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人生篇一

作者:侯宝良    更新时间:2015-07-15 14:22:29

城市的原动力

下班了,又去上课了;收入不错的,还在考证;退休的,却在参加培训;小区的老伯、大妈为迎奥运、迎世博而高兴地交流A、B、C和E-MAIL;冷不丁还会冒出个老外来学几句上海话“白相相”。今天的上海处处正展现着一幅幅全民学而不厌图。

邻居小张家,就是一个典型的学习型家庭。说小张,其实也不小了,四十多岁,夫妇俩在一个单位工作,两人性格开朗,很和气。小张是单位的部门领导,近年来在读“专升本”学历,妻子本来就是本科生,搞技术的,只因职务变动改做管理了,所以也在学习管理专业知识,女儿上小学,很乖巧,好在学校就在小区内,也不用接送,天天能看到她晃动着马尾辫,像钟摆有节奏感、很欢快的身影,手臂上还别着“两道杆”呢。

近来,小区在进行“平改坡”改造工程,外墙搭着脚手架,给凉衣、被带来暂时的麻烦。有天,我衣服吹落在小张家的阳台上,我赶紧下楼去他家,开门的正是他,我抱歉地向他打招呼,说明来意。他很爽朗连连说:“没事、没事,”还一个劲拉我进屋说:“阿哥,难得来。”我进屋只见他女儿在小间里做功课,见我就礼帽地称呼:“老伯伯”。我随意地问小张:“爱人不在啊?”“她读书去了。”“你们一家真用功啊。”我赞许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现在是形势逼人,在我读书的班上比我年龄大的有不少,还有残疾同学,虽然来自不同单位,承担各种职务,有各种兴趣爱好的,但学习给大家带来快乐是同样的。”他说:“在我们这般年龄以上的同学对学历已不是十分看重,倒很乐意享受有一种学习的氛围,谋求对一个相同问题来自各方的思考和交流的平台。在这过程中,有求知的渴望、有催马扬鞭的精神,会让你有焕发青春的感觉,真的,阿拉小徐也有同感。”

小徐是他爱人,小张说着有些眉飞色舞了,我也听着入了神。“小徐是个外地大学生,十多年前,应聘来我单位,她是学工科的,长期在现场实践,对工艺流程相当熟悉,前两年被提到管理岗位上,我们也算夫妻加同行了,在家里,我们常常讨论工作方法。她毕竟刚入管理之门,碰到不少问题,所以我鼓励她参加相关的培训班。”“你们两位领导,工作、学习、家务那更忙了,”我感叹地插着话。“忙是忙,但彼此有共同语言,说话都有主题,交流不更心心相印啦。”小张继续诙谐地说着。我们聊得欢畅时,女儿在隔壁叫了:“爸爸,奶奶上网了,”我一惊:“你母亲也会‘QQ’,”“刚学会,去看看吧。”我跟着他来到电脑旁,看着小女孩的手指在键盘上轻盈地盘旋:“奶奶,我们小区在‘平改坡’改造,”“好、好,我们这儿要举办老年时装表演,你爷爷参加健身**赛。”尽管对方出现的字幕慢了些,但已足够体现一个时代老年的精神。小张说,母亲已退休二十年了,一直在协助居委工作,前些年和父亲一起上老年大学,学书画,还真有模有样的,一些作品还在社区文化馆内展出过。市里开展“百万市民网上行”的活动以来,老两口又心动了,但在ABC前头发涨,好在当今的上海,整个社会是个大学校,学呗。两位老人在课堂上跟老师学,晨练时向邻居请教,家里老夫妻互帮互学,拼音不会,先学五笔,背字根、识键盘劲头十足,孙女就成了第一个网友。他们有兴趣了,我家的电脑也有置换的余地了。小张指着眼前的电脑:“这不,买了才半年,联想品牌、家悦系例、17寸液晶显示屏。现在正真实行互动了,老爸、老妈常常在网上或来电话查找及问些专业名词呢,还说打算买个摄像头,和我们一起可视聊天,享受顺风耳朵、千里眼的现实生活。”说话间,电话铃响了,是学校通知女儿,“明天小小摄影家有临时活动”。小张说,现在学校提倡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从多方面发展。女儿是学校摄影组的积极分子,小区的宣传栏里还贴着她采访居委座谈会的照片呢。小张趁势让女儿暂停和奶奶的网上聊天给我展示她的大作。小女孩利索地打开有关文档,从一个个文件夹里点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还告诉我,通过剪辑、拼接,可以制作各种时尚的卡片,边说边不时在屏幕上跳跃出叠彩纷呈的作品,令我这个门外汉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难以想象这些佳作竟出自面前,还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之手。

