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十年来王国维及其美学研究综述 (2)

作者:周锡山    更新时间:2013-08-07 11:04:50

3. 新时期,1978—1989年

在文革后的新时期,自七十年代末以来,王国维研究进入一个重要的新阶段。在这十二年中,发表王国维研究论文约有三百五十篇,是建国前(七十余篇)、后至文革前(近五十篇)的三倍。还出版多种王国维著作和研究王国维的专著。

王国维著作新出版的有: 《王国维遗书》(上海书店据赵万里《遗书》本影印,1983年初版);《王国维全集·书信》(吴泽主编、刘寅生和袁英光编,中华书局1984年初版),收录已发表和首次发表的王氏书札500余通;和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初版,1988年重印),收齐王氏全部文学和美学的论著和创作。另有《蕙风词话·人间词话》的重印本(1982年)和《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的新一版(修订本,1984年)。

此外,王国维著作的整理和出版的还有: 萧艾《王国维诗词笺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刘刚强编选《王国维美论文选》(同上1987年);靳德峻笺证、蒲菁补笺《人间词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1981年初版,修订版1986年)和陈杏珍等重订《人间词话》(《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5期)。其零星著作整理、发表的有: 刘烜《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读书》1980年第7期)、《观堂题跋选录》(经史部分载《文献》第9辑,子集部分载《文献》第10辑),陈杏珍、刘烜《王国维〈中国名画集序〉注释》(《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和《叔本华像赞》、《孔子之美育主义》、《先太学君行状》等。为其著述作跋文的有: 谢国桢《王国维先生书孙益庵〈汉书·艺文志举例后序〉手稿跋》、陈邦怀《观堂手写魏石经碑式跋》、赵万里《静安先生遗著选跋》(以上均收入《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一辑)。

这一阶段,出版的论文集有:吴泽主编、袁英光选编《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一辑、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1987年)、第三辑(国际王国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1990年)和姚柯夫编(《〈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专著有十种: 《王国维与叔本华哲学》(陈元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叶嘉莹,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此书系按照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0年原版重印)、《王国维评传》(萧艾,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初版,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修订再版)、《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聂振斌,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王国维文艺美学观》(卢善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王国维诗学研究》(佛雏,北京大学“文艺美学丛书”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一代大师——王国维研究论丛》(萧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王国维与文学》(陈鸿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和《王国维与人间词话》(祖保泉、张晓云,“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另有《王国维与东西方学人》(陈鸿祥,天津古籍出版社)将出。与前两阶段相比,大量专著和论文集的出现,是我国王国维研究的新现象和学术走向昌盛兴旺的一个标志。

这一阶段王国维研究的另一令人注目的新景象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将它作为重点科研项目,1987年6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和浙江省海宁市主办“国际王国维学术研讨会”,以纪念王国维诞生110周年和逝世60周年,并推动王国维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台湾省也举办王国维学术研讨会。高校也开始为研究生、大学生开设王国维研究专修课,如周锡山于1988年给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年级开设此课,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八十年代,出现六位将王国维研究作为自己主要课题、发表系列论文并据此整理、发展而出版专著的学者和研究家,他们是(谭)佛雏、叶嘉莹(加拿大籍华裔学者)、萧艾、陈鸿祥、卢善庆和周锡山。佛雏自六十年代开始发表王研论文,自七十年代末至今十余年中将王国维研究作为自己的唯一专业,其专著凝集数十年的深厚功力;对王国维诗学的研究不仅论述全面深刻,而且认真研读并自己动手翻译王国维当年研读的叔本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英译本的重要观点,理清王国维受叔氏影响之脉络,文笔亦富诗意之美。叶嘉莹除前述专著外,《迦陵论词丛稿》等书亦收多篇王研论文,近年仍不断有新的王研论文问世。她的研究与论述风格都有中、西之长兼备的特点。她对静安词的细腻深入的分析和秀丽洒脱的语言,既给人以启迪又给人以美的享受。萧艾文史兼长、古今皆通,他对王国维及其学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整理、注释王国维诗词原作和评传、专著结合进行,功力深厚,取得突出的成就。陈鸿祥是一位业余研究家,他的不少王研论文颇有影响,其专著唐弢赞为“琳琅满目”,吴调公评其书框架好、扣紧生平,深挖思想,对文论与创作的研究双管齐下,文字一清如水。并于1989年荣获北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卢善庆是才思明捷、才华横溢的中年美学研究家,他的这本论著专攻王氏美学,观点明快,理论性强,且常带论辩色彩。他对台湾学者王国维研究之研究也处于领先水平。另如青年学者陈如江就意境说发表系列论文,显示了颇强的理论思维能力。

这一时期发表的大量论文除少数哲学、史学和文字学以及探讨王国维的生平尤其死因的外,大多还是评述其美学的论文,还有一些论文涉及其诗词创作的。今按论题将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关于《人间词话》: 姚全兴《略谈〈人间词话〉的艺术论》(《读书》1980年4期)认为《人间词话》“生动而丰富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境界’为中心的艺术论里边”。其要点为一、 艺术形象论,二、 形象思维论,三、 创作方法论,四、 艺术真实论。雷茂奎《〈人间词话〉“境界”说辨识》(《文学评论丛刊》三辑,1979)认为王国维“把写实和理想联系了起来,他认识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看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难得截然分开的。这见解很精辟”。这是肯定五十年代论者的类似观点。又认为“我看不能不说王国维的认识同高尔基的解说有某些相似之处。当马列主义文艺理论还没有传入中国前,在我国出现了这样的认识,实在了不起。”家坪《王国维境界说浅议》(《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4期)统计《人间词话》中用到“境界”一词的地方十六处,通行本之《人间词话删稿》四处,《人间词话附录》三次——其中有一次王氏又把“境界”称之为“意境”(锡山按: 《人间词话》中也有一次称为“意境”)。又认为“优美、壮丽的意境,本是客观现实存在的,王氏独具慧眼地指出文学作品的境界,这是超过他以前的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的。”王振铎《论王国维的“境界”说》(《文艺论丛》13辑,1981)全面评论王氏“境界说”对文艺本质的探讨、“境界说”的若干范畴,将境界说的文艺本质论归纳为: 文艺的本质——真境界、真而不实的境界——意境、意境中的辩证法——景与情二元质的对立统一、景与情的统一——“不隔”与“不游”、景与情统一的方法——“造境”与“写景”等五个观点。

