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岂能如此放肆
“超市是我家,东西随便拿”是电视剧里阿庆爷叔的经典台词。而现实社会里的超市是大家的,未结账的食品不能随意吃,要遵守公共场所规则。这些都是起码的社会公德。但我就常遇见有人进超市,就像在自己家里,不仅东西可随便吃,还可为所欲为。
那天我排队买特价的鸡蛋,排我前面的一位中年男子见自己的幼童径直到饮料冷藏柜前取来一小盒乳制品,男子见孩子不懂事地拉下了盒上吸管也不阻止,还顺手帮助把吸管插进包装盒的吸入孔,若无其事地看着孩子美滋滋的样子,甚至把吸完的空盒随之丢弃。我看不过去就说,你怎么能这样随便?而这人还恬不知耻:超市里的没事!说着又顺手掏出香烟给我套近乎,我马上制止:“公共场所不能吸烟!他又满不在乎说:“别让人看见也没事。”于是他旁若无人就腾云吐雾地独自悠哉游哉起来。哎哟,你讲碰到这种人,心里郁闷吗?奇怪的是周围人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有甚者还轻声嘀咕:“贪大的人多的是,这点小事有啥了不起。”这岂不更是助长他为所欲为的不良习气吗?!
虽说在超市里时见有人贪点小便宜,但像上述明目张胆地占有还不多见,如果周围人都有是非观念站出来制止,公家财物的损失会少些。有数据反映超市无为的损失严重,难怪超市方对盗窃嫌疑人如此诸多的不理智。作为现代的文明人不能因为社会大环境不尽如人意,就可以肆意放纵社会的不良习气,如果大家对损公利己行为熟视无睹,那么朗朗乾坤与和谐社会从何而谈?都说不以善小而不为,岂以恶小而为之。尤其是在稚童面前更要晓之以理,让他懂得孰是孰非,这可将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大事啊。
让“礼”相伴我们
常言道:“和气生财”,又道是,“和为贵”。中国本是礼仪之邦,看重礼节、礼貌,讲究“礼”字由来已久。只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把“礼”看作封建意识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表现,使“礼”在平常生活中变得若即若离。其实礼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如何恰当运用,其结果决不一样。
小区附近有两爿灯具店,一家店主是年长的宁波人,见人就笑、态度和蔼,见你驻足即来招呼。倘如有什么家电方面的问题求助,他是有求必应。一般小修分文不取。你有看中的商品,他只要有些赚头都肯松口。因此,他的门前客流不断。而相隔不远也有一爿苏北人经营的灯具店,像煞十分正宗,商品摆放有序,明码标价,店内贴上醒目“谢绝还价”的警示。你即使买了商品后捎带几毛钱的零件,他都不肯免价。经营之余,他只顾整理物品也不愿主动招呼顾客,横是一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架势。买主在相比两家店后,自然喜欢和宁波人打交道,宁波人生意兴隆,应验了“和气生财”的生意经。
适逢周末,艳阳高照,家家都享用着免费的阳光,五楼凉出毛衣的水星,随风滴湿了三楼刚凉出的被褥。三楼的阿姨十分恼火,抽下被褥直奔五楼,边敲门边责问:“你们讲理不?住楼上要想想下面!”出来开门的是租房的新上海人,了解情况后,先不强调三楼是后凉出才被飘湿的原因,连忙打招呼:“不好意思,真对不起。”还马上去腾出空间来帮阿姨晒出飘湿的被褥,并请阿姨进屋。一番热心贴肺的话语使本该相骂的邻居就成了好朋友。日后彼此有困难也乐意互相帮助,岂不“和”为贵吗。
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世上,常有不顺心和各种矛盾交织的时候。学会“礼让”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祥和气氛。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要懂得被人尊重首先学会尊重别人。这就是现代文明的素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句空话,应该从你、我身边的事做起。让“礼”相伴我们。
从”限塑令”想起……
2008年6月1日晚饭后,家人对当天的新闻议论最多是限塑令后的各种反映。要说不方便,主要难在习惯成自然嘛。想想二十多年前哪有商店提供购物袋,不是照样对付开门七件事。当然现在有了超市,进门只需带钱,出门提兜就走。问题是这些超薄的塑料袋购物袋废弃后不会自然降质,长期积累已给社会环境造成危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不利社会发展,那没必要贪图一时方便去贻害子孙,贵在自觉行为。
想起我们这一辈孩提时,父母上班前就关照当天的家务事,排队买东西自然少不了,用得最多是篮子,什么都可放里头,要是买液体的,早就准备了瓦罐之类的,小脑瓜精着呢。那时侯物资匮乏,不管什么只要排队。先排上,然后再问买啥?有一次,我和邻居小伙伴去少年宫回家的路上,经过菜场,忽然人群骚动,瞬间排起长队。我们也随人流奔去,人小机灵啊,往前面大人堆里一插,当队伍稳定后一打听:“买蚕豆”。天哪!两手空空的拿什么装呢?好不容易排上了,不买可惜啊。“有了!”我赶紧催小伙伴:“快把长裤脱下来,用腰带扎紧裤脚管,不就可装了吗。”前、后的爷叔、伯伯都称赞我们聪明。我们俩各自提了十来斤蚕豆满载而归。一路上还吸引了不少邻居的惊喜目光。
