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篇二

作者:侯宝良    更新时间:2015-07-03 09:26:03

小山东回家

     “小山东,你不是今年提前打烊回家过年吗,怎么今天又回来啦?”摆煎饼摊的邻居疑惑地问。搔着头皮的小山东神情疲惫地说:“车票不好买,昨晚想起4号二楼老爹的头还没剃,趁没走还是去给他理干净再说吧”。讲起4号里老爹,大家不陌生,前几年患脑瘤做过开颅手术,头皮下还盖着塑料的脑壳呢,从此一直由“小山东”给他理发才放心。

“小山东”已经五年没回家过年了,说什么今年该准备回家看看已经二岁的孙子了。叫他“小山东”其实年龄不小了,在我们社区里开了个理发店少说也有十多年了。服务的对象大多是老人,所以甭管他年岁上去了,在老人眼里还是那个刚来憨实的“小山东”。小山东服务细致周到,哪家老人理发不方便,他会主动上门,有啥困难和他协商,人挺爽快:“好嘞,俺就来了!”人缘特好。按民间习俗大家都有理发、洗澡干干净净过新年习惯,因此理发在年前绝对是个旺季,也是宰客的好机会啊,谁不想趁机捞上一把呢?可偏偏吃惯老姜的“小山东”就是个犟驴:“这跟趁人之危有啥不同?都是常见的邻居俺不兴这个。”于是他这个小小的理发店里年前更热闹了,还有不少是被高价的、提前关门挤兑过来等着理发的人,去年还有人吃了年夜饭慕名赶过来,小山东自然没时间回家过年嘞。

今年准备好回家过年的“小山东”因托老乡去买票,想提前两天停业也无妨,只在门口挂了个《安民告示》。没料到春运的票子不好搞,老乡前几天也只好搭人家便车先走了。昨晚“小山东”亲自去火车站试试运气,在人山人海里折腾一宿,倒霉!分开放的钱包不知啥时给扒了,等到早晨买票还是“水中的月亮、镜中的花”——一场空。沮丧中他忽然想起4号里老爹的头发还不见来理过,算算有好几个月了,不安的心理驱使他加快脚步回店里拿了理发工具就去4号里。

原来老爹脑瘤的癌细胞转移进入生命后期,家人见“小山东”快过年了还牵挂老爹不忘上门来理发,心情十分感动。“听说你回家了,怎么还不走呢?给卧床的老爹理发不方便啊,算啦。”阿婆在旁婉言谢绝。而“小山东”似乎忘记了回家的烦恼,非常执著地说:“没的关系,我保证让老爹清清爽爽地过新年”。让家人轻轻扶起时,小山东的手机响了,妻子的大嗓门问:“啥时回家,咋不给家里来个电话?哪有你年年不惦着家的。”妻子的数落让旁边的人听得是清清楚楚。在旁的人更感内疚,当得知他车票还没着落竟惦记他人时,让在一旁老爹的侄子情不自禁发话了:“小山东,马上给家里回话,明天我送你到家。”小山东诧异地看着对方,老爹的侄子挥挥手示意他赶紧给妻子回话。老爹侄子说:“我家在徐州,这次特驱车赶在年前来向大伯拜年,得马上回去,捎上你‘小山东’顺道多带一段路不就到山东了吗。”这就叫:

我为人人肝胆相照,心心相印人间美好。人人为我绝处逢生,归途坎坷喜获坦道。

看得懂“子欲孝而亲不在”不易啊

收到老同事发来一则“怎样面对父母老去”的幻灯资讯,他特意注明里面的文章是近期刊载《新闻晚报》上的,配上了漫画的幻灯和委婉的音乐读来非常感人。我拉上妻子一起走进这些动人的画面。我俩看啊、读啊,真被里面的深情又凄婉的话语感动得热泪盈眶,轮流哽咽着。

文章里叙述一位女孩十年前,执意离开了父母只身去美国打拼,十年后今天她有了梦寐以求的身份,满怀喜悦接父母来美国时,竟然发现眼前的父母是佝偻着腰,互相搀扶着并时有颤颤巍巍的老态,让她看了很是心酸。十年,就十年的时间!她记得离家的时候父母还硬朗着,期间还互相通电话、视频问候也不见得如此衰老,她心颤动了抱着父母哭了十分钟。好像这十分钟极其浓缩了十年的愧疚。她醒悟了“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一连串振聋发聩的心声有感而发。

