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与普适价值的辩证关系

作者:贺绍俊    更新时间:2015-11-17 12:48:50

科学发展观不是技术主义,不是唯科学而科学,不是重复理性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判断。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人文理想,包含着精神价值。一般来说,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但当我们强调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现实,来谋划未来蓝图时,科学就不仅仅意味着一种知识体系,也意味着一种价值系统。因此,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是以科学发展观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基本纬度。

当代文艺评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都处在一个标准紊乱的状态,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形态中,这种紊乱的状态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可能以唯一的一种标准来要求文艺评论。但是,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主流的评论,这种主流评论的思想标准和精神价值追求应该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吻合的。这种主流评论应该在众声喧哗之中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声音,成为一种让人们信服的高亢的主调。从这个角度看,主流评论做得还非常不够,远远不及一些非主流的评论那么有影响。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确实是与我们主流评论的标准仍处于模糊、滞后、缺乏发展更新的状态大有关系。

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确立当代文艺评论的标准,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如何来确立,却是一个大题目,在这篇短文里我只想从一个侧面谈一点体会。我的体会就是,在确立的过程中,应该突出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普适价值的辩证关系。

普适价值是所有人类都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人类生存和文明存续的普遍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中逐步积累的积极成果,它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我们在讨论普适价值时,又要认识到普适价值的历史相对性,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内,普适价值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过去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现在这句话似乎不被人说起了,人们似乎觉得说这句话没有底气了。为什么就不能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呢”?我们今天仍要理直气壮地这么说,在这句话中其实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它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与人类普适价值相吻合的,是人类普适价值在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之后的呈现方式和发展。当然,在特定的时期,比方说阶级斗争激烈的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直接面对资本主义将普适价值变为一种空洞、伪善的口号的形势下,必须反对那种超历史的、一成不变的、书本主义的普适价值观。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承续了以往的文明成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重新勾画了人类普适价值的蓝图。但是,我们过去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只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却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与普适性是融合在一起的。比方说,在《gcd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要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同样在这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就在于,要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探索和争取自由的历史,“自由人联合体”正是体现人类普适价值的人文理想。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

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核心价值体系,充分体现出对人类普适价值的认同和推广。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些提法蕴含着人类普适价值的丰富性。去年,**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就说过:“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过去我们指责资产阶级提倡“平等、博爱、自由”是虚伪的,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指责就把“平等、博爱、自由”这些美好的字眼舍弃不用,把这些美好字眼拱手让给资产阶级由他们独享,以为这些美好字眼只与资产阶级有关。今天,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该彰显我们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普适价值,我们应该以这样的标准去评价文艺作品,去倡导文艺创作的价值追求。

从核心价值与普适价值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确立当代文艺评论的标准,我们的文艺评论就会努力去发现、去阐释文艺作品在提升精神境界、洗涤灵魂情操、建设人类文明理想家园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当代文学艺术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不容回避的,但即使如此,我仍认为,当代的作家艺术家在用自己创造的作品去达到提升精神境界、洗涤灵魂情操、建设人类文明理想家园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努力和成果被我们的社会关注得不够,而这种不够也是由于我们的文艺评论对它们缺乏应有的发现和阐释。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文艺评论有所失职。

强调人类的普适价值,这也是使我们的文学艺术能够更好地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条件。有一个观点认为,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以为,如果给这个观点设置一个普适价值的前提,那么它就会更有说服力。就是说,我们的本土经验,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是对人类普适价值的践行,也是人类普适价值的具体化呈现,也是人类普适价值在新的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因此,这个“本土的”就内含着一个“世界的”。这样的“本土的”,也就当然是“世界的”,也就当然会被世界所承认,所接受。同样的理由,我们的文艺评论阐发出我们本土的文艺作品中对普适价值的认同,也自然就会指认着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普适性和进步性。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