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的英雄儿女
经典电影《英雄儿女》是根据巴金《团圆》小说改编的,影片叙述了中华儿女为保家卫国在朝鲜战场上几次亲人团圆时的崇高思想,反映了一个时代革命人物的精神风貌,说明他们在理想、梦想的支撑下,才有平而不凡的表现,是祖国的英雄儿女。让我联想到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更要有振奋精神,发扬前辈们的优良传统,才会实现**总书记倡导的“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民族复兴的梦想正是近代中华儿女的同一个梦想,需要在几代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追求中逐步得以实现。试想,抗美援朝战争是在新中国建立不久,全国人民刚摆脱战争的羁绊,满怀喜悦实现了自由、民主新生活的梦想,美帝国主义却把战火燃烧到鸭绿江畔,战争的挑衅搅乱了中华儿女的美好梦想,为了国家安危他们继续背上武器踏上了征程,此去履行崇高的国际主义义务,向全世界展示:无产阶级不仅要解放自己,还要解放全人类的宗旨。
影片中的英雄人物王成伤未痊愈在急返战场途中邂逅了妹妹王芳,兄妹团聚喜出望外,共同分享着国内父亲的来信,深情地看着慈父的照片,无不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他们多么想生活在安逸的家庭氛围里啊!可他们为了国家利益舍小家,这就是他们这代年轻人追求的理想,用正义战争去消灭战争梦想实现世界和平。
师部的王政委,一个老gcd员,为共产主义的信仰,不顾妻亡子散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在朝鲜战场上发现王成、王芳正是和自己失散了二十多年的亲生儿女时,难道他不曾梦想过和他们团聚?但老革命压抑着心头的惊喜没直接相认,因为战争在进行中,自感不合适。王成牺牲后,他对王芳情意绵绵写出思念哥哥的唱词引不发地开导“宣传哥哥是鼓舞战士们的斗志,难道也让他们和你一起流泪?”是王政委不懂感情么?不是!否则他怎么在谈起贸然相认女儿时顾及养父的心里感受呢。他掂出客观事物和个人情感之间的分量。“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主义真,两者皆可抛”这是他们这辈人的梦想。
王芳,一个不拿武器的文艺兵,可她用得是精神武器,在接受了王政委的循循善诱后,茅赛顿开地重新写出了激情昂扬宣传哥哥英勇事迹的唱词:“硝烟滚滚唱英雄…….。”用她拨人心弦的歌声去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化作地动山摇,同样让侵略者在英雄面前发抖吧。
今天的社会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虽然不在血与火的炼狱年代,环境不同,但同样存在先进与腐朽、新与旧的斗争,同样有各种思潮、观念的博弈在影响每一个人的思想,同样需要正确的的世界观。影片中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继续在鼓舞着我们。每个人梦想,自觉或不自觉的都有,相信只有把自己的梦想同伟大民族复兴的梦想结合起来,譬如年轻人创业走科学创新之路、企业转产要和社会转轨相关等等,最终都会有成功,这里切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愿我们都来做新时代的英雄儿女。
磁 性
牛顿的地心引力揭示了地球磁性的奥秘。方言的吸引也昭示着地域的地位在人们心中的磁场作用。职业的原因我常和外地客户打交道,交谈中他们无不对上海的改革发展如此飞速而神往,对上海人聪慧而由衷感叹,我偶尔讲几句上海话,尽管他们难懂,也会使之产生兴趣,末了会试探一句:“你原籍是上海人?”大家都知道上海是个移民城市,而且历史不长,单从眼下外来人纷纷争当“新上海人”,到刚出生于上海的第二代就迫不及待自誉“上海人”,就足以说明上海这块热土的强劲磁场。
想当初改革开放时,闭塞和郁闷的人群受利益驱使蜂拥南下,听到粤腔港调的声音好似遇上财神爷,学点广东话就像掌握一门外语一样时髦,不就是为了进广东、到香港去发财减少些语言障碍吗,因为那里是开放的前沿;如今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突现她的经济地位以及早年蜚声海外的文化魅力,使之更加英姿勃发而吸引了无数中外各路人士聚焦上海。以普通话探寻,最终以讲上海话而渐渐融入这座梦幻迷人的城市。甚至有招聘广告注明“会讲上海话者优先”,由此吸引了不少外来者纷纷学讲上海话,于是开班的、出书的竟相出场,说明社会对一个目标语言的选择,跟经济取向关系很大。当他掌握这种语言能够明显表明他的经济地位时,那么这种语言就很可能成为这个历史阶段的目标语言。