中国历来崇尚孝文化,自古就有二十四孝的典故、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当然进入了新时代,观念和现实都不可能再僵化地看待“孝”传统。独生子女和人口自由流动,给父母的期待,都是心酸和无奈的,老龄化的负担同样对年轻人是难以招架的事实,但人性、亲情是千古永恒的,没有任何理由排斥孝敬长辈。回避了亲情的责任,招致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自责将是终身的悔恨和无尽的遗憾。有位一心追求在事业上的朋友,在失利的事态下才冷静地悔悟了:“我这生最对不起的是父母。因为他在父母的遗物里看到亲人从未袒露的片言只语,才得知当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却没在他们身旁,现在已无法弥补了。”有的同事见我这般年纪还一声声在叫“我妈妈”时羡慕不已说:“我想叫再也叫不到‘妈妈’了”。《常回家看看》歌词道出的是亲情的呼唤。现在的孝敬父母早不是物质的供给,而是情感的呵护与交流。亲情的缺失、道德的沦丧竟到了要把“回家看看父母”的普通常理写进了法律来调整,不能不让人汗颜。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司法解释去规范行为人的准则。反而网上出现“代探父母的商业行为以及种种的托词”。即时更有位朋友和我讲起心中的郁闷:女儿退回了她发给的‘怎样面对父母老去’的这段资讯,一口回绝:“以后不要给我发这类老人的东西,我不爱看。”怎么说呢?要懂得父母的心思,不是所有子女都能做到的。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这位女儿也是在国外读研究生了。我想,孝顺的意义她不会不懂吧!你不爱看就不看呗,看你有没有老的那一天!我很欣赏“百善‘孝’为先、孝以‘顺’为先”的说法,多倾听父母的唠叨,比你在父、母节买这、买那的管用,因为咱老人“不差钱”!

回头我看看还沉浸在百感交集里的妻子说:“看懂‘子欲孝而亲不在’不容易啊。我退休后陪伴老母亲,把获得的喜悦给老人家分享;你常去敬老院探望母亲问寒叙暖,虽说没尽善尽美,咱至少有天伦之乐,和父母一起慢慢老去而无怨无悔。

闲话“啃老”

 “啃老”算是当代的新名词吧,但在当今社会是个老问题。而在敬老、爱老的社会风范里又是一个热点话题。去年重阳节当日我在闵行体育公园晨练时和一拨老头、老太聊上了这无奈和现实的话题。

刚短跑一圈在歇息的张伯伯说:“社会上批评一些贪吃懒做,只晓得刮老人油水的青年是‘啃老族’是对的。但想想社会的竞争压力大,样样市场化,光靠青年人积一点铜钿,要成家置业怎么行?就讲结婚房子,刚来七宝万泰花园时,二室户只买十万出头,而现在要买一百多万,收益好点且做人家的小囡,工作三、四年,积个十万了不起了吧,即使小夫妻俩加一起也不一定够首付款,‘老骨头’勿帮一把哪能来讪?日后他们还要还贷款,日脚过的还是紧巴巴的。”

侯妈妈(穿戴时尚、生活相当有经验,所以给她亲切的称呼)不苟同地讲:“小辈压力大,我们老人负担也与日俱增。虽说我女儿出嫁了,女婿是‘新上海人’等于寻了个招女婿,住在附近,一日三餐尽管在‘老饭店’用餐,本来女儿就不贴一分钱,现在还带进一个,虽讲是多一双筷子、一只碗,但我总不能随便烧烧吧。有了外孙后开支又做加法了,老饭店生意兴隆啊。女儿还经常讲,‘每个月工资还贷一半,还有其它花费,成家后知道持家的难啊。’她的潜台词,我拎得清!哪能再提要她贴补家用呢?现在物价随涨涨,阿拉退休质量哪能提得高?”