后来虽然有塑料的马甲袋购物,但为数不多,得算计着用,脏了还常洗洗,凉干后再用。大多人家图方便还用尼龙布缝制购物袋,折叠后放在包里或衣兜里随时备用。我也曾经设计自制过手提肩背两用的尼龙包,卷起来体积又小,洗后一凉就干,过日子也就这样习以为常。自从有了超市,马甲袋自然多起来,再也不用重复使用,又实行了垃圾袋装化,马甲袋就承担了购物进,装垃圾出的流转任务。实在没用只好当垃圾处理了,随之塑料袋是铺天盖地随处有,成了有害环境的东西。现在提倡环保,尽量减少使用超薄的塑料袋,不过,眼下倒出现了无纺布的包袋,其实也是一种化学产品,不要此起彼伏重新造成新的环境污染。我们提倡自觉遵守。每人、每天都少用一只,就全国而言成效就相当客观了。而且还可节约不少化工原料。这等利国利民的好事,不妨大家都来积极参与。
塑料袋的叙说
早就说我们是白色污染,影响环境整洁和社会的生态发展。好几年前国务院就下令各商家不允许把我们无偿提供给客户。希望广大民众自觉使用有益环保意义的购物袋和盛器。唉!谁叫我们没骨头,到处轻飘飘的,成了脏、乱、差的作祟者。也怪我们“老不死”,即使埋在地下200多年也不烂,自鸣清高又不和大地亲和,破坏了土壤的健康,危害植物生长;要是把我们给嘴馋的动物吃了,必然会引起消化不良而危及生命,不是动物园里出现过不少类似的事例。还怪我们没有计划生育,大量无节制地流入社会,真没想到会如此地造孽啊。所以现在有人讨伐我们是“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其实,话该说回来,科学家发明我们没错,我们的大名叫“聚乙烯塑料”,重量轻、气密性好是最大的特点,如果把我们用的得当,还是给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呢。最普遍的要算农村大田搭棚的薄膜,就是我们的家族,天气干寒时给农作物抗寒保湿我们功不可没。问题是我们繁殖成本底,适用广,所以人们就肆无忌惮地利用我们有利的属性包装物品、制成了各种各样的购物袋。并不负责地随意丢弃我们,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到头来是物极必反嘛,替罪的当然是我们,想想胸闷啊。
国务院下了限塑令真是用心良苦,限塑则是不让我们随意出门,再去糟蹋社会,想想也对,让你们不能轻而易举得到我们,就起码会常让我们多作贡献的机会呀,或者带上其它的盛器,如布袋、篮子、和提包之类的,也让我们歇歇;最好让我们转岗到合适的地方发挥作用。你们可能一下子离开朝夕相伴的我们,难免有些不习惯,但为了地球上的人类生存,为我们有美好的家园,首先要自觉提高环保意识。不要依赖我们,更不要随意丢弃我们,我们可不想再背上破坏环境的罪名了,我再次谢谢大家了。希望有你们的积极配合,逐步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我们也要自重自爱。那么,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明天就变得更加灿烂辉煌。
谈狗患
现在不论哪里到处都有养狗,关于狗的故事、狗的矛盾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其实我不想刻意要谈狗论犬,实在是从现实生活中和触目惊心的数据里,不文明的养狗引起狗患无穷。小区里不少散养的狗到处乱乱窜,让人举步维艰;臭烘烘的狗屎堆使人掩鼻而过;为爱犬的“尊严”吵得邻里不和甚至闹到法庭也是常事。更让人不安的与日俱增的狂犬病例,必然是和谐社会里的一大顾忌。
从国家卫生部统计数据得知,1996年发生狂犬病例159例,2006年1-9月就有2254例,十年不到窜上了14倍之多,与去年同期1738例相比也上升了29.69%,是国家37种严重传染病死亡数的首位,并连续五个月死亡数最高。可以说狂犬病比癌症更可怕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令人头疼的是,现在的狗有时分不清家狗、野狗还是疯狗。报纸上说,全市现在恐怕不止有五六十万条狗,在册的只有10万条狗,才不到20%,如果哪天谁遇上这不顺心的畜生咬上一口,岂不郁闷吗?破了财还无处申冤呢。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热衷于养狗,还以儿女相提并论。他们说,爱动物就有爱心,那么社会的慈善活动,未必他都热心;他说,狗是人类的朋友,没人间的私利,我想算了吧,那你总不能为回避现实排斥社会吧。人类毕竟是万物之灵,有思想境界,如果说上帝有意安排人类来到世界,那么,人就是希望文明的起源。当我们懂得爱惜生命,爱护动物,那么更应该懂得如何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当你还不具备养狗的经济能力和担负的责任时,我奉劝你还是不养为好,它毕竟不是社会赋予你的职责。
过了头就是“恶搞”
