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唤醒你心中的巨人
一
2005年3月5日,星期六,一个春意盎然、阳光明媚的下午,在曼哈顿东65街125号一幢白色大理石和古老红砖相嵌的五层楼别墅里,正举办着《中国心,美国情》新春诗歌朗诵和演讲活动,我作为美华文学艺术之友联谊会会长,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和主持人。30年代,在这个讲台上,胡适、林语堂、梅兰芳等曾在这里演讲。这幢典雅的别墅是五十年前由创办美国时代生活媒体集团的亨利·鲁斯家族赠送给China Institute——华美协进社的。距这幢别墅不远的东65街47号别墅也是白色大理石的5层楼,那是罗斯福总统和他母亲萨拉·罗斯福的故居。再走5条街,到了东60街布明黛尔百货公司对面,临近公园大道的那幢带有喷泉花园的34层大楼,就是我家了。我家距离华美协进社很近,7年前,我协助**博士(华美协进社人文协会会长)等朋友在这里发起了“中华文化系列讲座”。可以说,我的纽约生活与这个红白相间的小楼有着许多联系。
华美协进社在上世纪30年代由胡适先生和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联合创办。近十年来,先后由宋氏家族宋子文大女儿宋琼颐的丈夫冯彦达和鲁斯家族年轻掌门人克里斯多夫·鲁斯担任董事长,两年前又由著名的美中友好人士、经济与投资专家维吉妮亚·凯米斯基女士接棒掌管。她一上任就举办了“中美经济高峰论坛”,邀请美中政商界要员出席,基辛格还发表了中美关系前瞻的演讲。我和维吉妮亚·凯米斯基还一起酝酿组织了“2010中国世博”上海市副市长演讲活动,邀请世界500强纽约顶尖公司,如花旗、摩根、瑞士、高盛、德意志银行CEO参加盛会。维吉妮亚·凯米斯基的中文名字叫甘维珍,是我的好朋友,我常对她说:“你看来是要把华美协进社办成中美交流的‘小白宫’了!”
参加《中国心,美国情》活动的一百多位嘉宾,几乎全是清一色旅美华侨。美华文学艺术之友联谊会、美国北大校友会、北大笔会、人大校友会、美国网络电视、《彼岸》刊物、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及华美协进社人文学会等十个单位,联合举办了这场温馨难忘的纽约2005年新春活动。几个月前,在落地窗外美丽的鹅毛大雪陪衬下,我们在这儿举办了热气腾腾的“漫谈董鼎山文学创作”活动,当时我也是主持人。我还邀请过百老汇戏剧《西贡小姐》的主演王洛勇、大都会歌剧院著名男低音田浩江等人,来这里作关于他们美国艺术生涯的精彩演讲。在斜射进窗的明媚温暖的阳光里,嘉宾们应邀以各自的诗歌和演讲表达了在美国生活的真挚感受。秋天,我还将在这里主持一场《纪念反法西斯及抗战胜利60周年》的大型演讲演唱会。华美协进社真是我们纽约华人的美好家园!
在活动中,我的好友,曾为华尔街人力资源的高级猎头主管,并写了畅销中国的《华尔街职场》一书的裔锦声博士,哽咽着悼念她刚去世不久的舅舅,朗诵了诗歌《中国,我心脏跳动的地方》。其中有她从美国重回四川成都故里,目睹家中拆迁建筑工人吃饭、并与舅舅对话的情景,催人泪下:
时空倒转,岁月跌宕,
我仿佛回到了父辈们的年代里。
我的生活不是童话,
一岁死了母亲,
舅舅含辛茹苦把我扶养。
如亲生父亲般的无尽慈爱啊,
美国多少梦中,
我牵挂着舅舅那温暖的心肠!
但这时八旬老人,
站在蹲着低头吃饭的,衣衫肮脏的拆迁建筑工人中间,
顶着穿堂冷风,颤颤巍巍地对我讲:
“孩子,这里太苦——
既然出去了,就不要再回来了……”
我潸然泪下,不禁对着舅舅喊:
“不,我要回来!
因为,
我想你!
还因为,
中国,
是我心脏跳动的地方!”
我热泪盈眶,从她的这首诗开始,我们成了知交。
作为主持人,我也即兴朗诵了一首白话诗《美国第一夜》:
20年前,空空行囊,
走下飞机,夜色迷茫,
举目无亲,袋中40美元。
突然看到中国总领馆来机场接人的车,
如遇见救星般拼命奔上:
“同志,请帮帮忙!