旁边在打太极拳的郭师傅双手合十向腹部下压,做完收功招式。也参加进讨论行列:“老人想到小辈即使无奈也情愿的,关键是小辈要懂道理。阿拉隔壁邻居的媳妇,只看见她把小孩往婆家一塞,还好意思讲‘是他家的孙子,我给他们创造增进祖孙感情的机会。’她公公是阿拉一起动迁来的老邻居,话不多却很幽默。他承认孙子是我家的,现在流行‘儿子不养爷,孙子吃阿爹’的作派,有时老妻难免要摊苦经,他倒开导她‘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问题是小辈不一定理解吧。”

我看他们谈得起劲,不由得也插了进去:“懂道理还是有的,我单位同事的儿子,上世纪的九九年参加工作,结婚时家里为他买房付了首期,尔后的还贷压力就成了他奋进的动力,追求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几年后,又用自己的所得买了一套住房,将先前的那套房还敬于她。所以她讲‘不希望孩子啃老,但适当的帮助是必要的,也叫暂时的帮困扶贫咯’!”我看大家听了出神,都讲这种小人有出息,继续又讲:“可怜天下父母心,负责的父母无所不在,我师傅早些年退休住闵行,女儿出嫁后在莘庄买了大房子,添了外孙女就把他们招去带孩子。师傅、师娘每周一来莘庄上岗,双休日老两口回闵行度周末。师傅乐呵呵地说‘享受天伦之乐,丰富晚年生活。再说年青人应该把精力放在发展事业上,而老太婆带小人有经验,算是强强联合吧’。我说,你乐,女儿更乐,招聘带薪保姆,免费又负责,真是双赢啊。”师傅说我:“不愧是写文章的,你太有才了。”

“事实上‘孝子’已经从名词到动词的变化,充分诠释了东方家庭文化在如今的特征。可悲是这个动作的失衡,必须疾呼要用懂‘感恩’来为‘孝子’正名。”说这话的是健身操教练黄阿姨:“老年人也有特点,子女不来呢?还真想他们,让他们吃点,带点也蛮开心,做小辈就要有噱头。阿拉媳妇门槛精,嘴巴甜,她就讲‘舌头打个滚、叫人不蚀本’我也心知肚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两脚一伸都是他们的,他们阿爸、姆妈多叫叫,不就是哄哄阿拉这般老小人吗?只要他们明白老人的用心就够了,过日脚就图个快快乐乐,现在都讲和谐社会吗……?说着她的手机响了,媳妇发来短讯了:妈,早点热好了,天气转凉,早点回家吧。黄阿姨一看时间,拎清了。‘看看媳妇噱头来了’今天讲得忘记辰光了,孙子要送幼儿园嘞。”大家望着她急匆匆离去的背影,不知哪位大妈诙谐地说了句:看!还是她的话符合‘科学发展观’呐。                     

愿随心起 ,舍得自如

尘世间愿随心起,就是立意与胸怀的因果关系,若怀“一切无我或一切有我”之舍得心境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方可纯洁心灵舍、得自如。我阅读台湾星云大师的《以舍为得》一书,启迪了我心智,回顾甘苦相伴的笔耕沉浮历程感慨万千啊。

舍忧得力 奋蹄追梦

我喜欢写作,退休之前就有文章开始在各地发表,也希望写作丰富日后的退休生活,实现一个现代老人的价值。毕竟年近花甲常常自叹立意太晚力不从心,忽而我想起星云大师书中所言:“身体其实就是一座炼钢炉,若能下定决心难行能行,难能能忍,苦恼正是最好的燃料,它能促进烈火的焚烧,将破铜烂铁的杂质,烧炼成金刚一般的法身。”苦恼真的是最好的燃料,想当初我给《新民晚报》投稿,好几年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让人心烦意乱百般苦恼,唯一得到过一个编辑的电话,“好心”提醒我:“侯先生,来信收到了,写作是个辛苦活,只要你的稿件有质量,就是投稿的技巧,《晚报》不缺稿件,没有新、奇特色内容的稿子,我劝你少化心思,或改投其他小报。”话语干脆又夹许揶揄的话,让我羞愧无言,我忧虑、彷徨过,我知道勤能补拙的道理,但更把这编辑的话当作激励,首先克服了浮躁的情绪,静心揣摩媒体上优秀文章的文笔、借鉴他人作品的奇特构思,反复推敲,牢记那位编辑:“没有新、奇特色内容的稿子,我劝你少化心思”的训示。随时注意捕捉自己周围的**点,由此我的文章开始在《新民晚报》的不同版面露脸了。