然而自然界偏爱这个长江入海口,营造了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几代人的勤劳扮靓,使她越发妩媚动人。善于吸收东、西方文化而自成了一派地域习俗。有时难免让初来咋到的外乡人误会而嘀咕:“上海人聪明但自傲、上海人排外啦”等等。因此引发了前期有关“上海人到底怎么啦”的讨论。其实地方的习惯和人的性格形成都是受当地历史的影响,上海早期就是五口通商之一,半殖民地生活养成了处世谨慎、注重个体,又因接触外来文化较早,观念新,所以讲上海人自傲、排外只是一种表象。上海本身就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只能为这座城市的繁荣自豪。讲上海人聪明倒是说明掌握科技、文化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意义。上海人求新、精益求精的精神成就了一个时期名扬中外的“上海产品”。曾记否,姑娘的定情物和嫁妆里有否心仪的上海产品,可掂量婚姻的经济质量。而眼下更希望和上海人攀亲,起码在争当“新上海人”的起跑线上具备优势啊。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管什么地方人都会按照进步的思维方式检点自己的行为。有人自叹:“咱地方就是不如上海文明,管理落后素质差,还别说上海人自傲,人家办事就是精明,亚洲经济论坛的会议组织的尽善尽美,连**都赞‘呱呱叫’呢!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肯定精彩。”上海人也在反省:“别老说外地人来上海抢阿拉饭碗,那些苦、脏、累的工作,上海人愿意干吗?凭良心讲没伊拉来帮助建设,上海的发展能年年大变样吗?”上海是勤奋者的乐园,给我做塑钢窗封阳台的个体户老贾十几年前从江西来上海帮人打工,后来带儿子出来自己单干,女儿也做了上海媳妇。现在老贾又和儿子分头做老板,孙子、外孙先后都在上海呱呱坠地,老贾乐了:“我是老表,这些伢子是上海人啊。”再说上海的发展又集聚了海外游子。我邻居小金二十年前就定居海外,研究高分子材料的,上海奇迹般的发展空间召回了这个游子在漕河泾技术开发区里创业得有模有样,都说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上海力求科学领先,海龟(归)才得以回游。
俗语说得好:“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不就是地心引力和物质吸引的结果吗?水多了成海洋,人多了气就旺了,优胜劣汰的法则又不断调节新的组合,磁性就这么无时无刻神奇地在产生着作用。
做出阿拉世博会的精神
1、要有东道主“腔调”
在自家门口办一届精彩的世博会,作为上海人要有东道主的“腔调”。热情礼貌要体现在全方位及细微处。不管你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不要用仰视或俯视的眼光去评判他人的行为方式。多检点自己的言行差距,务必克服自以为是的“小做派与老门槛”。不仅要亮出走出亭子间、跨出石库门,头丝清爽的“卖相”,更要将头脑清醒的新一代中国人的形象展示在世界公众面前。
2、邻里结伴喜观世博
世博大礼包的逐户发放,居民喜笑颜开,邻里纷纷结伴参观世博其乐融融。一来相互照应,增进彼此友;二来取长补短,促进对世博知识的理解。无疑,文明参与世博又为创建和谐社会抹上一色靓丽。我想,如果社区的居委或爱心人士为孤老等对象特殊照顾对其作出精心安排,让他们也享受到政府的关怀岂不尽善尽美吗?组织工作可能麻烦些,但把温暖送到他们心里,也算落到实处了吧。
3、奖罚结合
自行车作为环保的交通工具理应得到推广,趁上海世博会召开的契机,建议居委会等机构对在小区里有序停车的住户实施积分奖励,作为评选文明户的依据之一。公共区域也要增加一些设有明显标志的免费停车位,对乱停车的现象要联合相关部门进行综合治理,给予规范教育。对屡教不改的“老油子”有必要进行处罚,使其明白损害公共环境是要付出代价的。
4、自觉就是从现在做起
