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亲情篇三

作者:侯宝良    更新时间:2015-06-24 09:37:12

走近银婚

1月29日不算固定的节假日,也不算什么历史的纪念日。而2006年的1月29日是中国人的传统吉庆日—春节。这天也正巧迎来我人生中值得庆贺的日子—银婚纪念日。

望着女儿亭亭玉立风华正茂的倩影,我不禁和妻子双目对视,当年如花似玉的姑娘,如今满头乌发中已频添银丝,妻子也拉着我的手,深情地说:“当年的小伙子,也满额皱折了,”我说:“这都是沧桑岁月给我们的纪念啊。”“光阴似箭催人老,两情相依分外娆。”我们毕竟携手共度25年了,让我们继续相依相伴,迎着夕阳再走很久、很久。

我俩相识在改革初期,没人介绍,也没特定的安排,只是在一段暂短的工作中互相了解,在即将告别的瞬间,彼此有了难以割舍的感觉,慢慢地抽出了爱的情丝。

冰释后的36元工资,又遇上了不理想的调资,使我郁闷了好久,还是女友的她却劝我振作精神,放眼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奋发中调整自我,求知的渴望让我不断丰富了阅历,互相勉励使我俩如胶似漆、相见恨晚。

1981年1月29日我们结婚了。婚期也是我俩双方合议的,她厂休星期四、我厂休星期日,当时婚假三天,没有双休日。我俩把婚假前后搭配正好有四天,除了亲朋相聚,还安排了短途的旅游。有人曾说,结婚是恋爱的蚊墓,可能是如何看待不同的生活现实和浪漫吧。如果把结婚看成是共同生活的开始,面对是更大的责任,那么编织浪漫的生活是各人理解的形式罢了。

婚后两年,女儿才四个月,适逢全市流行“甲肝。”妻子被患上了,GPT和黄胆指数居高不下,住院难搅得全家整日寝食不安,女儿被迫断奶,暂居外婆家,而后其舅妈也被查处“甲肝”,女儿又逃难似地带回家和祖父、母蜗居在阁楼里。这段时间我到处联系医院,正是心力憔悴呵,好在电机厂领导像派指令性任务,要求一位职工托关系解决我的困难。终于在杨浦工人医院落实了床位。尽管路很远,但困难总算是解决了。此后每周几次我下班就从西南地区的闵行斜穿市区直奔东北方向的隔离医院,隔着铁栅栏,探监似地探视使各自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惆怅和无尽的思念,近在咫尺却不能牵手相拥。说到动情处,总是泪眼相待,双方无不期盼早日康复回家团聚。

动迁前,我们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她知书达理、贤惠、尊敬长辈,我外婆和父母的多次住院治疗,她总是侍奉左右,特别在我外婆走向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她总是替我值夜尽孝,不仅为照顾我的身体,更是抚慰我的伤感。

生活中我俩也有拌嘴或冷战,就像四季轮回很正常,我深刻地理解“船头吵架、船尾和,小两口吵架不记仇”的谚语,这才是矛盾相对论在实践中的反应。但我俩格守一个原则“决不在父母面前红脸。”难怪父亲临终前说“看到你们和睦相处,才是父母的最大的安慰啊。”二十五年来,我俩正是在不断的磨合中达到心领神会、知冷知热的境界。

妻子长期从事幼儿工作,她喜欢孩子,为了提高育儿质量,经常和我商讨教学内容。我则发挥善写会画的特长,帮助她一起布置幼儿环境,做些简单的教具和充满童趣的玩具、饰品,使她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信心,给我也是一个展示才艺的机会。也算是妇唱夫随吧。

回眸二十五年,我们不说:“你爱我、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也不说,来世再做夫妻什么的。”我们看重的是二十五年的相濡以沫、同枕共眠和日月相随,看好的是身披晚霞,互敬互爱、永结同心、天地可鉴啊。

我的奥运缘

2008年凡要我出示身份证的地方,人们总会送上敬意的目光或良好的祝愿:“奥运年!你的生日好。”是啊,8月8日我的生日!8时08分,在五个8并列时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这是个举世瞩目的日子、是亿万人心激动的时刻,我将伴随她幸福度过58岁的寿辰。依国人口采的谐音是“我发”的好兆头。我忠心祝愿:“我们伟大祖国发,永远地‘发’。”

