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珍奇的牛

作者:蔡振兴    更新时间:2013-08-08 11:39:04

牛的图腾崇拜

古代人把牛当成人格化了的神灵,古代波斯的袄教徒对哺乳的母牛给予最虔诚的顶礼膜拜;现代印度的婆罗门教徒,也把牛当成不得亵渎的神。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父宙斯即常化身为公牛,牛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地位的崇高是可以想见的。古埃及人对牛像过去中国人对待关云长一样,列入尼罗河谷的神庙之中,甚至有陵寝和宫殿,还有牛的祭司和庙祝。1851年,法国考古学家奥·马里艾在尼罗河萨卡拉河谷发掘到一具重达六十五吨的石椁灵柩。打开一看,里面躺着的一具庞然大物,竟是一条用香料精加工的木乃伊圣牛,牛能享受到法老的殡葬待遇,可说是人类对动物崇拜的极致。当时每一位新法老登基时,人们就把一条由祭司们喂得膘肥体壮的圣牛套上牛轭,将新法老扶上牛背,让圣牛到田野里去,在大地上犁出几道田沟。这是一个神圣而又庄严的仪式,不亚于中国封建皇帝在社稷坛上拜天。这仪式表明,圣牛净化了土地,把收获和幸福播种下去。这也是新法老无声的施政宣言——要像圣牛一样造福于人民。

现代,在印度,牛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村庄里,无主的牛可以大摇大摆,到处受人供奉,却没有人去捕捉它。因为,在印度教教义中,牛是神的化身。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也还留有明显的牛的图腾的残迹,它的金属硬币上铸有牛像,独立纪念碑旁也伴有巨牛塑像,人和车辆遇到牛必须主动礼让,并且立法规定,对偷牛者处以极刑。这个国家,人口只有八百万,耕牛却有一千万头。但该国的习俗也有一点与印度不同——在印度人心中,杀牛是犯了弥天大罪;而在这里,牛却是可以宰杀摆宴的。

刊《安庆日报》


史前人的《原牛图》

1868年,西班牙律师索图拉,根据一位猎人提供的线索,进入深山中的一座洞穴探险,在地下洞穴里,他经历了种种恐怖的遭遇,在烛光将灭时,他终于发出了惊喜的狂呼:“托罗斯!托罗斯!(牛!牛!)”

原来,他在这地下洞穴的石壁上,发现了一些线条粗犷、姿态健美、才华横溢的巨大的石壁画,那是一头头、一群群早已绝种的原牛,有些站着,有些安闲地躺着反刍,有些身上还拖着被猎人刺中的长枪在狂奔。啊,珍贵的史前文化!索图拉把他的发现写成著作,提交给1880年在里斯本召开的国际考古学家代表会议。不久,西班牙国王本人也躬腰伛背,穿越地下洞穴,来领略原始人的灿烂艺术,并用蜡烛在石壁上烧出“亚丰锁十二世”的题笺,以在此留名为荣。

原来,在四万年前的欧洲,那些旧石器时代的尼安德人的后裔——克罗努人,就在精心地创造着洞穴文化。他们用抗蚀力极强的氧化铁和二氧化锰,拌以动物油脂,制造成多种色阶的绘画颜料,在洞穴里画了很多他们所崇拜的野牛和原牛图像。后来,大自然迫使人类减慢进化速度,他们碰上了里斯冰期,巨大的冰山由北向南移动,生灵涂炭,物种灭绝很多,但是洞穴文化却保存下来了。

现在,全世界发现史前洞穴文化共七十二处,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牛的原始形象:原牛硬耳、小吻、两角平伸,角尖上弯,其他一如现代的耕牛。

刊《安庆日报》


珍奇的独角犀牛

在牛的大家族中,最珍稀的品种也许要算独角犀牛了。在洪荒草莽的远古,这种牛曾遍布亚非大陆,分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答腊犀、非洲犀、白犀五个种属,可谓盛极一时。但现在,它却濒于灭绝了。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年鉴中公布,目前世界上只剩下五十头野生独角犀,它们绝大部分生活在印尼爪哇岛,另外马来西亚偶有一、二头孑遗。印度有五、六头孑遗,我国台湾新竹野生动物园有两只非洲白犀。