当我取回衣服,告辞小张时,小徐刚好进门:“楼上大哥,再坐会,上次大嫂网上发给我的驾驶资料,已收到了,替我谢谢她。”我说:“你真用功,还在考驾照啊。”“大嫂年纪比我大,不也考出了吗!”小徐微微笑答。是啊,一个城市的飞速发展,孕育着无数蓬勃向上的精神,城市的伟大成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辉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之不断闪耀着璀灿的亮点,可贵的是对无数未知,有锲而不舍的追求,乐于学习不正是它的原动力吗。 

我 的 粉 红 知 己

这题目可别让你看走了眼。不是红粉知己!粉红知己是我的出行伴侣——一辆粉红色又红白相拼色彩的女色自行车。伴随我二十多年了,其貌不扬和我朝夕相伴亲密无间、她乐善好施不图赞誉、她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她仿佛是上苍赐我的天使,默默地置于我的生活中而不离不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的交通十分拥挤,道路狭窄、逼仄于日益发展的现代城市越显其尴尬和无奈。那时我刚调到新单位工作,虽说离家不远,但坐公交要换乘,步行有点远,孩子小家务多,所以上、下班总是急吼吼的。当时多么渴望有辆自行车,既可自由掌控时间,又可灵活选择出行道路。说渴望就是遥不可及,因为那时有钱也买不到啊。 

要说心想事成还真有那么回事,一天晚饭后,一家三口去逛街,忽见前面的童装商店正在搞有奖促销。一等奖是“永久牌自行车”。妻子说:“你不是想要自行车吗?反正需要给女儿买衣服,我们去试试运气吧!”“真是痴子盼天塌,穷人想造反。”我不以为然随其在后。妻子挑了件女儿合身的小裙子,付钱后拿回发票经营业员提示来到对奖处。奖牌上好多奖项都被领走了,醒目的活动截止日和一等奖奖项赫然在阿谀暗示:“别错过良机噢。”我心不在焉从工作人员处拿过奖券,女儿从她妈妈怀里趴在柜台上吵着刮开号码,妻子看着奖券惊喜地叫着:“中奖了,一等奖!”。没等我回过神来,旁边的营业员都围了过来,不约而同地惊叹:“幸运啊,活动快结束了,一等奖一直没兑出,好象就为你们等着的,小妹妹真是福星啊。”那会不是实物领奖,而是凭单到仓库去提货的。后面还有好事多磨呢!

哇!一辆粉红色、红白相拼的自行车从仓库里推出,手把和两个钢圈电镀得铮亮十分惹人喜爱。那时还要捐牌照,好不容易找到户籍地的车管组,人家说要凭买车的原发票,可兑奖的车哪有发票?没有就不让办。找商店,商店说只管搞活动,没发票。要么去找仓库?可他们更振振有词:“我们凭单发货,又不是商店,怎有发票?”哎呀!兜了一圈这车还是没捞着户口,可它还是任劳任怨地载着我满城转了好几天,喜事倒成了愁事。

正在我为自行车的身份而心烦意乱地到处转悠,忽见一条弄堂口挤着一堆嘈杂的人群,其中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孩子不住地翘望,我好奇地蹬车前去探究,发现是二周岁多的小女孩被严重烫伤在哇哇直哭,那妇女焦急得直流泪。这里是条汽车开不进的小巷子,家人正去找自行车准备送医院。我一阵怜惜袭上心头,也不管自己不熟练的车技就招呼:“快上车,我送你们去吧。”“那谢谢你了。”我待她们坐稳了赶紧蹬上踏脚驱动着飞快的轮子。不知是新车的灵活,还是我心地善意,纵然我非常紧张和蹩脚的车技,居然很顺利地把她们送到医院。快速锁车后陪同进去……。忙活一阵正返身告辞,孩子父母对我的感激不尽让我有点手足无措,无意中流露出得抓紧时间继续给这辆见义勇为的自行车办身份证。岂料那位先生和车管组有联系,他告诉我只要写个说明让商店确认,他会帮我办妥此事。这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呵。”也印证了一句老话:“好心有好报”。