照道理,城市的发展就是社会繁荣、出行便捷、生活设施先进。但我们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是三废肆虐、水泥森林、出行如爬。人类的和谐生活受到严重的困扰,让人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恬静的田园生活。城市究竟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本次世博会以大量的科普资料及实物展示和运用来为我们树立环保理念。从城市足迹馆看世界城市发展规律;从石油馆看石油勘采的艰辛和石油枯竭将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屋顶绿化和水的循环利用,看物质造福人类的多样性。这些都说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所在。让大家切身体会: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和检点自己的行为,懂得自觉从我做起。
5、看到中国人的力量
除了气势宏伟的展区和美仑美奂的展馆外,我们还看到每天几十万中国观众参与世博的满腔热情;我们又看到全民参与世博的盛情,正汇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意潮流,推动着世博会的有序运转。沉着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无不积聚起一种昂扬的精神,这就是世博精神。记得**总理说过,一个力量乘以13亿是个巨大的力量,一个困难除以13亿就是很小的困难。这就使我们欣慰地看到,在世博会这个舞台上,让中国人充满智慧的力量和战无不胜的勇气再一次展示在世界面前。
发挥老人的晶态智力
社会急速进入老龄化状态,老年人生理上各种的退化和囧相凸显,随之带来相应的老人问题和老人话题,在看过许多的无奈后面,还应该看到老年社会的晶态智力在发酵,覆盖在社会各层面,这可是一笔无比丰富老人资源。
7月25日万泰花园的居民们,喜气洋洋到居委去投票选举新一届的居委干部。担任摄影的是位八十多岁的老伯,看他忙前忙后不亦乐乎,会议间隙还热情地为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照相,乐得这些平时难得照相的老人合不拢嘴,照片自然照得十分出彩。事后他还给免费冲印,并为每人放大其中一张人像照送给了这些老人。老人看了都十分满意。
老人们与老伯素不相识,都到居委去打听:“谢谢老伯伯为伲做好事”。居委同志抱歉说,老伯不让透露姓名,还说都是老年人,只要大家开心就好。原来这位老伯是位摄影爱好者,在方寸间留下了无数的美好瞬间,把自己开心和大家开心揉合在一起了。
闵行鲍美利创办的“开心小屋”,敞开“小家”迎“大家”,改变了封闭的邻里关系,创建了和谐社会的楷模。就是鲍美利老人利用她原是上海乐团歌唱演员的资源,用歌声凝聚了一些濒临冷却的心。开心小屋真是了不起!不少开心小屋成员从这里汲取养料,纷纷在自己家里开出温馨的小屋慰籍更多的周围人,像广玉兰小屋、红玫瑰小屋等等,光在龙柏新村、梅陇新村就有好几处延伸开来,他们还常常作为志愿者去养老院演出,鮑阿姨们用歌声驱散老人孤独的愁云,树立尊严的人生观,用自己的真诚给心灵枯萎的老人带去甘露,展现了一幅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守望相助抱团取暖的夕阳美景。
当下有许多的“银发团、银龄团、百老德育讲师团”都是利用老年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宝贵的经验,活跃在各个领域里为社会再作贡献。我们知道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归于后天培育起来的“晶态智力”和人先天智力的“液态智力”不同,属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范畴的,是老年人较年轻人比的最大财富。要把老年人的“晶态智力”这块能量最大化的发挥出来,是老年事业中很有意义的事,也是老年社会急待挖掘的。这就需要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个是社会组织善于发挥,其次就是我们老人个体要敢于学习。
当“开心小屋”这朵鲜花绽开之初,立即受到有关组织的肯定和重视,而后还给予物资及经济上的支持,才使其成为百花园中的奇葩。我也是老人,曾经也有过“夕阳近黄昏的哀叹和成事也难”的疑虑,可在同事和朋友的热情鼓励下,“敢”字当头奋蹄追梦去主动拥抱社会,就在十年里,从习作起步到多次全国征文获奖,成为一个作家;又经专业老师的帮助在华语文学网上出版了两本专集,玩了一把时尚的的网络文学,让我充满了自信。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老年朋友,像爱好摄影的老伯和走进开心小屋的朋友一样发挥自己的晶态智力,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