我是自费留学生,请把我带上!
让我在总领馆过一夜吧……Please,
明天只要太阳一出来,
我就不再彷徨!”
走进中国驻纽约总领馆,
啊,多么开心、多么亲切!
……
感谢中国城莉莉介绍所,
第二天就当上了美国人家的保姆,
吃住全有啦。
为孩子洗衣洗澡,为大人熨衣煮汤,咬紧牙关,汗如雨淌,
一辈子没干过的活儿三个月干满档!
掏出带着体温汗味的3000美元,
放在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商学院的注册台上,
“你迟到了三个月,That’s OK,
现在你是一名MBA学生了!”
金发碧眼老师微笑地对我说。
我心像一只鸟儿在蓝天飞翔!
转眼20年过去,
身居曼哈顿上东城闻公园大道花香,
代理美国时尚名牌在大洋两岸飞翔。
五彩缤纷的纽约啊,
却又怎能忘怀,
那当年的中国总领馆和中国城,
如同婴儿的第一个摇篮,第一步支撑。
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感到一切辛苦代价都值得。对北大荒的铲地和洋插队的打工,我从来不认为是虚度。
接着,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文化参赞舒晓和孔晶领事,上台替北大笔会会长姚学吾老教授朗诵了他特地为此次活动写的诗歌《我的中国心》。姚教授从早年北大旅美学子胡适、闻一多、徐志摩说到今天成千上万的北大海外游子“背负沉重的行囊,豪情万丈”,再说到自己每每梦中对祖国的思念和祈祷,真挚动人。接下来美国北大笔会副会长、纽约社区名人梅振才先生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他走到讲台,突然展示了一幅功笔不凡的咏梅国画,上面题着漂亮的宋楷毛笔字,他一边展示一边大声朗诵:
傲雪红梅花一枝,
商场文苑展英姿,
春风大雅谁能比,
家国情怀总是诗。
赠周励
然后,他又拿出一大叠印着这幅诗画及《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封面的精美书签赠送给会场的每一个客人。这意外的礼物让我感动。此时,这屋子里充满了热烈又温馨的气氛。人大校友会会长陈九噙泪朗诵了他为华人移民美国200周年写的纪念诗篇,展现了当年被称为“猪仔”的华工抛洒血汗修铁路倒毙无数,如今“猪仔”的后代当上州长、部长、获诺贝尔奖的悲壮史诗。美国网络电视总裁杨皓先生根据今年中国两会期间刚刚提出的台湾问题“四要点”,献上他本人写的诗歌《和解》与《美国是什么》。美国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冰凌献上了他的幽默诗《致中国男人》,令听众忍俊不禁。82岁的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董鼎山教授即兴演讲了他旅美60年的感受,他深情地谈到了9.11之后自己写《温馨上海,悲情纽约》一书时的万般感慨。写了《自由的火花:罗切尔寻找自由女神》童话故事,并被纽约自由女神博物馆收藏的女作家宇黎朗诵了诗歌《美国,我有一个梦》,诗歌充满了童话般的美丽与凄凉。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交融倾诉,在不同的路程中寻觅心灵的诗句……
最后,《中国心,美国情》新春活动在中国旅美歌唱家陈亮、石新平和尤雁三位中国旅美歌唱家优美又震撼心扉的《故乡的云》、《我的中国》、《母亲》的歌声中结束。应邀来参加这次活动的美国总统亚太裔顾问委员会主席Betty Wu,她是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的好友,也是我多年的好友,曾邀请我作为市长竞选连任亚裔召集人,她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朱莉亚,这个活动办得太好了!太让人感动了!”
裔锦声对Betty说:“朱莉亚真是不可思议,她如同一团火,能把每一个人燃烧起来!”
华美协进社董事长维吉妮亚·凯米斯基(甘维珍)眨着她那双深邃闪亮的大眼睛问我:“朱莉亚,你为什么不写第二本书?”
这时,我周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问我与甘维珍同样的一个问题:“周励,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你写的第二本书?!”
我为什么一直没有写第二本书呢?
