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人生篇二

作者:侯宝良    更新时间:2015-07-15 14:22:51

庆幸二次失策

夕阳西下,天际映衬着美丽的晚霞,我徜徉在车来人往的七莘路上。宽阔的马路两侧绿草成茵樟树成林;惟妙惟肖的人造街景把道旁装点得动静结合又不失都市的繁华。眼前犹如呈现一副生动的画卷。真是宜人居住之地啊!我暗自庆幸两次曾经的失策。

多年前的市政动迁,我父母来到七莘路旁的万泰花园,名为“花园”其实这里除了像样的一条七莘路,周围全是田间小梗,马路两旁散落着破旧的农舍或是风雨飘摇的修车铺、杂货店。晴天的车后是风尘滚滚,雨天的脚下是泥巴沾鞋。初建的小区里时常断电缺水,又不通煤气,治安更差!常闻有人家遭窃,简直没人要来。父母就像生活在被废弃的城堡里,完全打破了原先城市的生活。过起了早起早睡的“农家乐”。我几次动员父母把房子置换到梅陇去,和我住一起也有个照应。父亲总是乐呵呵地说:“这里空气好啊,是城里比不上的。买东西不便?只要有饭吃就行,还省钱。”瞧他乐无其事的,我只好无奈地笑笑。其实我知道老人是在安慰我,听母亲说:“你爸常说,换房是要贴不少钱的,七宝在变、社会是发展的。”真是社会发展的信念,才使他们坚持下来。期间周边不断有新开发的楼盘——东方花园、华宝花园、水榭花园等,似一朵朵奇葩绽放,把七莘路两旁装扮似绚丽多彩的大花园。所居的小区也变了,屋顶平改坡,戴上漂亮的小红帽,还通上了清洁的天然气,门外超市班车络绎不绝,治安日益改善,社区生活变得让人舒心。父亲带着无怨无悔的心情离开了我们。而母亲生活在方便的环境里,为我们减少了一些忧愁。

想当年,朋友家动迁,拿了一笔安置款,正筹划着到何处买房?他曾和我商议。那时小区里在出售和我家一样规格的商品房,二千元左右一平米,两室一厅不到十四万元。他看了后想买,一来靠路口出行方便;二来我们彼此熟悉常见面;最主要是价格便宜,买房加装修费后还有剩余。我劝他别买:“我们是被动才来的,老爸又不肯搬。你不如买到梅陇去,有地铁才方便,朋友一时拿不定主意。”两天后,他告诉我:“决定买万泰花园的房子。”还动员我以后来常住。人各有志嘛,我无奈地耸耸肩,无语对答。

一晃几年过去了,七莘路成了闵行的景观路,不仅被千姿百态的楼宇簇拥着,好似天仙撒下一条镶边的彩带,深情地向南北舒展延伸。她的侧翼还衍生了不少的道路,中谊路、华宝路、宝铭路等与之沟通了纵横交叉、四通八达交通网络。蓝天白云下,四季鸟语花香,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在你的脚下,此时此景让人不由自主地深深地吸上一口沁人心肺的空气,是那么的心旷神怡。

地铁通了,人气旺了,房价涨了!而且涨幅早已超过了我曾竭力推崇的梅陇地区。朋友时常戏谑我:“还好当初没听你的,不然真要后悔一辈子了。”我说:“不仅是你,我也感谢我父母的坚持,要不我也后悔呢,现在我想把梅陇的住房置换到七宝来,反要倒贴不少钱呢,我还是后悔呀。”

闵行,这十多年来趁着改革的春风,凭借深厚的区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以锐不可挡的气势,不断打造了这张精湛的名片。七宝的古镇、莘庄的梅花、大型室内滑雪场、闵行体育公园、热带风暴水上乐园,现在还将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这一幅幅诱人的画面怎不让人心仪。世上没有后悔的药,惟有超前的谋略,投身于闵行的改革洪流中,才能不失时机地享受她带来的喜悦成果。