身处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政治生活的大背景应运了各种征文,我乐此不疲地跋涉于其中并有了不断进步,还屡屡得奖,就像经过烈火的锤炼,提升了自己的信心。试想,我若不舍自卑的烦恼,哪有锲而不舍的动力?哪有喜悦所得!我把这段经历写进又一篇征文,道明个中哲理,感谢这位编辑逆耳忠言对我的激励。不久主办方就来电告诉我:“先生,您的文章很有个性,我们要作为优秀征文刊报。”我激动地连声道谢,窃喜会“中奖了”。可等到揭晓,我郁闷得连参加颁奖会的资格都轮不上。这岂不耍我吗?指责、发泄怨气都无济于事,我记住星云大师在书中说:“得失是一时的,理想是一生的”。我马上调正心态,重在参与是实现现代老人的风采,要有“一切有我”的气魄竭力投入、追求,看结果必有得舍,要侧重享受活动中自我奋进的过程,至于荣誉应以“一切无我”的姿态来认识,自然就不计较得舍了。这就是:“一切有我,才能产生源源不绝的动力;一切无我,才能享有随缘自在的欢喜。”多年来,我一直怀着追逐“夕阳红”的积极心态参加国内各项文学活动,不少奖项频频而来,得不骄、舍不悔,理智对待所有的得失皆大欢喜。

舍、得相依, 各有其所

星云大师告诉我们:“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果关系,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 我的文学成就起因于十年前我们企业的《电站报》 ,生动活泼的企业文化激发我的写作潜能,我经常投稿,得到编辑们的鼓励,继而有了创作的热情,在这块土地上我辛勤耕耘,开始看到了耕作的喜悦,看到了收获的幸福。我受《电站报》恩典,也想择机回报,电站报属下有个“文学社”汇聚了一批探求写作奥秘的文友,希望开展一些了解作品的花絮、作家人文背景的等活动,我想起当时电视里正在热播一部《红色的康乃馨》的反腐电视剧,编剧就是我的同学陈心豪,如果把他请来和大家见面、座谈岂不是个活动的亮点。有人担心请不到大作家,我自告奋勇让文学社给我这个机会。因为星云大师说了:“能够舍的人,一定拥有富者的心胸。”我相信凭同窗好友的情分应该能行,于是就在那年的盛夏有了一次难忘而幸运的作家见面会。说幸运,因为两年后陈心豪不幸英年早逝,否则正是遗憾啊!

在《电站报》这个平台上让我有了展翅高飞的基点和动力,从此我的笔触拓展到全国各地的媒体,刊稿了、收进专辑了、获奖了,我的辛劳、郁闷和付出,最终也得到回报。因为我和《电站报》不离不弃的相伴,所以才有唇齿相依的关系。我退休后依旧心系《电站报》,乐此不疲为之写稿、接受约稿和采访,与编辑老师和睦相处亲如家人;我还参加社会的作协活动,社区还常邀我撰写文章,谁说老了必定走向社会边缘?彻悟舍得!大大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今年电站报还特授予我“电站报之友”的荣誉称号,赢得老友们的啧啧称赞,难怪有人还以为我没退休呢。这正是:夕阳无限好, 莫愁近黄昏。金色年代写春秋,彩笔绘年轮。

我的经历也可谓:投入才能深入,付出才能杰出,平凡才能不凡,磨练才能熟练。我深刻理解舍得关系必须“舍”在前,才会有所“得”, “行的春风有夏雨”就是这个道理嘛。只有不计前嫌,才会解开心结心情释然;只有不断践行摸索,才会进步出彩;只有不畏困苦的攀登,才会坚持不懈到达理想之颠。古人云:“开卷有益”,星云大师的《以舍为得》启发我在心志成熟、在成功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坦然,从容收益匪浅,这真是一本难得的励志书啊。