我不是牵强附会地扯上奥运,而主要我还承载了先父的一份遗愿。我父亲曾是体育迷,年轻时喜欢观看体育竞技类的比赛,常常和人津津乐道体育赛事,为中国运动员呐喊“加油”,往往会对中国运动员的失利抱以无奈的遗憾而寝食不安。听母亲说:“他不止一次说过,现在的小孩生活条件好了,身体也行,儿子长大了最好当运动员,去为国争光。”我出生的那年刚过立秋,天气还十分的闷热,月子里除了兜着尿布,几乎是裸体躺在席子上。爸爸看着我不安份地手舞足蹈,不住地喊:“加油,再来,加油!”我累了,哭了,他还是不抱我。小脚跟经不住在席子上折腾,蹭破了皮,流血了,他才心疼地抱了我还喜唰唰、喜唰刷:“真没用,等养好了再蹬吧……。”可我体质不好,老是生病,外公外婆格外疼爱我,从小不舍得让我多动,为此还常常和父亲怄气:“这小孩体差,不当运动员可做其他工作,行行出状元嘛。”爸爸后来常和我说:“解放前上海马路上的外国人都体格强壮,在中国人面前趾高气扬。中国运动员出场,少有雄赳赳的气态,还常受人家的欺负。除了政治上没地位,我们体质确实不如人家,让人耻笑‘东亚病夫’,国家没实力搞体育啊。”上世纪六十年代,26届乒乓世锦赛出了庄则栋、邱钟惠等世界冠军,父亲就乐了:“中国有希望”;当许海蜂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父亲兴奋不已,平时不喝酒的他招呼我拿起酒杯,为中国的体育崛起“干杯”。当上世纪末我国申奥不顺利时,他不免有些沮丧:“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2001年7月13日,父亲患癌症手术不到一年的他,拖着虚弱的身体,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倾听29届奥运会的申办结果。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时,父亲和所有的华人一样无比的激动,不断地用手巾擦拭着止不住的泪水,脸上顿时泛起红光,平时轻声弱气的喉咙,突然响了许多:“我总算看到申奥成功的这天了。”这无疑给他衰弱的病体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继而他不无忧患地说:“就不知我能否撑到举办的那天咯?”我鼓励他争当抗癌明星,到奥运会上再喊“加油”。他慈祥地看着我:“即使我不在了,你是我的生命延续,你多叫几声也一样,中国人不容易啊。”九个月后,2002年4月中旬,父亲终因医治无效,抱着对奥运会的无限眷恋离开了我们。临终前还深情对我说:“你幸运啊,你的生日和奥运会同庆,别忘了我们早说好的,多喊几声‘加油’啊。”

几年来,我十分关注北京奥运的历程,回顾父亲的殷切期望,我想好了,今年的生日蛋糕就标上“为奥运加油,我与奥运同庆”的祝词。即使我不能在奥运赛场摇旗呐喊,我也会在电视机前和亿万观众一起呼喊:“奥运加油!中国加油!”

呢大衣的见证

一件男式拷花呢大衣压在箱底将有六十二的年了,见证我母亲对党的感恩情怀。它不仅表达了母亲对外公的孝敬,更是感恩新中国对工人阶级的关爱。

上海刚解放那年的七月底,妈妈正好生我姐姐,当时正赶上享受56天产假的福利待遇,产假结束时恰好是国庆节后的上班,母亲就领到了产假工资。想想新、旧社会真是两重天,工人阶级扬眉吐气当家作主的喜悦,母亲想让这份工资更有意义,就买了块拷花呢料子,和我外公说:“阿爸,解放了伲工人也苦出头了,生小人还有工资拿,我买块呢料想给你做件大衣,马上天凉了赶上好穿,你也辛苦大半辈子,做件像样的衣裳穿穿吧。”外公横竖不要:“日脚刚刚好过,添了小人后花费会更多,留着自己慢慢用。”我母亲想现在解放了,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第一次拿到产假工资孝敬、孝敬父亲也好作个纪念。

我家马路对面就有个奉帮裁缝店,妈妈把老裁缝请来硬是给外公量了尺寸。裁缝是个绍兴老头,头发不多,闲话交关多啦:“好噢,人家说啦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解放唻劳动人民熬出头了,是要打扮、打扮喔,再讲是女儿的一片心意啦。”老裁缝出手蛮快不出半个月,簇新的呢大衣做好送来了。外公试穿了让旁人赞不绝口,老人家自然也乐,只是无奈地说了:“我是做事体的人,又不是坐写字间的,浪费啊。”嗳,外公最后一句话讲得实在,这件大衣在我记忆中没看到外公象样地穿过,不是外公不喜欢,真是外公没机会穿。外公一生从事体力劳动,即使过年多休息几天,他怕穿了弄脏不好洗,说啥也不肯穿,只是口头上讲,等以后退休了再穿。大衣就此无声无息地躺在箱子里几十年,每当母亲翻箱子遇到它,常会深情地讲起这段往事,言语中始终充满着翻身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新社会的无限憧憬。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家里也搞自我革命。外公把一顶新的毡礼帽剪了做鞋垫,在翻到这件呢大衣时,我就可惜地和外公说:“这么好一件大衣,你就是舍不得穿,以后更不好穿了。”外公是拿了放下,放下又拿起,自言自语说:“留下作个纪念也好”。回头跟我说:“旧社会穷人生活苦啊,即使做得动也不一定有吃的。社会连年战乱,老百姓真是无处安生,我生了你妈姐弟四人,只剩你妈一个,要不是解放了,你们还不知在哪儿呢?这件大衣虽然我不一定穿得着,但至少是新社会给我的,我即使看看也高兴啊。以后你们看见它一定也会有感慨的。”