我和徐家汇的情结

我和徐家汇的渊源是从五十年前考到莘庄中学住读开始的,那年刚满十三岁,第一次要离家了。莘庄在哪里啊?奶奶不放心啊,就趁开学前的暑假里,祖孙俩提前去踩点。我们打听到要在徐家汇徐闵线才可到莘庄。于是在西藏路八仙桥坐26路电车摇到了底就是徐家汇,这是我第一次到徐家汇,觉得市面还没我家住的老西门热闹。交通还算方便,下车发现徐闵线车站就在对面的天钥桥路口,我们先到附近兜兜看看,在一家百货商店的橱窗里我看到有双脚趾间夹的日本式海棉拖鞋很喜欢,奶奶给我买了。那年头全家老小都是穿木屐的,(上海人叫:木拖板)可以说,我家的第一双海面拖鞋就是在徐家汇买的。在去了莘庄回来的路上,奶奶一直舍不得地说太远了,她从此再也没来过徐家汇,而我就此和徐家汇结缘了。

那时的“徐闵线”是市郊的长途汽车,徐家汇到莘庄的车票要2角5分,算算比我半天的饭钱还贵。回家想省车费有两个办法:一是步行,那时的同学们不怕走路,合伙说说笑笑走到徐家汇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第二是拦车捎带,我们选择在莘庄铁路的南侧,趁汽车被道口拦下的时间和司机磨蹭,一般说司机见小孩的天真可爱或许是怜悯的心情,社会风气很和谐,所以成功率蛮高的,因不能在徐家汇停车,只能带到裕德路就是现在的体育馆附近,其实离徐家汇很近了。我们常常像小鸟一样,下车撒腿就跑,很快就到徐家汇了。我和张同学熟门熟路找到天平路的拐角处有家小吃店,一个人省下的车费足够两人享用油豆腐细粉汤了。抹完嘴只要穿过第六百货商店门口的马路就是26路和15路电车的终点站,他去北京东路、我去八仙桥,各就各位分道扬镳。 

1968年底我分配去上海电机厂,“老三届”里当工人阶级是很吃香的。报到的厂车就停在徐家汇的区政府门口,那天是爷爷亲自背着行李送我,他对徐家汇很熟悉,告诉我那里附近以前有个育婴堂,常常有被丢弃的小孩,还有外国坟山啊,以前这里很僻静,再过去就是土山湾了等等。忽然他问我大冷天的怎么没戴手套,我说,忘家里了。他见还有时间就拉着我到徐家汇的广元路附近买了一副给我戴上,老人见大孙子要去大型工厂工作了心情格外得激动,嘱咐我要珍惜在上海的工作机会好好干。厂车要开了,爷爷挥着手目送我前去闵行工作。

从此我工作、回家,路经徐家汇的机会更多。1985年后我工作虽调到市区,但工作联系还是闵行的各单位,1994年我家动迁又分在了梅陇,现在退休住在七宝还经常和老伴乘地铁9号线直接光顾徐家汇,与其说去逛街,还不如说常怀旧呗。五十年了!繁华的徐家汇今非昔比了,围绕我与徐家汇的故事还有不少,就因我的一生情结总饶不开徐家汇呀。 

文学爱好为我工作添彩

文学爱好不仅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陶冶了自身的情操,回想在职时候还为我工作解决了困惑,增添过光彩呢。

记得有一年我到长沙一家单位催交工地急需的给水泵,因工厂有一种进口的阀门没如期到货,就迟迟交不了产品。项目部提出让供货商先用国产阀门替代,现场通水试验后再更换进口的,否则肯定会影响项目的整体试验。由于协调不顺利,项目部心急火燎的放出了狠话,说工程脱期就要罚他们的保证金,供货商也坦言,反正要罚款,更不愿多化钱买国产去暂时置换了。我想如此僵局势必影响工程的节点。为此我推心置腹和他们有关人员协商,接待我的同志理解了我,但难以打消相关领导的隔阂,他们夹在中间颇感为难,只好很热情给我作解释。吃饭时他们见我不喝酒,饭后也不愿意参加他们安排的活动,其中一位朋友好奇地问:“侯工,你烟酒不沾,又不玩麻将、扑克,也不去唱歌、跳舞。那你业余时间怎么打发的?”我说自己看报、写作都忙不过来呢。有人以为我在调侃、自命清高。其中有人插话说他们老总也喜欢文学而且文采不错,愿意交些文友。问我有何大作让他欣赏、欣赏,找个机会让他来接待你,问题或许就有解决的办法。我说:“大作谈不上,现在网络发达,我好多文章发表后,网上都有登载,只要打上我的姓名全可搜索到。”我窃喜,这么些年来幸好许多获奖文章都赫赫在网,我没丝毫虚假的。 