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与境界说的不足,也有一些论文深加探讨。过去用政治标签或粗暴方式加以批判的现象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已基本绝迹。陈如江《意境之限界》(《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3期)针对“意境概念缺乏严格的规定和精确的说明”、“误用歧义的现象很严重”,对王国维集大成而未明确作定义的意境之概念作界限性解释。禹克坤《意境与非意境》(《文学评论》1985年3期)对王国维否定的非意境优秀之作做了肯定。万云骏《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献疑》(《文学遗产》1987年4期)批评王国维不懂和否定意境的模糊之美、间隔之美和离合、脱复之手法以及意象的朦胧性,指出王国维境界说偏颇的一面。

关于《红楼梦评论》: 舒芜《悲观主义解释不了悲剧——重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1期)对此文作了批评。郭豫适《红楼梦小史稿》第七章(1980)和《简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1985)认为王国维把《红楼梦》作为宣扬悲观颓废的人生哲学的一个例证,在实际上大大贬低、歪曲了《红楼梦》的价值。周锡山《博大精深学贯中西——王国维评传》(光明日报1985年1月29日)认为此文是我国第一篇科学系统的研红论文,第一篇用西方先进文艺思想研究中国文学名著,又是我国第一篇比较文学论文,将《红楼梦》与《浮士德》看作同样伟大的著作,给以崇高评价,并肃清了索隐派和自传说的迷雾。吴功正《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6期)认为王国维开拓红学上的一个重要领域——美学领域。

中国戏曲史研究: 傅晓航《戏曲史科学的奠基人——读〈王国维戏曲论文集〉》(《文艺研究》1980年2期)认为王国维第一次揭开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和引成问题,勾划出宋元戏曲历史发展的轮廓,系统整理戏曲史料,把戏曲的历史提高到历史科学的范畴,在文学史上为元杂剧和南戏争得应有的地位。齐森华《试论王国维在戏曲理论上的杰出贡献》(《华东师大学报》1983年2期)认为《宋元戏曲史》开创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在戏曲理论识见和研究方法上有许多新的突破和创新,又提出“真戏曲”的科学概念,开创了戏曲理论研究的新阶段。陆炜《王国维的戏剧文学批评与戏剧史论》(《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2辑)肯定王国维的戏剧文学批评是本世纪初国内各派剧论中最稳妥和最深刻的。它以思想、结构、人物三者组成批评框架,具有重悲剧重人格的艺术倾向和讲求“自然”和“有意境”的审美理想,从而形成了由文艺知识、戏剧美学和一般美学等不同层次理论结合起来的批评标准。

诗学和美学总论: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有些论者注意用新的研究方法来探讨王国维美学。陈文忠《论王国维的艺术本体类型学思想》(《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3期)指出:“王国维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综合和融化了中外艺术类型学的理论,开拓性地建构了一个独特的意境审美类型系统。”复旦大学女博士生(吕)新雨《王国维系统文艺观新论》(《文学评论》1989年1期、《汕头大学学报》1990年1期)用“冰山效应”理论阐述王国维美学思想系统的深层结构。周锡山《融会中西文论的大师王国维》(《南通师专学报》1987年4期)、《试论王国维与德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4期)、《论王国维对比较文学的贡献》(《河北学刊》1990年4期)高度评价王国维学习西方美学的意义和在比较文学比较美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境界说是以中为主、三美(中国、印度、西方文化和美学的三大体系之精华)皆具的典范。

王国维与别的学者比较: 陈思和《本世纪初西方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影响——王国维鲁迅比较论》(《复旦学报》1987年3期)从本世纪前期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在中国两种命运的角度剖析王国维和鲁迅的学术思想的异同。桂遵义、周朝民《王国维与郭沫若》(《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2辑)从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角度比较王国维与郭沫若的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万云骏《近代词曲研究的双璧——读王国维和吴梅的词、曲论著》(《宁波大学学报》1989年1期)认为王、吴两位大家的成就和贡献难分轩轾,但在词曲研究上吴梅的论述更见精密。蔡尚思《王国维在学术上的独特地位》(《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3辑)批评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王国维、吴梅比较“似不够全面和具体”,认为“王、吴二人互有长短,均不可少。”

王国维研究之综述: 《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三辑·编者前言》和《“国际王国维学术研讨会”综述》(《文汇报》1987年7月7日)对在此会发表的观点和争论作了客观全面的归纳报道。谢保成《建国以来王国维研究述评》对1987年6月国际研讨会之前的王研作了全面深入的综述,此文就王国维及其学术的基本估价、王国维的史学研究、文学(包括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关于王国维与罗振玉的关系、王国维死因的探讨等六个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述评,又提出三个研究方向: 加强王国维学术思想的考察,深入对王国维治学方法的认真研究,应当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综合研究,打通文史哲各个领域,加强更高层次的、把王国维放在中国和世界近代学术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考察,从而肯定其在近代学术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给人以中国近代杰出学者的一个完整形象。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