盘
鲜水果拼盘
按美国人的宴会方法,这10道菜均由侍者分在精致小碟和汤壶中给每个客人送上。刘碧伟大使告诉我,他平时很少喝酒,但今天非常开心,甘维珍举杯向各位致辞后,他高举酒杯对各位说:“各位VVIP,感谢甘维珍和彼特的盛情邀请,我今天一走进华美协进社这幢楼,走到这个宴会厅,看到这些亲切的中国字画古董,就感到像回到了家一样!回家啦!在纽约回家过年的感觉真好!祝在座各位鸡年身体健康!——健康是个1字,其他如发财、快乐均是0,有了1才有后面无数个0,没有健康则是0后跟0,一切白搭!”宾客哈哈大笑。刘碧伟又讲甘维珍及她先生东尼:“都是我的好朋友,我称甘维珍为sister。周励刚才问我,甘维珍是sister,她是不是也是我的sister呢?我说当然是啦!——到纽约一年半,我的感觉是交不完的朋友,赴不完的宴会,做不完的工作!”他情绪高涨,喜气洋洋,像在大陆宴席上常见的那样以各种名义一再劝酒。其中一次是为祝愿纽约市取得2012年奥运主办权而干杯。刘大使把自己的法国红葡萄酒倒到我杯子里,把我的半杯变成满满一杯,自己又要了一杯硬要和我一起“干了”。我干后他叫“好酒量”,又给我倒满一杯,那天尝够了眩晕心跳的醉酒滋味,但是在美国过年,难得一醉也值得。
甘维珍在席上介绍了一位Ms. Tura(透娜女士),现在她是基辛格公司的主管,另一位唐女士是华美协进社的基金会董事,她的家族成员银行投资家、奥斯卡·唐,正准备捐款3000万美元为华美协进社购下另一幢更大的别墅。彼特先生是时代华纳主管也是今晚的主人之一,John先生是华尔街投资银行的CEO,由于华美协进社的前董事长是宋子文女儿女婿,宋美龄宋子文家族的亲友都是些珠光宝气的老人,他们坐在我身边,主要讲英语,有时也讲上海话。喜欢谈远久时代如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旧事。在纽约东65街125号的这个派对上,隐隐中我仿佛回到30、40年代美国上流权贵与蒋宋家族同庆春节的派对上,所幸是刘大使和甘维珍把一个日益强盛的新中国理念带到了这个有80年历史的古老的华美协进社。让这个胡适创办的协进社“赤化”了。杯光烛影中,这里流淌着一条神秘的中国历史河流。宴席中我回想起去年在西59街川普大厦的一次晚会上,我与宋子文外孙的对话。当天他和母亲父亲,即宋子文的女儿女婿一起来参加这个派对。这位在美国出生长大的斯坦福高才生对外公极为崇拜,他在斯坦福大学举办了一次赠送宋子文文稿的隆重仪式。他本人在华尔街投资银行工作,已婚。外表潇洒英俊很有宋子文当年的风度。他以一口美腔英语滔滔不绝地对我说:“我外祖父是一个清白的银行家,他和美国的银行家一样,用正当的方式挣钱,并捐献许多给慈善事业,我都有证据。”我问他:“国民党在1949年的倒台据说与蒋宋孔陈的贪污腐败有关。”他马上辩解:“那是宣传,那不是事实!”他讲外公宋子文的妹妹宋美龄去世时只有20万美元存款。“这就是他们清廉的证明。在美国有20万美元的富豪吗?”他笑着说,“我相信很多和你一样从大陆来的人都对宋家有误解,历史会证明我外公是清白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宋子文的账簿、文稿、文档和通信统统捐给斯坦福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原因。”我想且不论宋子文是否“清白”,单凭有了这么一个孝顺孙子他也可以瞑目九泉了!
宴会合影后的交谈中,我知道甘维珍3月1日要去中国为美国公司投资项目作特别顾问,时代华纳的彼特3月10日要去中国与政府高层探讨广播电视开放投资事宜。基辛格公司的透娜3月中旬也将去北京,“基辛格虽然年迈,但一跑北京就有精神!”她说。约翰先生3月初代表华尔街投资银行去大陆讨论投资汽车工业计划。我呢,也会在3月底带客户回大陆洽谈订单。也就是说下个月,除了刘碧伟大使在纽约外,我们都在大陆。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也是美国人呼啦啦往中国跑的世纪。**委员长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说,单单2005年上半年就有80多位美国参议员众议员州长市长访问了中国。我们在这个风格独特的春宴上举杯共庆美中友谊!