这天晚饭后,他们带上我迫不及待地回办公室,打开电脑一番搜索,只见几十个网页齐齐亮出我不同时间在各地报刊、杂志的刊文。还有得奖后许多网友的博客评论。“哇,这么多啊!看不出,到底是上海大公司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有人开始对我啧啧称赞刮目相看了。我心里想,如果你们老总真有文学爱好,那我们就有共同语言了,首先情趣相投,酒逢知己千杯少嘛,有矛盾还不友情为重的好解决。他们满心欢喜地拍拍我肩膀:“侯作家,能交上你这样的朋友,我们都感到骄傲。”听听,连称呼都改变了。

第二天还下着雨,老总出场了。估计他上过网了,一见面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久仰、久仰,侯老师不愧是上海老大哥,我们小厂的工作不周让你费心了。有何问题我负责鼎立相助。”我怎么也没想到僵局有如此大的转变,只是说:“在合同的框架下大家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只有守望相助共赴前程。”老总说他以前从事企业文化工作,也喜爱文学撰稿,吟诗作画,没料想到阴差阳错地摊上了企业管理这档差使,内心对文学还是十分憧憬的。鉴于我们都不善烟酒,他提议以茶代酒开怀畅叙。

席间他们频频深表歉意,并主动派出代表陪我去工厂了解和督促出产进度,有效地配合了我们工程的进展。我很高兴认识到如果能以自己爱好触类旁通融入工作不仅有助本职范围,还可就此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形象。这大概就是平常所说的“一滴水能见太阳的光辉吧。”

奋 蹄 追 梦    

  春播勤夏耕,                             夕阳无限好,

    喜获秋粮囤。                             莫愁近黄昏。 

    鹤发同酿文学酒,                         金色年代写春秋,

    浓郁胜香醇。                             彩笔绘年轮。

    我这首《颂晚情》正是对自己追寻文学梦的概括,细细算来,近几年里确有几百篇各类“豆腐干”文章见诸报端和杂志,还获得不少奖哩。偶有断档就有人提醒:“最近怎么不见你文章呢?”我暗自窃喜,在下非名人居然也有“粉丝”,不过我知道这是大家对我鼓励。

    我如此热衷于写稿除有兴趣外,主要动力是责任感。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各种角色演绎了各个故事,把有趣的故事用文字表达和大家交流,不仅有了情感的共享,还会产生共鸣。对生活中出现各种现象,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观点上,以自己的视角加以归纳和评判,不单是表达个人的认识水平,更是体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态度。其本身就是件十分愉快又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丈夫,和妻子风雨同舟几十年,很巧,我们的银婚结婚纪念日恰逢2006年的大年初一,真是天意啊。我思绪激荡,提笔写下了短文《走近银婚》,二十五年的夫妻间的情真意切跃然纸上,先后转载于四家媒体,成为我们相濡以沫走来继而相携走向夕阳的可喜见证。

    作为儿子,2007年适逢母亲八十大寿,我感慨万分,母亲一生辛劳八十年的风雨坎坷,她把关爱全播撒在我们子女身上,“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即使我们再大、再老,在母亲身边永远是孩子,有母亲在就无比幸福。我汇集了母亲不同时段的生日经历,写了散文《母亲的生日》,道出了母亲一生的艰难和对我们无私的母爱,愿天底下做子女的时刻不忘对父母的感恩。文章又先后转载于报纸和杂志上。刊出后接到不少信息反馈,都说文章生动感人。我认为,应该对老人多尽些子女的孝心,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作为员工,我懂得工作的成功,包含了每个人兢兢业业的奉献,只是各人的长处不同,一个集体就要善于发挥各人的作用,才能体现整个团队的力量。于是我写下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三个和尚的故事》《互帮互助的力量》,从生活的实例、寓言故事和工作体会等不同角度来说明个体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赞誉。

    尤其是我们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商品经济的思潮、新旧文化的冲撞,让人们产生了许多困惑,但真、善、美终究战胜邪恶,追求美好崇尚真理是社会发展永恒的轨迹。对当前大家渴望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话题,我结合小区的前居委主任勤政为民,在她退休后,群众仍十分惦记她,以至出现自发组织到她将常去的地方等候,企盼和她相聚的感人情形,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写了《企盼》《唱只山歌给党听》两篇杂谈,从人们的心灵深处去发现最本质的东西。