二
我没有马上写第二本书,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如海明威所讲:“一个人一生中写一本好书就够了。”我蘸着泪水和激情,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写了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被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和文学评论家董鼎山教授称为“展现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人”。我为此感到由衷欣慰,也更加热爱文学。不过,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不想再写书了。
有一次,大约 6 年前,我在瑞典皇家学院诺贝尔颁奖大厅,一个人悄悄地走向讲台。突然间在我眼前浮现了幻影……一排排坐在这宫殿般辉煌的大厅中的不是衣香鬓影的西方绅士淑女,而是中国成千上万的读者,他们中有面部刻满皱纹的老三届,有刚走上社会的迷茫青年,有从农村跑到城市的民工,有刚刚踏入异国土地的留学生……他们在读书,在思考着如何改变命运……我闭上眼睛,双手在胸中合拢,耳畔是斯德哥尔摩春天的鸽哨声……我脑海中浮现出了我所钦佩的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迈克尔·坎宁汉姆在《The Hours》一书中描写作家维吉妮亚·沃尔夫的一段话:
清晨醒来,神清气爽,脑袋在哼唱。今天早晨她能够穿透混沌,疏导被堵塞的通道,抵达至善至美的境地。在她的体内,她能感觉她那几乎难以名状的另一个自我,她称其为灵魂。这灵魂超越了她所有的智慧与情感,超越了她所有的经历,如熠熠闪光的金属脉络贯穿了她的智慧、情感和经历。
她若是幸运,便能直接利用这一机能写作,而在这种状态下写作,她能体味人生最大的满足。
我想起这些话,我的心灵像一个婴儿一样纯净,充满欣悦。我亲吻了一下这个深棕色檀木的诺贝尔颁奖讲坛。在这里,我敬仰的作家罗曼·罗兰、福克纳、邱吉尔、海明威、约翰·斯坦贝克、肖洛霍夫……他们拾步来到这个讲坛,正是为了催生一批又一批人类灵魂的挖掘者——新的作家啊!虽然青年作家中的绝大部分距离这里极其遥远,且默默无闻,但宇宙苍穹能够读出世代流传下去的文字,激动过的陌生心灵在古老又稍纵即逝的时空一起轻轻吟唱,一页页书的扉页如占星师的魔棒发出深邃的光芒,悄悄地改变着心灵和命运,这便是对作家的默默褒奖。
我仰着头依恋地倒退着离开颁奖大厅,耳畔又响起福克纳获奖颂辞的回音:
一个作家,充实他的创作室空间的,应当仅只是人类心灵深处从远古以来就存有的真实情感:美、尊严、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
在那个时刻,在瑞典皇家诺贝尔颁奖大厅,我为自己是一个用“人类心灵深处从远古以来就存有的真实情感”写作的身居美国的中国人而感到欣慰。我想到如果我的第二本书对一个时代再起不到什么影响的话,不写也罢。我对纽约一往情深,我爱去歌剧院,去音乐厅,去环球旅行,作家天生的灵性总像海水般地冲击着我,可我每天却要把大量时间花在进出口贸易上。我收到了千百份中国读者的来信,许多人询问我是否有新作品诞生,让我怎么回答呢?
这本新书的写作不易,原因很简单:苦难已经写光了。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中全部写光了。我相信缺乏苦难的作品难以打动人心。我喜欢含着眼泪感动地写作。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的笔尖总带有一种魔力,他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和事件都是一条通向人间罪恶深渊的坑洼小道,永恒的黑暗、疯狂、流放、监禁、死亡……我曾经去俄罗斯找过当年沙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设的“假死刑”刑场,可他笔下却是“从痛苦中产生美,用痛苦的烈焰温暖着他的时代和人世”。既然缺乏苦难岁月,那么我还有资格写我的第二本书吗?——这是我十几年没有出书的主要原因。
在一个太阳冉冉升起的早晨,一位好友在越洋电话中对我说:“你应当再写一本书。你要写一个女人的心灵世界,写你的美国生活,写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冲撞,写与每一个读者有关的你的世界……”她热情的“力”,穿透了纽约的天空,于是我又拿起了笔。