无论宋子文的孙子说的是否确切,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宋氏家族后代担任华美协进社董事长多年,的确为美中文化交流做了贡献。宋子文女儿宋颐如和女婿曾奔波往返于大陆和台湾之间,在华美协进社举办了明清皇家书画国宝展,在美国和海峡两岸广受好评。可以肯定,无论是蒋家还是宋家的后代,都是绝对不愿意看到台独的。
烛光照耀,温馨祥和,宴会最后,摄影师为大家拍了集体照,把这2005年2月14日美好和谐之夜印在永恒的记忆之中。
斯蒂文家的奥斯卡之夜
每年3月奥斯卡颁奖典礼在洛杉矶举行,不过喜欢夜生活的纽约人把这个夜晚变成了社交活动——奥斯卡之夜家庭派对。如同每年的超级杯橄榄球赛一样是家家户户自发的盛大节日。我的朋友斯蒂文家的奥斯卡派对具有典型的美国味道:前来参加晚会的女宾们有的像在“星光大道”的明星那样身穿低胸晚会盛装,有的模仿电影中的主角,去年一位红头发的女子打扮成像“百万宝贝”中的女拳击手,今年一位男子一身蓝牛仔服俨然是《断臂山》中的俊美主角,另一个金发男子打扮成《作家卡波特的人生》中的同性恋作家卡波特……女主人准备了丰盛的鸡尾酒、饮料及奶酪水果,男主人向来宾每人发一张计分表格,根据奥斯卡所设的奖项,你需要填上你认为会获奖的演员或影片,如最佳男女主角、配角,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外国语片等等,再递交给主人“奖金”20美元。答对得最多的第一名将得到70%奖金,第二名得20%,第三名是10%。如果50名客人,即1000美元奖金,累积分第一名得700美元,第二名200美元,第三名100美元。大家都很认真地填写,有的还带来了《纽约时报》影评专栏做参考。晚会上笑声不断,不时也有辩论,比如李安的《断臂山》获得最佳导演奖,我们一片欢呼,但《撞车时刻》获最佳影片很多人不满,这是一部关于种族和暴力的电影,没有最佳影片的气概。电影是除书籍之外的美国人最主要的精神生活内容,也是制造美国巨大财富的摇钱树。
斯蒂文是我十多年的客户和好友,我在《我与纽约犹太人商圈》一文中提到过他,他的两个优秀儿子山姆和查理都在攻读中文,我曾陪同过他们一些在中国的日子。斯蒂文的公司品牌是世界服饰潮流品牌,所设计的Polo/R/L和Coach的服饰与法国的路易威登有着同样的知名度,为广大美国欧洲日本白领和有钱阶层所喜爱。斯蒂文夫妇和我都是影迷、书迷、滑雪迷和乘船旅游迷。去年的奥斯卡之夜在他家面对长岛壮丽海湾的客厅举行,落日的余晖斜射在斯坦威三角钢琴上,四壁的油画,书架和古董装饰让人感到像在一部古典电影中。叫托比的大黑狗害羞地趴在沙发边,它大得出奇,但却怕人,看到人会立即趴下摇尾巴表示欢迎你,它的两个耳朵像丝绒一样柔软,它记忆惊人。一个巨大的白色屏幕在一面墙上从天花板上吊下来,和电影院差不多。托比汪汪叫了一声,表示奥斯卡开始了,客人们一边喝酒一边轻声交谈,大多数来宾都看了每年获得提名的主要的电影。不过我们最喜欢的还是在颁奖典礼上的老电影回顾短篇。
从30年代一直到今天的奥斯卡获奖片中,对我的精神生活发生影响的奥斯卡大片有:
《西线无战事》1930/《大饭店》1932/《巴斯德传》1935/《左拉传》1937/《大地》1937/《蝴蝶梦》1940/《愤怒的葡萄》1941/《翡翠谷》1941/《伟大公民》1941/《卡桑布兰卡》1943年最佳影片/《日落大道》1950/《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非洲女皇号》1953年最佳影片/《正午》1952/《巨人》1956/《桂河大桥》1957/《杀死一只知更鸟》1962/《日瓦戈医生》1965/《毕业生》1967/《巴顿将军》/《战争与和平》/《教父》1972/《朱莉亚》1977/《矿工的女儿》1980/《约翰·里德传》(《震撼世界的十天》作者)/《金色池塘》1981/《索菲的选择》1982/《莫扎特传》1984,第5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1985/《野战排》1986最佳影片/《辛德勒名单》1993年最佳影片/《英国病人》1996最佳影片/《精神病钢琴师》1996(我和电影中的真实人物戴维士在林肯中心他的钢琴演奏会上握手,难忘一夜!)/《法戈》1996/《美丽人生》1998/《美丽心灵》2003/《作家卡波特的人生》2006最佳男主角/《约翰凯西—歌手生涯》2006最佳女主角。
我之所以把它们列为我喜欢的影片在这里写出来,是希望喜欢艺术与思考的读者能找出以上的电影,静下心来看一看,一定能获得极大的乐趣。我还喜爱一些没有评上奖的好影片如《法国王后玛丽安东奈特》、《乔治桑与肖邦》、《乔治桑与缪塞》、《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时时刻刻》、《廊桥遗梦》、《音乐家格什温的故事》、《画家伦伯朗传》、《凡高传》、《罗丹情人卡蜜拉》、《舒曼传》、《拿破仑传》、《亨利四世》等影片,看了一部好影片后的感觉和与爱人淋漓尽致地做爱后的感觉一样,心旷神怡。
