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亲情篇四

作者:侯宝良    更新时间:2015-06-24 09:37:28

夫 妻 月 饼         

桂花飘香的季节迎来中秋佳节,观花赏月心旷神怡;尽管沧海桑田四季更迭,但人们品尝月饼共度良宵美景的愿望不变。瞧这千姿百态南北风味的各种月饼,互不寄托美好的情怀。无论现在的月饼有多少离奇诱惑的冠名,我仍独锺潮式的老婆、老公月饼,听其品名多么情意绵绵、甜甜蜜蜜,不正是天长地久相伴偕老的恩爱象征吗。去年中秋前夕,我们夫妻俩共同创意亲手制作一款月饼,而最后的冠名却特有一番情趣。

“老公,广式、苏式月饼制作工艺复杂,小家庭也不易制作,不如试做现在时尚的冰皮月饼,用蒸熟的粳米和糯米粉擀成面皮包了馅、压模成型放进冰箱,随吃随拿多方便。”这是老婆对自制月饼的建议。我还是亲睐酥皮的月饼。不麻烦!不就用面团包油酥再反复和成酥皮坯,包进馅料压成型进烤箱好了。我说:“老婆,苏式的好吃,香酥可口包你满意。”“冰皮的好,软糯爽口。”“酥皮的好!香甜诱人。”一时我俩意见向背,真是冰、火两重天哪。好啦,咱好男不跟女斗。我先妥协,也激发了新的创意对她说:“老婆,要不我们试做冰皮酥心月饼,用你的冰皮包进我的酥皮月饼,岂不两全其美吗?”“这不伦不类的好吃吗?”老婆疑惑地问。我说:“实践出真知,做出来也算我们对月饼的一次革新呀,现代人要讲究与时俱进。”说干就干于是我们回家就各自忙开了。这边我和面、制酥皮……;她那边蒸面团、擀面皮……。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最后用晶莹剔透的冰皮包上酥皮饼,涂上香油往模具一压、倒扣,“哇!”不错啊,饼皮油光蹭亮,看了让人口水欲滴。我说先尝尝,老婆说先放冰箱,不然怎么叫冰皮月饼呢。好!谦让女士,我还是尊重她。我们愉快地合作着,满满当当地做了一盘子,个个是精神饱满,像在列队接受检阅哩。眼看着合作的成果得给起个名啊。老婆说:“还是叫冰皮月饼”。我说:“里面包着酥皮呢,起个好听点名儿,像老公、老婆,带点家庭情调的。”“嗯,那叫‘妻夫月饼’吧,我的冰皮包着你的酥皮,名正言顺有个性。”我说:“不行、不行,‘妻夫’谐音不好听,就像你老‘欺负’我似的,要不就叫‘夫妻月饼’家庭和谐就像这月饼相互包容,夫妻同心、泥土变金。”这句话说到老婆的心坎里,她才含情默默地看着我点点头。

今年中秋又将来临,适逢伟大祖国的60华诞,正是双喜临门啊,我们夫妻俩早有个心愿,做60个“夫妻月饼”,象征家庭幸福夫妻恩爱,也意味国庆六十周年成就辉煌,祝愿伟大母亲不断繁荣昌盛。

连芸祈福

“莲芸月饼”在喜好“口采”的上海人中享有特殊位置。上海话“芸”与“运”同音,“莲芸”即读成“连运”。宝胜公司的郑总昨天从海外给我发来电子邮件:“今年中秋本公司继续向中谊养老院馈赠月饼。孝亲有一事拜托,请给我母亲专送几个‘莲芸月饼’以表达我的由衷之情!”郑总如此重托,使我即刻回想起去年中秋节那个母子团圆的动人场景。

  当时,我作为社区志愿者去养老院慰问几位本居委的孤老。我挑选了一些散装的“新雅的椰芸”、“杏花楼的百果”、“利男居的五仁”以及“功德林”等老字号素月饼,而像豆蓉、莲芸之类普通月饼买的很少。偏偏送到顾阿婆手里时,她提出只要“莲芸月饼”,其他不要。这让我犯难了,莲芸月饼都送完了,若再从其他老人手里换回来,恐引起误会。我尽量劝慰顾阿婆,可她很固执:“没‘莲芸月饼’,我啥都不要了。”