碰到“囧事”要多想开点

看穿人世百态,犯不上样样为尴尬而究诘。我对“囧事”一般都用阿Q方式化解。就讲去年底新民晚报评选“金牌读者”的事吧。 

2012年11月初新民晚报为庆贺复刊30周年,开展评选30名金牌读者、30名入围读者的征文活动。我作为一名老读者也义不容辞地参加了。稿件发出不久就接到有位编辑的电话对我的文章赞赏有加,考虑马上刊登,为反映出参与面还问我是什么单位的?我喜出望外非常感谢编辑的鼓励与厚爱并一一作了回答。真的很快,第三天就见报了,都是部分读者的节选。因为有单位名称的落款,所以格外引起同行和同事们的关注,纷纷来电和短讯以示祝贺。因为金牌或入围读者有五年或三年订报的免单,可算是丰厚的奖励了。贺喜之余有人嬉戏要我请客,可能按常理经初审见报了么,至少有入围的条件。本来嘛,我的《晚报》早就订了,不过想到那位编辑对我文章的美誉,不仅有点飘飘然,自然作好得奖后的承诺。有些朋友提议一起聚会让我谈谈获奖感言什么的,好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似了。

我等啊等啊,征文因延期结束,所以一直等到年底也没揭晓,我自作多情把自己的一份晚报的订单转送了朋友。大概在春节前,报纸有了征文的颁奖仪式作了专题报道,公布了获奖的名单。你想,我连参加颁奖会的资格都没有,别说得奖?顺着心思,像给人家拉出来遛遛、耍耍,还赔了夫人又折兵。 整个征文过程给我的心理落差说“囧事”不过分吧。

但我总不能对此事耿耿于怀吧,任何作为都与己不利、于事无补,看在喜爱文学的份上,就此想开点。不阿Q怎么呢?想想有人留名登报还要花钱,我权作免费在晚报上过过文字瘾吧,就算尽一份老读者的心意也应该的。朋友们笑我有肚量,我说一个无名的撰稿人没这点气量,能甩开杂念开拓前景吗?所以就凭我对“理解万岁”的诠释,也赢得了朋友圈内的赞同。

感 悟 退 休

    光阴似箭,曾经望着无数人戴着大红花被同事们簇拥着敲锣打鼓地送回家——退休啦!也曾遥想何时退休光顾我这毛头小伙被旁人戏谑:“等到了睏扁头”时。 眨眼退休竟然也悄悄挨近了我,而那些亲人们的退休即景仿佛还历历在目:

    1974年6月23日端午节的前夜,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外公得知领导劝他该享福时,他仍然十分难舍自己的工作,这晚,他不顾一天的疲惫和我们的劝说,执意要我替他写张“继续工作的申请报告”谈了他热爱工作的心愿,发挥自己应尽的余热云云。可报告没法交出——就在当晚的午夜突发急病送医院抢救了。住院三个月后,一张红榜贴到了家门口——光荣退休。又过三个月,外公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一生操劳,在养病中度过了短暂的退休生活,留给晚辈的只是无尽的遗憾和内疚。

1977年10月下旬,母亲退休了。记得那天上午家门口锣鼓喧天,一卡车的工厂同事挤得快要塞不下了,只见下车的就抹头上的汗珠子。母亲捧着“光荣退休”的镜框,让我当摄影师,给一拨又一拨的同事留下紧挨着她的难忘瞬间。母亲灿烂的笑容里淡淡地留着一丝惆怅和眷恋。曲终人散后的妈妈终于说出了心中的隐言:“回家等老吗?”听得出她还是向往火热的工厂生活,几天后就被工厂返聘去联营厂当指导师傅,一干又是20年,直到家里动迁时才安然回家颐养晚年。

1980年父亲为了给大弟顶替,才无奈地提前办了退休手续,从外地回家的他没有母亲那样有顺利的退休继任平台。不过他努力地寻找,当过交通协管员和搬运工,最出色的还是商家的治安员,一干就是十年,被评了不少优秀的荣誉,直到七十岁时荣获了第二次退休。可终日辛劳的脚步始终没停下直至生命的终点。

前辈们退休的生活大多仍眷恋着工作,倒不单是为经济,而是一种难以割舍的工作情结,特别是前辈们对劳动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那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意识在他们心目中早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现今多元化的社会格局为我们拓展了广阔的退休生活空间。我更是得益丰富的社区文化又适逢盛世,激发了我的无限创作激情,近几年发表的文章遍布各地媒体,广泛结交了文友,早为我的退休生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对退休生活充满着憧憬和期待,迎接又一个金色的年代 。