犀牛以植物为食,体态粗壮,上唇上生一锐利强劲的独角,毛极稀少,皮肤黛黑色,厚实坚韧,多皱襞,颈、腿、腹背、臀尾之间有明显的叠垒状沟痕,呈甲胄状,给人一种穿山甲似的皮甲质感,显出刀枪不入的样子。

犀牛最名贵的部位是那支独角,有凉血、解毒、清热作用。犀角中间有一白线透顶尖,古人谓之通天犀角,“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句即谐此意。古人说“鹿取茸,犀取尖(角),其精锐之力尽在是也”,《本草纲目》中说“以西番生犀磨服为佳”,今人仍把“羚羊犀角”作为对名贵药材的美称。犀角还是名贵的工艺品原料,其品位当在象牙之上,过去南洋小国对中国封建皇帝进献贡品时,犀角九龙杯往往和八宝夜明珠列入一类。皇帝有时也把这极珍贵的犀角九龙杯赐给宠臣或作为公主的陪嫁。随着朝代的兴废,这些九龙杯也有散逸民间的,近年时有发现,国家常以重金收购。

印度政府充分认识到犀牛的危境和自己的保护责任,当他们发现阿萨姆邦的五只独角犀受到偷猎威胁的时候,立即把他们空运到北方邦的杜德瓦国家公园,试图保存并繁衍这个品种。这个行动受到各国的赞扬。

刊《安庆日报》


喜马拉雅山的野牛

在我国西南部的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地区还生活着一种野牛,学名牛羚,也是牛科动物里一个稀贵品种。它头上的一对扭角,药用价值仅次于犀牛角。牛羚已被国家列入第一类保护动物。

牛羚是偶蹄类里唯一营迁徙**的动物,春、夏、秋三季在海拔三千米以下寻草吃,冬天往高山上爬,冲破雪线和云层,因为那里能晒到紫外线很强的太阳,又有高山植物可吃。

牛羚和象一样营群体生活,一个种群从数十头到数百头不等。行动时,狞猛凶悍的种群首领走在头里,大牛、半大牛在中间,小牛殿后。一旦发现敌情,头牛“哞哞”地发信号,其他牛便自动跑散。当危险过去之后,又自动聚齐,整队前进。它们对失散的伙伴很关心,“呜呜”呼叫,甚为感人。牛羚的天敌是个儿很小的豺狗子,这些凶猛的小兽会扑向野牛,先抓瞎其眼,然后啃其肉;或者猛然去掏咬肛门,拖出野牛肠子,置牛于死地。所以野牛遇到豺狗子以后,就五六只集中在一起,互相抵住屁股,用扭角向外,使豺狗子无法下嘴。野牛群有些千斤重的公牛,因为脾气暴躁,有时侵犯同类,头牛难以制约,群牛不欢迎,就被驱逐出群体,当地土著称之为独牛。独牛狞猛乖戾,不但敢于同狮虎猛兽角斗,见到人也穷追不舍,有时把猎人用角抵死,它虽然不吃荤腥,但以杀死对方为愉快,这大概也是因失群造成反常心理所致吧?

刊《安庆日报》


在大海里生活的牛

你知道还有一种生活在大海中的牛吗?那就是海牛,海牛本也是陆生畜兽,但在二亿二千五百万年之前的古生代二叠纪,它却被大自然的沧桑激变逼到大海里营生去了。海牛个体长达八米,重约三吨。海生环境里迫使它的形象起了变化,前肢退化成鳍状,仍具有残留的陆生偶蹄兽指甲状构造,为了适应海中生活,后肢全部尾翼化。坚厚的黑皮上有很深的皱纹,头上有稀疏的硬毛。它爱吃海里的裙带藻、海带之类,似乎仍保持着陆上的素食习惯。

海牛乳房鼓突,哺乳期间喜欢用鳍状前肢把幼仔托出水面,和儒艮有同样的习性,海员们在月光下偶然看到海牛拥仔哺乳,便把它当作美人鱼来传说。海牛一胎一仔,交配几率不高。它性格温顺,很愿意接近人,又加上它的肉很香,油脂非常像抹面包吃的黄油,所以竟遭到大量捕杀,据史料记载,到一七八三年为止,海牛在远东海域已彻底灭绝。