  此时,正遇上宝胜公司的老总郑孝亲带队来养老院慰问。当他得知顾阿婆只要“莲芸月饼”时,亲切地来到顾阿婆身边问:“莲芸、莲芸,是不是盼望连连好运啊?”阿婆木讷地点头,顺手理了理右前额的头发,一条浅褐色的疤痕让郑总神色凝重起来,情不自禁地问“阿婆啥地方人?”“宝山沈家巷”阿婆清楚地回答。“你记得有个叫‘连运’的男孩吗?”阿婆顿时眼睛发亮,若有所思地问:“你认得?他在哪儿?”世间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巧合,几十年寻娘没着落,岂料一次中秋节的善举,老娘竟突然出现在眼前。郑孝亲百感交集,顿时泪涌双眼:“妈,我就是‘连运’啊!”阿婆猛然抬头,仔细端详眼前这张陌生的面孔上,嘴角边那颗熟悉的黑痣……母子俩热泪纵横,相拥着回忆起五十年前那个分别前的中秋之夜。 

   那年连运八岁,遇上国家困难动员城市居民回乡。妈妈无法带两个孩子下乡,就留下大儿子连运托同事收养。临别前的中秋月圆夜,妈妈拿出一个月饼分给他和弟弟,告诉他,这月饼的馅和你的名字一样叫“连运(莲芸)”,你吃了,心就不离妈,也相伴你“好运连连”。第二天,他就被养父母带走了。

  多年后,因养父母几次搬家以及上山下乡,连运与生母天各一方,不得相见。回城后,养父母先后去世。改革开放后,单位改制让下海经商的连运有了事业上的发展。

  事业有成,过上了好日子,使得当年的“连运”,现在的郑孝亲更加思念生母,下决心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亲娘!他记得妈妈因工伤在右额上留下的疤痕。无奈人海茫茫,郑孝亲寻亲之路一直未遂愿。而顾阿婆的小儿子文革期间死于非命,每到中秋夜她就更牵挂大儿子。农村城市化后顾阿婆被社区作为孤老照顾送进了养老院,每逢中秋节,她就梦呓似地念叨要“莲芸”。

  近几年郑孝亲的宝胜公司蓬勃发展,业务拓展到了海外。他没忘记作为一个企业家应担当的社会责任,也没忘记作为儿子要进孝道。可叹的是一直没有找到生母,他坚持逢年过节要去养老院看望、慰问那些孤寡老人。没想到,竟然与失散几十年的母亲意外相逢了。

  面对此情此景,我想,“盛世国饼”有郑总的喜福双至,不正是我们和谐社会的缩影吗?

夫妻做到这份上,值了!

“夫妻做到这份上,值了!”。这是病友们眼望一对年过古稀老夫妻相扶来就诊时常会发出的感叹。

老先生年近八旬双目失明,搀扶他的老伴看也小不了几岁,经常小心翼翼提醒着老先生,老先生的性格幽默风趣,时不时地说几句笑话逗乐大伙。起先大家不知道究竟是谁陪谁来看病,后来才知道老俩口是空巢家庭,老先生因青光眼而失明了。老妻因免疫系统疾病来就诊是老先生作陪。“那岂不是反让老妻来照顾你嘛?还不自个儿在家呆着让人省心呢,你说是吗?”有直性子的病友反问道。老先生却乐呵呵地说:“一个人在家太闷,出来散散心听听外面的世界,有劲!不出来能听到你的声音吗?。”老妻也说了放他一个人在家,自己也不放心。奇怪了,宁愿拉着他到处转悠倒安心。俗语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就是这个理啊。老先生打趣地说:“你拉着我这辆行李车不也省点力吗?”说得真是,“每次配上几十包中药,分量不轻啊,我还真拿不动,全靠他给我背回家。”妻子不无感激之情拉拉老先生的手。瞧着这对恩恩爱爱的老鸳鸯真让人羡慕。

有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人间自有真情在,可贵是有真、善、美,世间才演绎出许多凄美的故事。有一次我听朋友说他瘫痪的母亲还关照着自己的父亲。“她自己瘫了,怎么会照顾别人呢?”我不解地问。朋友说,丈夫的习性只有妻子最默契。她会时时提醒保姆的。老俩口相濡以沫情意浓浓享受着夕阳的温馨,母亲临终前还依依不舍望着父亲,父母俩双目对峙老泪纵横。母亲过世不久,老父亲也随之仙逝了。真是这些不离不弃的守望相助才支撑着一对顽强的生命啊!

当下的老年社会产生了失独和许多空巢以及纯老的家庭,是今后一段时期的社会特征。“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伴的作用相当大,“夫妻本是比翼鸟,出门就该手牵牢,相扶相伴进夕阳,举案齐眉不落梢。”夫妻要做到这份上,值了!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