思考了一番,我想,既与我的美国20年有关,又与每一位读者有关,那么就让这本书叫做《曼哈顿情商》吧!如果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展现了两手空空的我在美国如何挣扎与创业,以及我的青春与北大荒岁月,那么我希望这本《曼哈顿情商》能把“情商”、即EQ这个概念带给祖国的广大读者。现在,这旅美20年的生活如同一部色彩缤纷的电影正在大海上播放;我这样说是因为当我拿起笔来,我正面临着蔚蓝辽阔的大西洋,在“玛丽女皇二号”邮轮阳光灿烂的大窗前用电脑写这本书的第一章。
我想我这20年的美国生活与以下文字有关——
曼哈顿女商人,Polo和Coach等美国名牌产品进出口代理(Agent),文学、旅行、博物馆学爱好者;古埃及古希腊考古学、俄罗斯历史、法国历史、西班牙历史、瑞典历史以及美国历史学爱好者;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史、墨西哥玛雅考古史、欧美当代文学、西方古典绘画与现代艺术爱好者;西藏及印度宗教、敦煌艺术、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爱好者;《纽约时报》畅销榜首书籍以及奥斯卡经典电影爱好者;大都会歌剧院、美国芭蕾舞剧团、百老汇音乐歌舞热衷欣赏者……
大都会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纽约弗雷克收藏馆俱乐部会员,纽约中央公园自然保护委员会俱乐部会员,业余滑雪、潜水、非洲狩猎及摄影爱好者;促进中美关系社会活动人士,美国人的妻子,德国人的儿媳,一对儿女的母亲……
我有一颗无论在饥寒交迫的年代或是在华丽优雅宴会中同样炽热高昂的心灵——这颗心灵总是在激动沸腾。在北大荒大草甸放猪时,我靠幻想和背诵诗歌生活;到了美国,靠理想和闯劲打入美国上流时尚界;游览世界时,到了俄罗斯,我就想当冬宫博物馆或是彼得堡罗要塞的研究员,到了法国又渴望做法国近代史研究员,几次去埃及迷上了古埃及史及考古学,更不想走了……无论在意大利、埃及,还是在敦煌、西藏,或是在印度甚至非洲等等均是如此。我常常疑惑:人人都像我这么充满“冲动”吗?我曾在埃及卢克索的灿烂星空下徒步来回行走,度过一个个激情不眠之夜;在挪威为了等待北极光差点冻坏了脚;在玛雅丛林和金字塔顶研究古代玛雅石雕时差一点从陡峭的石阶上掉下来……在亚马孙河域我对研究占全球三分之一的蝴蝶及热带雨林发生了极大兴趣。多少个旅游之夜我迷恋着相关的书籍一直看到拂晓。我感到自己像一把燃烧不熄的火焰,又像星光下的一把钻石,爱生活,爱大自然,爱历史,爱文学艺术,希望总是代替沮丧,欢笑和阳光总是代替忧郁与阴云。
我和赛珍珠一样吗——“一个博爱的女人”?
最近,在《上海滩》刊物上登载了我的好友晓林写的回忆文章《瑞华,我们的乌托邦》,又让我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美好童年是在上海市委机关干部住宅大楼(原法国人住宅)瑞华公寓度过的,这个大楼住着许多身经百战的老干部、长征干部、朱德总司令的马伕,和将白求恩大夫从白区护送到前线的地下党老干部……
……至今我年迈的父母仍然住在那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大楼花园里种下的小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演话剧,做好人好事,在上海市少年宫的六一晚会篝火中,大声尽情地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而这首歌正是我们大楼的周郁辉叔叔写的,如今已成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今年夏天,当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金炳华在北京的一次午宴中问我:“周励,请告诉我,你身上的东西,你的激情是从哪里来的?”我立即回答:“童年和阅读。”
在美国,我与中国前驻美大使、现任中国外交部长的李肇星成了好朋友,这部分原因要归功于我的《曼》书和他的诗集《青春中国》。我们因为书籍成为好朋友。李肇星有一次和我谈到他参观莎士比亚故居的感想时说:“莎士比亚(Shakespeare)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他幽默地转动着右手,“震撼(Shake)与长矛(Speare)合二而一。小周,你看,他的《暴风雨》、《李尔王》、《哈姆雷特》、《亨利二世》等是不是真的像一支长矛Shake(震撼)了人类四百多年……”他说罢仰身爽朗地大笑起来。我突然想到:在中国,在世界,有许许多多像李肇星这样的人,整天燃烧着Passion激情;时时为这个世界富有生气的诸多奥秘而兴奋,内心世界如大江奔腾般的Exciting(激动不已)。
这是什么?这就是情商呵!
