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3)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15-12-03 15:23:48

游复旦大学记

光  华  霞  璨  映  中  华

史 荣 东

写好了游韩国记七篇文章,就想到复旦大学打印最便宜,便匆匆赶去。走到复旦大学,只见门楼上打着“热烈欢送毕业同学奔赴世界各地” 的标语,为之一振。我打印好稿子,顺便在校园中溜达,观赏校园建筑与风情。

光华楼是复旦跨入新世纪标志,气概巍巍,如双塔擎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华楼名称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光华楼主楼分别由东、西塔楼组成。西楼将以文史哲学科为主,东楼将由数学等理科学院入驻,其中有教室、科研基地、办公区、学生广场和教师沙龙等师生交流场地。

复旦大学,始建于1905年,初名复旦公学,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曾题字“努力前程”,加以勉励。毛泽东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复旦大学1905年建立后,经校政风潮、辛亥革命经费停发、停办、抗日战争学校内迁重庆北碚,以及“文革”大批判浪潮,然而,复旦毕竟是天之骄子,不但名师立杏坛,挥手揽风流,而且,人才辈出,霞璨映天下。

那是1966年8月6日晚上,我与同事到复旦大学看人字报,校内灯火通明,大幅标语、漫画、大字报铺天盖地,尤其是一张漫画使人触目心惊——漫画中一位女教师袒胸露臂,剑拔弩张,面目狰狞,令人目不忍睹!几十年过去了,然而,那张漫画却触目难忘,一时心血来潮,曾作《望海潮·百年复旦》以纪:

梦回当日,惊心刻目,熊熊战火狼烽。

标语遮天,漫画铺地,激昂声讨挑灯,欲搅九天崩!

吾非汝学子,结舌目瞠,挥泪吞声。问东风黑白谁评?

阴霾扫去清澄,涌人才辈出,赤县多情。

挽袖摘星,牵山揽海,风流缚得苍鹰。

            玉宇百年惊!忭跃映霞灿,

花艳纷争。校庆谁人说老?英发御鲲鹏!

我喜欢听百家讲坛,她给很多知识与启迪。钱文忠教授讲的《玄奘西游记》知识渊博,渲染力強。韩昇教授讲的《风云唐太宗》以史为鉴,抒怀了中华盛世梦,都给我巨大的影响。而我的参加上海作协介绍人葛乃福教授,他也是一位率真的长者。用潘颂德教授话是:“值得信赖的人。”我与葛教授相识,缘于曹宝根先生的作品研讨会,他在会上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侃侃而谈,给我留下深刻影响。葛教授学富五车,论述有道,他虽年过古稀,始终保持好学的童心。他以前对楹联研究不多,一旦有了兴趣就专心学习。他一出手,写的楹联在全国征文中获优秀奖,令人敬佩。

葛乃福教授对我帮助很大,对我写的东西总是有好说好,有差说差。对我取得点滳成绩,他总是向别人热忱地介绍,勉励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他的鼓励下,我写的楹联小有长进,今年在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把楹联刻在党旗上” 征文中,我的拙作:“一大启红船,雷起云开,重铸辉煌华夏地;九旬圆夙梦,龙腾虎跃,仰观勃发碧霄天。”发表在2014年6月24日解放日报上。上海楹联学会姜玉峰会长还书写《守岁》赠我,加以勉励。其联是:“君子怀仁添福寿;作家守徳纳文祺。”

在光华楼前有座头戴斗笠,骑着毛驴的雕塑非常有意思,他在思诗而行,以此提示复旦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始于脚下的精神。我离开光华楼朝西走去,一排排旧建筑在揭示着岁月沧桑与辉煌的成果。这些旧建筑有的仍是教书育人之处,有的是新科研的发源之处,有的却是学子们起居发奋之处。校园内树木葱荣,绿草茵茵,到处洋溢着清新的朝气。学子们在建筑前,有的几十人排成行,精神焕发地在拍着集体照;有的三三两两在草坪,在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留下爱屋及乌的留影,他(她)们无不戴着学位帽,穿着学位服,因为,他(她)即将离开发奋不息之地,奔赴世界各地,去寻找新的坐标。

走到了西头便是中国式建筑,向南转去,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之景出现在眼前。此处留影人更多,不但有学子们,而且还有参加毕业典礼的家长们,他们与子女、与学校历史建筑留影纪念。我望着一个个穿戴不同的学子们产生疑问,见一位学子陪父母走来,问道:“请问同学,拍照留念的同学为什么穿戴不同?” 那位学子答道:“戴黒色帽,穿黑色服的是学士生;戴浅藏色帽,穿浅藏色服是硕士生;戴镶红黑色帽,穿镶红黑色服是博士生。”我说:“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天长了不少见识。” 那位家长附和道:“我也长了知识。”