我发现占据美国影坛的重要部分,除了广受欢迎的真实传记,如《莫扎特》、《钢琴家的风采》、《美丽心灵》、《卡波特》外,很大部分是贫穷与暴力,如《百万美元宝贝》和《神秘河流》两部片子都出自好莱坞大腕兼富豪格林依斯特伍德之手,看了这样充满黑暗穷困,种族凶杀和家庭惨剧的片子,我会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那种生活显然和好莱坞编导生活有天壤之别。但美国主流导演喜欢搞这一类片子,因为来自下层的故事更富有人性和普遍性。今年的《Capote》(《作家卡波特的一生》)就是这样一部好片子。
2006年的奥斯卡晚会在斯蒂文的好友罗伯特家举办。他和夫人都是银行家,他们的豪宅坐落在一个可以眺望大海的小山顶上,和电影《日落大道》中的宅子一样,造型既像古堡又像法国皇宫。我最喜欢的是窗子,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像一部部宽银幕电影围绕着整个房子,月色宜人,衣香人影,有60多位客人参加了奥斯卡晚会。客人们分坐在三个客厅中,每个客厅都有大屏幕高清晰超薄电视,美酒美食各种水果鲜花满桌。2006年奥斯卡电影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作家卡波特的一生》。
这电影2005年经好友Lisa告诉我,我立即去看了。2006年2月14日情人节与麦克又去看了第二遍。同时还看了卡波特的长篇纪实文学《The Cold Blood(冷血杀手)》。这部影片的感染力和含义远远超过李安的《断臂山》。它深刻地揭示了美国上流社会与底层小人物的区别:“在同一间屋子中,你从后门出去,我从前门出来,如此而已。”电影结束时,肉体上被吊死的是底层流浪汉杀人犯,但精神上被吊死的却是著名作家——金发碧眼,风度优雅的纽约顶尖社交人物,著名作家卡波特先生。
卡波特是50至60年代红得发紫的美国同性恋作家,他才华横溢,美貌潇洒,曾是美国上流贵夫人包括肯尼迪夫人社交圈的朋友,各种电视节目常客。卡波特在他孤独的幼年时父母离异,母亲自杀未遂,他由亲戚抚养大。18岁时穷困潦倒的他从阿拉巴马到纽约来寻找生路,开始他为《纽约客》杂志作仓库管理员和收发工,业余时间他沉浸在阅读大量文学作品所带来的快乐中。24岁时(1948年),他的第一本小说《别的语声,别的房间》问世,因描写一个同性恋少年的心理而一炮打响。34岁时他又写了《蒂芬尼的早餐》,改编成电影后使他更为著名。1959年堪萨斯州发生了一桩满门血案,卡波特在《纽约时报》上看到这个消息,得到《纽约客》杂志赞同后,他立即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调查并着手写纪实小说《冷血杀手》。长达6年的取证、采访、写作分为两条心理河流:一条是卡波特对杀人犯史密斯渐渐产生了同情和友谊,从史密斯的日记中他又回到了自己被社会抛弃的童年和少年;他一边与犯人真诚交谈,为企图自杀的犯人买药物食品,倾听他穷困屈辱的生涯和为幻觉中的“一大笔钱”而抢劫杀人的可怕的一夜,他打算帮助史密斯上诉争取免于被吊死。另一条心理河流是卡波特暗暗盼望两个杀人犯尽快被处死,自己就好似一个惊心动魄的结尾来结束已经拖了6年的长篇纪实小说的调查与写作。影片最后,两个为了(实际抢到手的)40美元而残酷杀害一家四口的冷血犯人在绞架前流泪忏悔,其中一个准备把眼球捐给医院,他对卡波特讲:“你走在马路上仍会看见我的眼睛。”另一个犯人则请求作家:“请你在绞架前面为我送行。”卡波特的书终于写完了,出版时轰动全美国,他在纽约第五大道59街广场饭店举办了盛大的“黑白舞会”(来宾只能穿白色或黑色的晚礼服)兼新书首发仪式,包括肯尼迪家族和美国总统特使的上层人物都纷纷前来祝贺。但卡波特本人却因为目睹残酷的绞刑和“背叛”了囚犯的信任(他曾答应为他们上诉)而良心不安,他对好友说:“我无法自拔啦!”他渐渐成为酒鬼,再也没有写出一本书,最后被纽约上层社会抛弃,年仅五十几岁就孤独地死去。
自《卡波特》上演后,毕业于纽约大学戏剧系的菲利普横扫各国影展,共拿下创历史记录的14个影帝奖项。这个电影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美国文化的深邃之处。情人节从电影院回家的路上,我和麦克谈到《海明威回忆录》中的一句话:
在非洲,曙光初现的片刻凡物皆真。到了中午,变为错觉。
上层社会与底层社会竟如时光倒置,理念和秩序在这里变为错觉。在纽约你想生活幸福吗?那你常常看《卡波特》这样的好电影吧。
我期待着明年——2007年,在纽约再参加这样的奥斯卡晚会!
这才是真正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