谁是最幸福的人

人生都想追求幸福的生活。幸福生活肯定不是金钱和物质独占的。幸福的体念是主观对客观的精神感知。虽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但最终精神愉悦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我的邻居,一对高龄老人,老爷子九十多岁、老太太八十八岁,尽管步履蹒跚身体尚可。有阳光的日子里,总能看到两人手挽手在绿荫下散步。老太太常会微笑端详老头,不时拍打整理他的衣裳,而老爷子挽着老太太手臂不放,偶尔提醒老伴注意脚下别给绊着。微风吹拂他俩稀疏的银发。看着这对让人羡慕的恩爱老人,不禁想起人们祝福夫妻“白头偕老”,而他们不正是现实的楷模吗?我常和二老开玩笑:“你们上电视台肯定是‘夫妻明星’啊。”他们会不约而同地说:“只要有他(她)我就开心。”老人的家庭经济状况我了解,极其一般。老爷子在改革开放前还屡遭不测,老两口就不离不弃相依为命一路走来。我看他们是最幸福的人。

老同学张群林年届六十多了,同学聚会大都谈自己的事业和孩子。而他却谈自己年迈的父母。如果是晚上聚餐,他必定婉绝后回家陪伴老人。他说:“轮到我们这般年纪父母健在的不多啦!当你回家看到老人在家等待我,当我还能亲口叫一声爸、妈,我回来了。你们有这福气吗?”张群林是幸福的。他纵然有话不便和妻子与孩子说,而在父母面前可以尽情地说。因为他永远是他们的儿子,父母是不会计较的。“有妈的孩子是个宝啊”!

上海富大(集团)的董事长,民营企业家袁立先生,论家业当年注册资本20万美金。现在资金总额1个亿,每年产值4到5亿以上,说财富他算富有了。可他不以为然,他对幸福的理解:“是对社会的尽责”。他乐意社会的公益事业、创办上海未成年犯假释基地,使孩子免受人生的污点。他勤于学习,摈弃工作之余到处应酬、饭局、搓麻将、斗地主、桑拿按摩、歌舞升平的生活,乐于写作,每年为集团企业报撰文、为全体员工培训和工作汇报的资料全都亲自完成。从2005年以来已累计写了五六十篇文章,编撰出版了四册《上下求索——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专著。十分受人欢迎,求书者络绎不绝。他开心地说:“由于我养成了终生学习、健身的习惯,所以我取得了成功。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长为民营企业主,当了16年老总之后还被选为上海市的人大代表。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左右逢源的他活的很潇洒。也算得上是幸福的人。

2009年11月7日我在接受“国际静安杯”白领迎世博征文的领奖。会上著名的电视“新老娘舅”节目的主持人柏万青在会上发表了有趣的学习感言:“在我主持的电视节目里,没有我们静安区的案例!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健全的群众学习机构,浓郁的群众学习氛围。学习的人生活幸福,做什么行。做生意会赢,和气生财嘛;若不学习,不懂得做人,做什么都输,就是卖葱姜也不成,斤斤计较老跟别人吵,哪有财运?”一番诙谐话语逗的大家哈哈大笑。台下我和她握手引得旁边人围过来抢着和她合影。我看她的笑容灿烂、从容和自信。不少大妈还说是她的“粉丝”。请她“注意保重身体”。温暖的话语出自素不相识的人,她身边围的是来自各方关心、喜爱她的群众。你说她幸福吗?

柏阿姨的话讲得太好了,“学习的人生活幸福,做什么都行。”因为精神丰富、神情开朗,生活在阳光里;“不学习,不懂得做人,做什么都输。”因为缺乏精神支撑,即使再有钱最终也不成功。不是最近有则新闻报道:一对担任公司中层干部的年轻夫妇,每人都有各自的轿车,生活应该是富裕的,由于长期关系不和争吵不休,导致女的死在家中,男的当即跳楼自杀,留下年仅20个月的孩子。可悲啊!他们肯定不学习如何做人,精神空虚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人理应不配做人,财富对他们不会带来幸福,只会是无尽的苦难。他们的幸福只在西方的极乐世界。

人人向往幸福,企盼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每个人身边,就看自己如何理解和把握、如何争取和营造。有道是,“不幸的人各不同,幸福的人是相同的”。就是“有精神”。一个有精神的人是高尚的,生得幸福,死也尊严。上海古美一村人称众家孃孃的素珍老人,临终上缴所有遗产作党费,无牵无挂安详谢世人人颂扬,而这对年轻的夫妻轻率亡故,只能在众人的惊讶声中淡出视线而已。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