我由于家贫从没进校读书,但自幼酷爱文学、戏剧。三十七岁开始文学、戏剧创作。“三十年磨一剑”,至今发表诗词、散文、小说、剧本100万字以上,二十多次在全国获奖。已出版纸质书长篇小说《爱,被春寒辗碎》、散文集《情风》、散文集《荷塘晨色》、诗文集《跋涉的印象》、剧本选《史荣东剧作选》、诗剧集《南冠剑》。新近,我的电子书长篇小说《爱,被春寒碾碎》(34万字)、《史荣东剧作迭》(37万字)、长篇游记《漫笔勾勒山水魂》(81万字)、《史荣东文集》(200多万字),已由上海作协华语文学网出版。

我望着一群拍照的学子们,突发奇想:在我年过“古稀”之后,如能堂堂正正坐进大学教室听课,如能堂堂正正戴上博士帽,穿上博士服,拍上一张骑着毛驴,怀揣中国人自強不息的照片,那该多美啊!

2014年6月

游运城解州记

关 羽 故 里 说 关 公

                                              史 荣 东

从上海到运城有一千五百公里行程,坐了近两天车子难免人困马乏。中途,我说个苏北人开追悼会的笑话,提提大家精神:有个苏北人,父亲死了,他主持追悼会,开口说:“大家把头低下来,难过三分钟。然后,兜上一圈,看看亲人睡没睡着。” 顿时,车厢里“扑嗤”笑出声来。

在第二天夕阳下,我们来到了运城市解州镇关公的故里。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它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大火,现经修复,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进入庙内,首先见到康熙题写的“义炳乾坤”匾额,接着是乾隆的“神勇”匾额,以及咸丰的“万世人极”、 慈禧的 “威灵震叠”等匾额。我们一行在结义园牌楼前,出于好玩,拍下了三个男结义,三个女结义的照片。关帝庙御花园真够大,比故宫御花园大多了,当然,远不及故宫御花园精致。花园内湖畔,垂柳婀娜,水秀波明,在湖中立“福地”石一块。我发现此处景色不错,为了讨个吉利,我们纷纷拍照留念。当我们游览了关帝庙,觉得武庙规模与曲阜文庙基本相等,武庙建筑虽然雕刻粗糙,斑驳破旧,然而,仿宫殿建筑却有着帝王之气,宫殿宏大,牌楼轩昂,花园宽敞,宫墙巍峨。

走出了关庙,我望着气势弘大的石牌楼,思索着关羽成为关公的话题。我想:关羽成为关公有五个过程,即:真实关羽,神勇关羽,神化关羽,重义关羽、文化关羽。

真实关羽:

陈寿在《三国志》中,关于关羽仅有1000余字的记载:他追随刘备,投降曹操,镇守荆州,威震华夏 ,败走麦城。他身前不过是知恩图报,英勇无敌,刚愎自用的蜀汉大将。论战功仅是一个武将,不过封个亭侯而已;伦韬略就更谈不上有过人之处,可以说是个断了脑袋的失败者。

神勇关羽:

在《三国演义》中,山西人罗贯中把关羽塑造成了人见人爱、人见人敬的英雄。清初,毛宗岗在《三国演义•读三国志法》说:“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他对关羽的评价是:“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侧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抃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重义关羽:

在小说《三国演义》影响下,关羽形象更广泛地走向民间,因而在戏曲和小说等俗文学中也掺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灵迹传说。关羽被后代敬奉成神灵,因而,关羽形象成为民间凝聚人心的旗帜,尤其是“桃园结义”中,重义的关公是抗拒黒暗的力量。

神化关羽:

《史记·游侠传》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侠”有着“奉天行道善德仁勇,守德仗义,礼智忠信。”即“侠义爱民”的精神,而“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因而它对统治者构成一定的威胁。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义”的天马,套了“忠”的缰绳,连连加封使他由侯而王,由王进帝,被尊为武圣。纵观加封关羽的统治者,大多是政权不稳下进行的,清朝后期更见一斑。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戏曲、文学描述,由“万世人杰”提升到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神州与海外世代同奉,上下共仰的神。

文化关羽:

关羽从隋代起,在当阳首建关庙己有一千多年历史,明神宗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进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清代皇帝们为了标榜关羽“万世人极”,封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而今,“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关帝庙3万余座,仅日本和马来西亚就有关帝庙1000多座。1999年,马达加斯加印发了大量关公画像的邮票。2000年,印度兴建大型关公公园。我走过近20个国家,看过一些关帝庙,觉得日本横滨唐人街上关帝庙最为金光宝气,气象辉煌。这种自上而下和海内外广泛的关公崇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表达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渴望,流露出人民百姓向往忠义的感情。而今的解州关帝庙正在修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关公文化发扬光大。

2014年11月

游永济市鹳雀楼记

更 上 层 楼 揽 星 河

                                           史 荣 东

车子经过蒲津渡遗址不远,便见到了遐迩闻名的鹳雀楼。我们走进景区,宽大秀美的景区内,鹳雀楼气宇雄浑在蒙蒙细雨中升腾。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鹳雀楼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河外之地,他为了瞭望筑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气势宏伟,风景秀丽,因而,唐人留诗者甚多,其中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著名。