现在北美洲沿海的水域里尚有海牛的孑遗,美国政府采取了有力的保护措施。北美洲卡纳维拉尔角是著名的航天器发射基地,而左近的海域里恰恰有海牛栖息,为了不破坏海牛的生态环境,美国有关部门对回收溅落的航天器的拖轮动力装置,进行了专门的设计,好让拖轮进入海牛栖息区时关掉螺旋桨主机,而用拨水器推进,免得海牛受惊吓,美国这种保护海牛生态的措施,受到世界上生态学家们的赞扬。

刊《安庆日报》

伊丽莎白的“救命石”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脖子上系着一条纯金项链,下端有一个金鸡心,金鸡心里镶嵌着一颗卵状的棕黄色硬块,既无灵态又无光泽,但被谥为“救命石”。无独有偶,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的金戒指上也镶有这种土头土脑的玩意儿。这玩意儿其实是牛黄,俗称牛宝。

天然牛黄原是牛胆里的结石,虽是病理性痞块,却是名贵的药材。它气味芬芳,口感清凉,染指则黄,能散热解毒,清心开窍,祛痰镇惊,对治疗高烧昏迷、乙型脑炎、疖痈疔毒等效应灵验,就是其散逸的香味亦有驱秽祛瘟之效。

物以稀为贵。牛黄不仅药理效应高,而且形成几率极低,约为千分之一,即一千头牛的胆中仅有一头可能生成牛黄,故牛黄成了国内外药材市场上的奇货。人类早已注目于牛黄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详细记述了牛黄的药理效应。而公元八百八十二年的古波斯医书中,称牛黄有起死回生之力,难怪不少帝王如此钟爱牛黄。

牛黄是牛的胆囊病形成的结石痞块,虽然已弄清了它的理化性质,但还未找出天然牛黄形成的奥秘,很难人工合成。武汉医学院第二医院的科研人员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于一九八三年七月找到了牛胆汁钙化成胆结石的生理机制,即形成牛黄的生理合力,从而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牛黄。后经理化还原,在形态、分子结构、临床应用方面与天然牛黄极相似,这是人造珍贵药材。

刊《安庆日报》


湮灭的巨海牛

1783年夏天的远东白令海峡的海岸线上,一只长约8米重达3吨的巨海牛爬上海滩。它的前肢虽呈鳍状,但仍具有残留的陆生偶蹄兽指甲状构造,后肢则全部尾翼化,坚硬的黑皮上有很深的皱纹,头上有稀疏的硬毛,它津津有味地吃着随潮水漂上海滩的裙带藻和其他海草。它的祖先是在2.25亿年之前的古生代二叠纪被大地沧桑逼到大海里谋生的,但血液里仍保留着牛的温顺善良,很愿意接近人,保持着它的祖宗在陆地上生活时的遗风。

但是号称获得文明专利权的人类,却利用了巨海牛的善良。白令海岸边的土著渔民听说海滩上来了一只大海牛,于是呼朋引伴,手执钢刀、口袋,凶猛地扑向巨海牛,一瞬间,巨海牛血肉精光,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不久被流沙淹没。这是动物史上值得记录的一个时刻,因为这是地球上最后一只海牛,一个辉煌的物种从此消失了。事过200年后的1983年,一个名叫格列科夫的大学生到白令海峡考察,发现了这具刚露出沙面的巨海牛骨架,当局立即将其搬进博物馆,动物专家们痛心疾首,说这是地球上仅剩的6具巨海牛骨架,远比恐龙骨架少得多。

巨海牛虽然从地球上消失了,但是它们的堂、表兄弟——哺乳纲海牛科的一些被称为儒艮、美人鱼的小海牛仍在大海里生存着,因它们而使安徒生写出了《海的女儿》,并诞生了丹麦美人鱼的美丽塑像。人类毕竟文明起来了,美国为了保护肯尼迪航天角一带海域的海牛,经过那里的船只必须是特制的平底船,而且螺旋桨必须装在尾部,以免打伤水中的海牛。中国广西的北部湾也划出了海牛保护区。

但愿海牛——美人鱼与人类同在!