光阴荏苒,这粉红知己和我相依相伴在工作路上风雨同行几十年,携我参加中老年郊游,丰富我业余生活;让我坚持锻炼,每年的体检见证我的健壮体魄;和我相偕各大超市、农贸市场,为我忍辱负重载回各种生活用品,为我们一家尽心尽职在所不辞,也从不为停车场地与人耿耿于怀斤斤计较。尽管后来市面上流行各色助动车和汽车,时尚的理念依然打动不了我对它的一腔倾心,我依旧悠然与之相随,就像伴随功勋卓绝的战马。好多零件磨损了,我仍精心修理,让它继续发挥应有的功能。只是它的容颜和我容貌一样日渐老衰,这是岁月留下的沧桑越显我们老成持重。我们之间是乎有了更加的默契和灵性:车链子松弛只有我骑它不掉链,所以我不担心梁上君子将它窃为己有。有天早晨我出门在“老地方”却不见老伙伴,莫非近期猖獗的偷车风使它蒙难?我相信除非被搬走,要想骑走,没门!最终我还是在不远的草丛里看到它像被推倒的小孩,衣衫不正地躺在那里。我扶起它,掉下的链子耷拉着就像委屈地诉说遭遇的不测,表白其刚正不阿。我小心地装上链子,拍拍坐垫,犹如安慰它:“我们是患难之交有缘分,社会提倡低碳生活,倡导环保和健康的出行方式,那谁也别想拆开我俩。”我推起它,车轮咯咯响,好似一个破涕为笑的老小孩毅然陪伴我走向蓝天白云、走向绿色原野。

圆     缘

邻居冯阿姨的外孙春节后满月了,看看可爱的小家伙我脱口编了顺口溜:“两只眼睛像桂圆,摇头晃脑像汤圆。只因爷娘有奇缘,所以取名叫圆缘。”

说起冯阿姨女儿的姻缘,确有一段佳话。三年前的元宵节,冯阿姨在附近的大卖场买了几袋包装的速冻汤圆,回家先打开一袋煮了尝尝,发现水开后一煮就糊了,特别是鲜肉的还有异味,冯阿姨这才注意包装袋封口的保质期,已过期一周了。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免得其他消费者受害。阿姨带上收银条和剩余的汤圆再去大卖场讨个说法。

“同志,这汤圆保质期过了,质量有问题。”阿姨递上收银条,说明原由。“不会吧,我们理货部常翻查,是不是你自己放久了才过期的,现在来换,想赔你”那营业员不屑一顾还强词夺理,顿时让阿姨感到郁闷,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旁边的顾客看不过去,纷纷打抱不平:“这算什么话?你不了解情况就诬赖人家,找他们经理去。”经理不在。“到工商局去,一袋汤圆是小事,怎么可欺负人呢。”阿姨实在气不过,来到附近的工商所。

接待冯阿姨的是一位年轻的工商干部,名叫李春生。来这里工作已有三年了他办事严谨,同事相处很投缘,人不说英俊潇洒,但也有摸有样,看看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一个个都冠有“毛脚”的称号了,自己还没对上号,自然无法入座了。表姐常提醒他:“公务员工作环境优越,自我感觉蛮好,但轧女朋友要活络点,否则好的姑娘哪能吃你这一套。”今天下班后,表姐和他约好:“在徐家汇六百门口,给他介绍对象,听说姑娘去年大学毕业是当教师的。”离下班还有两个小时,春生和同事打个招呼说:“家里有事早点走,”刚走到门口就碰上气呼呼的冯阿姨:“同志,哪能碰得到这种人?算我倒霉……。”“来,阿姨有什么事,慢慢地跟我说,”待阿姨坐定后,春生认真地便听便记,再看看袋口的生产日期,安慰阿姨:“消消气,您留下地址先回家,让我调查一下。”