穿过石桥,不久便走到鹳雀楼前。鹳雀楼坐落在巨大的石基之上,是新建的仿唐代的高台楼阁,高楼重檐,黑瓦朱楹,高73.9米,建筑总面积8 222平方米。鹳雀楼园内共有四个游览区,整个景区以鹳雀楼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特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为主旋律,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

我们登楼而上,每一层楼都有山西景观,其中以硬木彩塑制作的《中都蒲坂繁盛图》,再现了盛唐时期蒲州城的繁荣景象,生动有致,精美逼真。宇文护《筑楼戍边》以及王之涣《旗亭画壁》的故事,采用了欧塑形式表现,高贵典雅。还有浮雕、壁画、雕塑等形式表现了中华历史中的舜帝、禹帝、关公、柳宗元、司马光等人物故事和传说。还有反映河东人民勤劳智慧和丰富的民间工艺的制盐、冶铁、养蚕、剪纸、年画、社火等,这些都充分再现了悠久的华夏文明。六楼陈放红木家具、编钟等,有时表演节目。中堂毛泽东手书《登鹳雀楼》,书法虬劲豪放,气势壮阔。

我们在鹳雀楼上眺望,万千气象涌到眼前:

鹳雀列阵,飞梁绕檐;中条俊秀,逶迤婀娜;黄河浩荡,奔腾激昂;紫气西入,龙踞虎视;下临八州,恢弘壮阔!紫气涌来:女娲补天,造人于沧桑世代;始祖炎黄,开创文明于华夏;尧、舜、禹三帝,建都于晋南福地;文公七秩,执牛耳而霸天下;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马踏冰河雪;关公忠义,风振四海光照千秋;太宗起兵,开创大唐五千年辉煌;贵妃丽质,倾国天下重女不重男;铁牛镇涛,保黄河万户家家安宁;河东先生,笔锋犀利文釆冠天下;王维王勃,诗中俊杰千古流韵;涑水先生,椽笔千秋如鉴映得失;杨氏父子,三代雁门关拒敌满门忠烈;已斋叟翁,元杂剧鼻祖集戏之大成;浴血雁门,八路军抗倭军威远振中华地;巾帼虎兰,正气凛然笑对刀丛作雄鬼。

王之涣铜像屹立鹳雀楼上,他目视大河,神采飞扬,手中的椽笔发着光华,腾现出千古绝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句仅仅二十个字的诗篇,称得上中国诗歌中典范之作,它字简意骇,诗如口语,而富有人生哲理,这恐怕在中国诗歌中,甚至在世诗歌中可能是绝无仅有。唐诗的强大生命力,在王之涣《登鹳雀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现在为什么诗歌衰微?我以为,诗失去了字简意骇,诗如口语,更谈不上富有人生哲理。有的“诗人”写的“诗”阴晦抽象,以看不懂而自矜,这样诗歌怎么能有生命力?

弟弟站在鹳雀楼上,他面对着王之涣的诗颇有感慨,他说:“人要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精神,如果不更上一层楼,那有‘欲穷千里目’? 不‘欲穷千里目’,那能见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壮观之景?”是的,弟弟十六岁进自来水公司,从一身泥水,满手老茧的挖管工,到站长、主任、到主管上海市自来水管线工程的总经理,被人称为“自来水市长”,那一步不是他怀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取得的,从而成了更上层楼,揽星河的人?而今,他从一线退了下来,然而,他年近七旬,壮志不老,还怀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豪情,纵情山水之间,成了奇特的“逛商店要逛彻底,爬山要爬得最高”的人。今年,他到过南美世界上最南的城市;游览了韩国济洲岛风情;独身闯西葳高原;畅游了宝岛台湾;这次又饱览山西人文景色。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我60年前,在李二先生那里学的诗句,几十年来记忆犹深,尤其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我人生有着重大启迪。自幼我怀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胸襟,翻越过一座座山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尤其在三十七岁后更是奋发不息。退休后,在弟弟的支助下,我怀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精神,爬山跋水,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还走了近二十个国家,由于“欲穷千里目”,所以见多识广,动起笔来总是感触多多,笔如泉涌。“三十年磨一剑”,至今发表诗词、散文、小说、剧本200万字以上,二十多次在全国获奖。出版长篇小说《爱,被春寒辗碎》、散文集《情风》、散文集《荷塘晨色》、诗文集《跋涉的印象》、剧本选《史荣东剧作选》、诗剧集《南冠剑》。新近由华语文学网站出版电子版长篇小说《爱,被春寒辗碎》、《史荣东剧作选》、长篇游记《漫笔勾勒山水魂》(四部,约100万字),《史荣东文集26卷》(约200多万字)。被称为“当代徐霞客”。

2014年11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