刊《安庆日报》


灵药犀牛角

独角犀牛是哺乳纲牛科动物中的一个珍稀品种。地球上曾经生存过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答腊犀、非洲犀、白犀、云梦犀等品种,但是有些已绝种,未绝种的存量亦不断减少,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已将其宣布为濒危动物。

犀牛的被不断猎杀主要在于犀角的名贵,据《本草纲目》记载:“犀角中有花,花中复有花者为通犀,乃上品也。”犀角横剖面中间必有一个核心点,故产生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名句。犀角的药理功能在于有凉血、清热、解毒之功,是目前国际药材市场上的抢手货。

历史上对犀牛角的神奇传说不少,据《开元遗事》记载:“时有辟寒犀,其色如金,交趾所贡,冬月暖气温人。时又有辟暑犀,唐文宗得之,夏月凉意袭人,能清暑气。”《岭表异录》一书中更有辟尘犀的记载:“犀角刻为簪梳带胯,尘不近身。”上述不得验证,恐由于物之珍稀而传出的轶事佳话。

民间传说中最多的当属犀角九龙杯。当年南洋诸小国向中国封建皇帝进献贡品时,总是把犀牛角、象牙、珊瑚、夜明珠列为一类珍品的。皇帝命皇家匠师将犀牛角雕制成杯,并在杯上镌刻九条龙后再镏金,据说用这种犀角九龙杯饮酒不仅能大补元气,还有防毒的功能,谁要在皇帝的酒中下毒,犀角九龙杯马上会破碎示警。《本草纲目》中也说犀角“能防鸩羽、蛇毒。”可谓言之凿凿。今人做实验,弄清其理化机理,原来犀牛角不同于其他兽角,它主要是由毛发压缩而成,而古代的毒药多为烈性生物碱,会将犀角里的毛发分解,使杯子内层产生剥落、破碎现象,这就是犀角九龙杯遇毒“报警”的缘由。

刊《安庆日报》


我们的妈妈——牛

荷兰吕伐登市有一座宏伟的牛的纪念碑,国人称之为“我们的妈妈纪念碑”,因为大量的奶牛养育了这个国家的人民,牛成了全国全体公民实际意义上的妈妈。中国的秦牛汉犁是农业文明的支柱,孕育发展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尼罗河两岸的开发几乎全部仰仗大批耕牛的劳动,从而使古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世界奇迹的金字塔文明。因为牛的功劳太大了,从古埃及阿门霍特普三世法老开始实行全国普选圣牛制度起,被选中的圣牛享受国王一级待遇,把牛从“妈妈”的地位升格为一个国家的图腾。

古希腊人认定公牛是爱情之神宙斯的化身,把母牛当成宙斯之美女——司婚神荷莱的化身,如果古希腊人对牛没有极高的审美品位,是不敢把牛定为神祇代表的。

在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一头母牛能养活一个家庭,一个牛群使一个部落有了依靠。古波斯人的圣经《阿吠陀》一书中说:“应当把牛奉为尊神,因为我们的力量在牛,我们的需求在牛,我们的食物在牛,我们的衣着在牛,我们的胜利在牛。”

这些赞语实践得最典型的是当今的坦桑尼亚,那里家家户户都放养着许多牛,牛的多少是这个家庭财富的直接展示,他们吃的是牛肉,喝的是牛奶,穿的是牛皮衣,使用的是牛皮牛骨制成的工具,烧的是牛粪,连住房也是牛皮盖顶,牛粪抹墙,甚至洗头用的去污剂也是牛血。

中国人对牛的尊崇和利用一点也不逊色于外国,我国古代就有了精美的奶制品楚酪、醴酪、**酒、醍醐等。到了周朝,王室已设有管牛的庖官、宰牛的庖丁、做牛肉食品的庖人,“庖丁解牛,游刃无声”,说明当时的宰牛剔骨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洪泽湖大堤上的铁牛身上有这样的铭文:“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铸牛坐镇奠维扬,久除昏热报吾皇。”用铁牛镇住兴风作浪的水怪,虽属迷信,但也可窥见我国人民的敬牛心情。

刊《安庆日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