送走冯阿姨,春生给大卖场的叶经理打电话。叶经理在电话里告诉春生,他已知道这件事,发现确有问题。一周前理货部将一批超保质期的冷冻食品撤下货柜,放在一旁没交班,临近元宵节,汤圆销量好,厂方的促销员没注意就把这批有问题汤圆混进了。我们有责任。:“那请你们给顾客有个交代。”叶经理说:“我们已张榜公开道歉,对不负责任的当事人作出相应的处理,对受委屈的阿姨,我想亲自上门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可惜不知道地址。”春生说:“你在路口等我,我陪你去。”

而后叶经理随春生循着冯阿姨留下的地址,找上门。

出来开门的是个女青年,白皙的肤色瘦条个、闪着大眼睛问:“你们找谁?”“对不起,我们找冯阿姨,”叶经理恭谦地回答着。春生忙补充解释:“他是大卖场的叶经理,对冯阿姨今天受的委屈,特上门赔礼道歉”,姑娘赶紧叫:“妈,你出来一下。”冯阿姨急匆匆往围裙上擦手,出来一看是工商所同志陪来的,马上招呼:“进来吧、进来吧。叶经理抱歉地说:“阿姨今天真对不起你,是我们工作没做好,我代表商场向你道歉,”并送上汤圆表表心意。刚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下,从卧房里又走出一位中年妇女,春生惊愕地称道:“表姐,你也在。”叶经理一看便趁势告辞:“啊你们认识,那我先走了。”“嗯,不认识,”春生这时怎么说得清呢。只有表姐心里最清楚。她拉过身边的姑娘在耳边说起悄悄话,姑娘一下子脸红到耳根,然后对春生说;“你倒好啊,时间没到,倒先上门啦,是毛毛脚啊。”冯阿姨乐了:“没关系,没关系,今天正好是元宵,一起在家里吃汤圆吧。”

小两口正是有缘分,所以他俩特别看重元宵,把婚期也定在第二年元宵节。呶,去年底结出了爱情的果实——儿子出生了。取名就叫李圆缘。

老 皮 匠

十多年了,大家不知道他姓甚名啥,只知晓他修鞋技艺高超,习惯叫他“老皮匠”。尽管老皮匠每天只营业半天,却关系了相当部分居民的一天情绪。他摊位就设在小区通道的拐弯一角,靠墙脚的灌木丛里挨着个大铁箱,顶上盖了油毛毡遮雨,算是他的料库,在绿荫的虚掩下十分隐蔽;右手边放个低柜似的工具箱,前面搁上一架手摇的缝鞋机,瞧他随手拿起要修的鞋,敲个掌、钉个跟的就算露天营业了。所以风雨天谢客,但熟人知道他家就在小区的尽头,遇急需还全天候接待。放心吧,老皮匠讲信用约期不误,去摊位取鞋就是啦。 

半路出家 业精于勤

其实“老皮匠”不是皮匠出身,早年是新疆建设兵团的上海知青,前几年自己因病,妻子又亡故,病退后才带着女儿回上海老家的。恰好遇上老房子动迁,就来到现住的小区。仅靠单位微薄的生活费和社区有限的救济金常使他捉襟见肘。那时小区周围,都是建筑工地,没什么生活服务设施,生活的窘迫恰好催他萌发了修鞋的行档。而老皮匠收费低廉的修鞋业务倒顺应了周边民工的需求,高强度的劳作常使刚修不久的鞋又坏了,“师傅,不好意思了,前两天刚修的,昨天不当心又坏了”,“没事,再修呗。”老皮匠不计较,凡经他修过的老客户一律免费重修,勤能补拙业精于勤呢,老皮匠就此无师自通的练就了一套专业本事,真让人难以置信他是半路出家的。叫他“老皮匠”确切地讲,不过是老年的皮匠罢了。 