今年即将迎来建党九十周年了,外公去世也30多年了,这件大衣成了文物。母亲也85岁了,神清气爽安享晚年。不久前,我们在帮母亲整理房间时又一次翻到它了,母亲像一位家史解说员重温了这段难忘的故事,她作为一名老党员,始终怀着对党感激之情再三嘱咐我们要把它当作传家宝一样,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无论社会观念发生多大变化,新中国和老一辈人的恩典不能忘,我们要永远触景生情地懂得对祖国、对长辈的感恩之情。

粽 爱

那透析出丝丝清香味的粽子不再是端午的时令食品了,只是到了端午节有着特殊的情节罢了。而我对粽子的锺爱,演绎了我家三代人的粽爱情愫。

早年端午前夕,邻里各家都忙活起来了,清洗粽叶、淘洗糯米、配制辅料,会包粽子的捷足先登超前享受,然后到不会包的邻家去展示才艺。完了,家家锅满炉旺热气腾腾,整个楼道里粽香四溢沁人心脾。

当年外婆是包粽子的行家里手,擅长棱角分明的三角粽,品种有肉粽、枣子粽、赤豆粽等等,只只精神饱满十分弹眼落睛,所以请她包的人也特多。每当粽子煮好后,邻家总要回馈几个以示谢意,好在我特别喜好吃粽子,在那食不裹腹的岁月里,再多的粽子正好陪伴我度过粽香诱人的端午节。外婆看我如此嗜好,总留意把包剩的粽叶收藏好,如遇乡下有亲戚送些糯米,常会意外地包几个让我独自享用。这美好的回忆常使我兴奋不已。有时我不免担忧:“外婆将来老了,怎么办呢?”外婆笑了:“那有你妈呀!”“妈不会,即使会了估计也没你包得好。”妈在一旁激将我说了:“你要吃,就自己学着包。”可我就差这口气,楞是学不了这门手艺。

到底是我妈,心中可惦着儿子哩。退休后每到端午时节就跟外婆一起学包粽子,当时社会经济开始好转,粽子作为常见食品商店里有买,没以往那么稀罕,但我仍亲睐自家包得粽子,不仅味道适宜,更是吃得放心。反正外婆的三角粽有了正宗的传人,我妈包的粽子在外婆的基础上有了发展,长方的枕头粽,个大、一个粽子里塞两块肉,胃口小的还吃不了。她老人家说:“这是为我特制的。”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妈总是包了好多粽子送到我家,使得我和妻子十分内疚:“大老远的,我们回家吃点也够了。”妈总说:“我传承你外婆的手艺,还不都是为你嘛。”说的也是,当年我的担忧真的让妈担待了。要不怎么会说,有妈的孩子是块宝啊。岁月易逝!母亲不再年轻,而我对自家的粽子亲睐依然一往情深。后来妈自叹手劲不行了,还抱歉对我说:“没扎紧的粽子,吃口就是差了许多。”我心存感激:“只要是妈包的,甭管什么时候都好吃。”其实妈是实话实说啊。包粽子不但讲究手势技巧,还得有点儿手劲。我和妈开玩笑说:“妈,您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的一代,得培养下一代。”妻子是个聪明人,领会我的“讲话精神”,便答话:“看来这付重担是落在我的肩上啦。”“是啊,谁叫我是你的爱人哪,更不能使祖辈的手艺失传,你的责任重大是继往开来啊。”我的一番鼓励意义非常深远。

后几年妻子在母亲手把手的悉心带教下,技艺大有长进。不仅传承了原有鲜肉、枣子、赤豆、豆板四大特色粽子,还开发了猪油豆沙、核桃芝麻酥等新品种,注重了新元素。粽子的体形减肥了,主要是适合我们老年人的需求,也是适销对路吧。妻子说了,糯米的东西不易消化,不急于多吃,反正自产自销,随时供应,我乐了吧。瞧!每年端午节来临了,妻子早已张罗了包粽子的材料。粽子的清香、甘糯爽口又成了我如期的口福了。

这就是我对粽子的锺爱而演绎了三代人的粽爱情愫故事,她不单让我享受粽子愉悦,更是蕴涵了无比温暖的家庭亲情而难以释怀呵!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