处事得有个准则,过了头就是恶搞。当下有人就什么事都喜欢恶搞,媒介披露,就连红色经典片《闪闪的红星》也惨遭恶搞。什么“潘冬子怀着明星梦加入走穴大军;潘冬子母亲的梦中情人是中央电视台主持李咏;扮演恶霸地主胡汉三的演员成了全国青年歌手大赛的评委云云。” 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看似有声有色,其实是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目的是腐化精神生活,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苍白无力的呻吟。
“恶搞”词语源于日本的流行语汇,由日本游戏界经港台再传入内地,起初从恶搞MTV到后来移花接木恶搞各种视、听传媒和各网络,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些无聊透顶的恶搞已变成损人利己的行为,甚至是不择手段导向错误的恶俗。虚假广告就是穿插其中,从不畏严寒的“俞兆林内衣”到治病、防病的“必清神鞋子、气功掌”都是铆足了劲通过恶搞来愚弄广大的消费者。还有仍在喋喋不休宣传的各种灵芝治癌的神药,果真有这么大、那么多的功效给正在日益扩大的癌症患者带来的福音了吗?善良的群众还时时被种种的恶搞所欺骗。难道我们的媒体能免责吗?不难看出其中就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在作祟。
其实“恶搞”的行为先于这个流行语汇,产生于人的好奇、探究及急功近利的心理,上世纪的浮夸风“亩产超千斤、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少产;全民大炼钢铁。”文革期间的“一句顶一万句、北京是世界革命的中心、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直到现在一谈到和世界接轨就信奉狮子大开口,“样样标榜创世界一流或引领当代先进潮流。”不都应验纳粹分子戈培尔的“造谣一千次等于真理”的翻版和**鼓吹的“不说假话办不了大事”的狂言吗。
眼下STV搞得如火如荼的《舞林大会》从演播厅到社会广场,又旋进上海各大剧场。从宣传上海主持名人的多才多艺的风采到商业演出,最后还要决出名次高低,真有三不摆四不休非要搞搞大不可。想想有这个必要吗?观众从多次的实播或转播中已领略到各主持人的风情。和群众互动也搞过了,节目收视率高说明观众已给足面子,切不可人来疯,该收场了。否则过头就有恶搞之嫌了。
“恶搞”风行,关键有市场。法制的缺陷使恶搞者没别震慑住,只通过几次虚假的公开道歉,反尔还扩大了影响。甚至有的受害者还希望被恶搞,重演“皇帝的新衣”,只要能出名,什么都可以呗。可叹可悲啊,人的尊严被麻木了、颠覆了。可见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教育显得何等的重要和及时啊!
“醉”好?“醉”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自古对人类产生着莫大的诱惑力,婚、丧、喜事都离不开酒,可谓无酒不成宴。亲朋好友相聚扶杯开怀,北方人吃白酒、南方人喝黄酒、年轻人来红酒、甩派头上洋酒、随随便便是啤酒。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过瘾啊!酒醉人生百态:有人如痴如醉犹入瑶池;有人昏昏欲睡暂避人世烦恼;有人口出狂言无所不能。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酒真有如此让人爱不释手?
这酒醉到底好坏如何?唐朝诗人李白,人称“酒仙”,“一日须饮三百杯”,酒是他作诗的动力,可谓“兴酣落笔摇五岳”。酒也是他消除人生忧愁的良方,因终身不得志,只能解酒浇愁“与尔同消万古愁”。
想当年,云南督军蔡锷将军,被袁世凯软禁京城,他虽心急如焚,但故作堕落和小凤仙醉生梦死,而醉翁之意不在酒,蒙混过袁大头后悄然返回云南,高举反袁义旗,誉为护国楷模。
但酒醉也使人消磨意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胸无大志只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只配充当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有人出于无奈,替人陪酒过量命归黄泉,可叹可悲啊。也有人终日沉湎酒色不务正事,直至沦为阶下囚,可憎可恨哪!
还有不可原谅的是,醉酒驾车。明明是飘飘欲仙 ,还自我陶醉:“我的车技无人比……。”当年,上海电视台主持人毛先生,醉熏熏地驾车逆向驶上高架,让警察逮了个正着,他竟然乘机开溜。但“醉”责难逃,结果给拘留10天、扣证3月,罚款1000元。近年法律严明规定酒驾入刑,真是“醉”有应得。可惜著名音乐人高先生也贸然酒驾成为酒驾入刑者,时间长达半年。欣然他的认罪态度相当好,反被坊间堪称“服法楷模”。
其实死于酒醉的冤鬼更多,为何还有如此多的人敢胆大妄为,说穿了肇事的都是在自欺欺人,有时酒不醉人人自醉嘛。还得奉劝驾车族牢记:“喝酒不驾车,驾车不喝酒”。
不过人逢喜事来一杯还是蛮有情调的,就像《祝酒歌》里唱的“朋友啊,请你干一杯……,八亿神州举金杯,舒心的酒啊浓又美,千杯万盏也不醉……。”只是唱得好听不醉是不可能的,还是奉劝各位好之为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