话得说回来,老皮匠年龄还真的不算老,刚过花甲。只是岁月沧桑无情地在他黑黝的脸庞上多刻几条车道,略显苍老,严重的耳背使他少语,和他沟通必须口述手势并用。现在好了,刚参加工作的女儿拿了第一个月的工资就给父亲配了个助听器,稍微说得响些,在他脸上总算有了相应的反馈。可他舍不得常用,进入工作状态就“关机”,他风趣的说在轻声世界里工作更专心致志。确实,老皮匠修出的鞋不一般,别人修不了的鞋,还非找他不可呢。经他粘贴的鞋跟,就是鞋面穿烂了也不脱胶;鞋帮脱线了,在修鞋店里开口就是十元,给他前后手拉几针,要不了2、3元的还保证看不出一点走样,即使皮面破了,他也能找出对应的皮质顺着鞋样缝补,竟能达到修旧如新的效果。有次我看到时髦女郎拿来一只折了跟的高跟鞋,去了好多修鞋处,没人接修!有的还故意嘲讽她:“走路悠着点,扭摆幅度得算好呀。”有的干脆说:“看你的档次,再买一双算啦”。她说:“我亲睐这双名牌皮鞋,是男朋友送的生日礼物呀。上周在马路上被一群抓小偷的行人冲撞时折断的。找谁去?算我倒霉啊。老皮匠,您看能修么?”姑娘央求着。老皮匠接过鞋仔细端详一会,略有所思回答女青年:“嗯,我试试看,你过两天来取可以吗?”女青年喜出望外连声道谢。女青年走后,老皮匠告诉我:“可以找找相似的旧鞋跟,再按相配的弧形修整一番,应该没问题。到底是一双价格不菲的名牌鞋,小姑娘又爱不释手才来找外我的。”言语中老皮匠看重对自己的“信任”。

修鞋摊成了开心谈

如今老皮匠成小区居民贴身的“鞋医”,大伙感觉更方便了。又是街坊邻居,除了修鞋,闲暇时有人就喜欢上他摊位坐坐聊聊也是一门爽心的事啊,渐渐地老皮匠话多了,讲讲新疆的“雅克西”的趣闻,脸上的道道皱褶也舒展开了。常见他刚摆摊就围上一拨老伯、大妈的,大家絮絮叨叨个没完。老皮匠也好客,索性从家里搬来些小凳让大伙围坐着聊聊心里话,从奥运的夺标到举办精彩世博,从“老娘舅”讲到“相约星期六”古往今来天南地北的无话不谈。俗语说一早生、二早熟,给本来单门独户陌生的邻居带来相识的机会,融洽了邻里关系。自从有了老皮匠这么个摊,社区里还多了几个老娘舅,平日里有啥烦心事,你来解解闷,家长里短的有人帮着解心结。记得张家伯伯和儿子的宿怨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惊动110也是常事,张家伯伯悲观厌世到了极点。有次趁他儿子来修鞋,老皮匠和颜悦色做起思想工作:“小张啊,最近你父亲还好吗?”“管他好不好的。”小张不屑一顾地说。老皮匠耐心地劝说:“哎,他总是父亲嘛,我们做小辈的要多体谅些才对呢。”其他“老娘舅”抓紧请来他父亲就在皮匠摊上开起了调解会,从亲情讲到伦理道德,以各家庭举例说教,最后劝慰父子和好。老皮匠一高兴连修鞋费也免了:“看到你们和好了,我这修理费算不得啥”。

渐渐的修鞋摊成了大伙的开心谈,按时尚说,促进了和谐社会哩。所以呢,几天不见老皮匠,大伙还挺惦记他的。这不,有说老皮匠最近去旅游了,有说是去老家办事了。“别猜了,找时间问他女儿就知道啦。”大伙正议论时,有几个陌生人来询问修鞋的:“听说这里有个很好的老皮匠?我们从老远地方特地找来的。”有人说:“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老皮匠’出名啦。他几天没出来了,我们都惦记他呢。要不,现在就去他家看看吧。”看着这拨人远去的背影,想想“老皮匠”的雅号,丝毫不亚于“先生、师傅”的雅称,还不是因为他与百姓的心近着呢!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