三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法国人最近用“shake”(颤抖)形容世界。
“中国已经醒来,世界正在颤抖”。这是法国《回声报》副主编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新著《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中的一句话。这本书已登上法国畅销书排行榜。作者称今后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国。中国的崛起已经使石油、钢材、黄金、小麦、技术等国际市场无一例外地受影响,“甚至明天天气怎么样,世界都将面临中国的冲击”。
这位法国人从事新闻报道27年,他第一次去中国是90年代初陪同法国大企业老板去上海,当时的上海市长**带他们坐了两个小时的车,把他们带到黄浦江的另一边。**指给他们看了三个模型,分别是“上海1995”、“上海2000”、“上海2005”,**说你们现在看到的浦东还是一片荒芜与农田,但是到了2000年这里就会变成东方曼哈顿,上海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和亚太经济、金融中心。法国企业家大老板回到宾馆后相互议论,觉得这都是“上海市长的梦话和吹牛”。两年以后这位记者又去了上海,浦东已经有了隧道,到2003年浦东已经有了4000栋可与曼哈顿媲美的大厦,有了世界第一列磁悬浮列车,并相继在浦东举办了轰动世界的500强《财富》论坛、《福布斯》论坛和APEC各国首脑峰会!
这位1954年出生的法国经济学博士最后大呼:“中国已经醒来,世界正在颤抖。”
我本人也有幸成为这位法国记者描写的浦东巨变的见证人:
1998年我回沪时,上海市副市长、时任浦东新区党组书记兼主任的周禹鹏开车带我到浦东的一处工地,那时眼前处处是烂泥、黄水和各种掘土机。这位和我一样曾在北大荒兵团吃过十年苦的“老三届”,于1995年担任上海市委秘书长时,曾与23名45岁左右的上海实力干部一起受上海市政府委派到美国学习,后被紧急召回国担任浦东新区第一把手。他那时在纽约大学斯顿商学院攻读企业金融管理,我们在纽约认识并成为好朋友。当时周禹鹏指着面前一片烂泥坑对我说:“我很喜欢纽约的中央公园,我要在浦东建造一座中央公园,现在正在挖的这个湖,要比纽约中央公园东侧划船俱乐部的湖面还要大。”(后改名为世纪公园)
一年之后,我又应周禹鹏副市长之邀参加了在浦东中央公园湖畔举行的意大利焰火晚会。我惊讶不已,这里的湖面不仅超过纽约中央公园,甚至超过佛罗里达迪士尼Epcot的湖面。这场焰火晚会也比Epcot每年的新年焰火晚会更绚烂多姿。而这一切,仅只用了一年时间!
奇迹能在浦东发生,奇迹也能在生命中发生吗?我的回答是:能!
亲爱的朋友,点燃起你的心灵之火,孕育起你生命的爆发力,攀援你新的人生高峰吧!我决定了:我要写一本新书,一本关于我20年美国岁月的励志实录,旨在点燃更多的EQ之魂。我想起希拉里在《亲历历史》这本自传中提到的《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作者托尼·罗宾斯是她邀请到总统戴维营过周末的嘉宾之一,托尼·罗宾斯的这本励志书在全美发行了1000多万册,他本来是一名贫穷潦倒的小伙子,26岁时仍然住在仅有1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里,洗碗盆也只能在浴缸里洗,生活一团糟,前途十分暗淡。然而自从他发现内心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之后,生活便开始大为改观,他成为一名充满自信的成功者。如今,他是一位白手起家、事业成功的亿万富翁,是当今最成功的世界级潜能开发专家。
亲爱的读者,我相信你也一定能“唤起你心中的巨人”,释放你的心灵潜能,将勇气、承诺和价值观带入你的生活,你会意识到:你的能力比你现在想象的要大得多得多!最近我与埃克尔公司执行长斯蒂文罗伯茨讨论了情商(EQ)这个概念对人类心灵及社会的影响,他和我一样深感兴趣,我们一致同意以下的新观念,即:情商决定命运。
我希望把这本书献给我的祖国的“智者,和处于困境中的人”,我和他们曾经一样穷,一样被世界遗忘,我20岁在北大荒时曾为了“黑档案”想到过自杀;但是现在我活得比我身边的大多数美国人都要富裕和充实快乐。写到这里我想起出身穷苦的尼克松在《角斗场》一书中写到的令我深深感动的话:
伟大不产生于你总是处于顺境的时候,伟大产生于你真正受到考验,遭到一些打击,遇到一些令人失望的事情,发生悲惨的事情的时候……因为只有在你置身于最低谷时,你才会知道最高的山峰上的景色是多么壮丽。
最后,我要把尼克松的女儿、华美协进社的董事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的岳父艾森豪威尔在总统竞选辩论中讲的一句话作为本篇的结尾:
我们很穷,但是美利坚的光辉在于我们当时并不感到自己穷。
亲爱的朋友,唤醒起你心中的巨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