    有一次我在休闲中,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孩,开口一声老师说:“有好吃的要想到爸爸妈妈,”闭口一声说:“公共场所要谦让。”而旁边的大人却不以为然,还斥责他“戆嗒嗒”。如此教育孩子要不得,于是我就写下了《别让童真失“真”》的评论,指出大人一时精乖的教育,将会适得其反,希望每个做家长的要正确引导孩子,都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正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才是人生的起步。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日恰逢我生日,我结合和父亲生前申奥的情节,深情地写下《我的奥运缘》。2009年的建国60周年我饱蘸笔墨讴歌祖国大庆的文章,被远在西安、广西南宁等地媒体都刊载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那更是我尽情发挥的最佳时机,《文汇报》《新民晚报》《金融时报》以及各地、各区的大量媒体都有我的文章发表并获取十几个奖项。更可喜那年中国月饼文化节的征文,我居然荣获了“一等奖”刊载在《中国食品质量报》上。

    写稿占据了我大部分业余时间,虽然忙忙碌碌,有时为思索一个词义而魂不附体,有时突发灵感半夜伏案有点神经兮兮,好在我没其它嗜好,把写作当生活的调味剂让我感到十分充实,特别在有人主动和我交流文章中的观点或编辑约稿时会顿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生价值感。

让我倍感幸运的是,处在厚实的社会文化中,又恰逢中华盛世,近年的社会活动更是精彩纷呈,给我写作题材铺就了广阔的前景,无论是企业还是全国各地都活跃着“征文”。我从征文中触发思绪,精心构思每篇文章:忽而高山流水一泻而下;忽而一马平川驰骋万里,把满腔激情沁入文章和诗篇里。辛勤的耕耘换来了可喜的收获,不仅稿件被各地媒体刊用。有人戏称我是“写作专业户”,其实我只为提高写作水平去竞争,为追赶自己的文学梦想去努力,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背景去创作,也是兑现一个文学爱好者的使命。对纷至沓来的获奖喜讯和获选进京表彰,我静心而论只当是对我付出的肯定和勉励,更重要是保持纯洁的心情,对得起自己的一颗“良心”。

不当冲头 不做寿头

买卖中有句话讲“买家总没卖家精”。因为商家始终守住“千做万做折本生意不做”的底线。别看商家扯着嗓子喊:“亏本价、跳楼价”其实总体是丝毫不亏。逢年过节更似山东人秀拳头般地赤膊上阵:“打折大促销、买一送一、多买送积分返利销售等等是名目繁多花样百出,只要你冷静观察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有次我和一位在超市做销售策划的朋友交谈,最后他说,所有顾客都像你,我早就改行了。 

 我们知道卖方以价值为主,买方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同时兼顾价值,图利是共同的。关键是双方应以正确的心态达到一个盈亏平衡点,才会给各自带来双赢。商家赚钱天经地义,但要定价合理,物有所值就有销量;顾客考虑价廉物美才有购买欲望。而现实中商家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摆噱头斩冲头,或秉承市侩哲学“若要发众人头上刮”,斩一个算一个落袋为安。顾客的心理是除非满足欲望外就是考虑是否合算?常言道:货比三家不吃亏,一旦打折就是便宜,有便宜货就有冲动的购买欲,怕过了这村,没这个店。人都有从众心理,不顾是否合适,你买我买大家买,也怕错过机会。带动的氛围俗称“人来疯”,雅称叫“人气旺”。别说商家跨年促销不放过,有了店庆、高考更要挤一脚。只要有人来,不怕没有赚,平常斩冲头,现在骗“寿头”(傻子)。因为环境会调动人的情绪,人受冲动智商就低,商家就是吃准这点,所以挖空心思乐意制造促销的沸点。

 我以市场学的观点和这位销售经理探测商品定价的奥妙,我讲,你们平时把有些商品的定价重在“优质优价”主要针对高消费的客户,将利润做到最大达到提前收入。到促销季节就把库存商品定价到利润分摊的打折,即使滞销商品为规避不平等价格竞争嫌疑,就以多买多送及相应办法来薄利多销保本。商品的优价及商品流动的优化才是你们经商不败的法则。这位经理听完后翘起大拇指反问我:“那你认为怎么买东西合算呢?”我讲:“很简单,首先我不当冲头,力求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其次不做寿头,理性消费不冲动,不适用的商品再便宜多买也是浪费。常用、必须的商品经常注意价格调查,一旦侬有价格优势且多买多得,我就趁势尽‘量’,(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多买)来减少平时的价格损失。”这位经理听后连连点头:“侬门槛真精”!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