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岁月篇一

作者:侯宝良    更新时间:2015-06-02 09:24:34

元 旦

元旦将至,小区的物业在大门口忙碌张贴对联,上联是:“辞硕鼠庆贺改革开放30年”;下联是“迎金牛气宇轩昂抗金融风险”;横批请见大红灯笼高高挂“庆祝元旦”,在寒风中摇曳,笑容可掬地迎候主人的归来。顿让你徜徉在浓浓的节日氛围里。咚咚锵、咚咚锵,一阵欢庆的锣鼓声从对面小学的操场上传来,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紧张地排演着。这激荡人心的鼓点击碎我平静的思绪,震起波波涟漪,我缓缓地沉浸在往年迎接元旦的日子里。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我进厂后第一周回家的晚上,广播里就传来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最新指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从此知识青年的前途趋向由四个面向(面向工矿、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直接转入了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的洪流中。也是以这天为界限,所有的企、事业单位一律停发录取通知书,热烈响应“最高指示”。

在那岁月里执行最高指示不过夜,真是雷厉风行。就在迎接一九六九年元旦到来的最后一周里,凡是尚没分配的老三届毕业生的家门口都贴上了毛主席的最新语录和花花绿绿的标语。而后街道、里弄马上组织上山下乡宣传队,居委干部带一些中小学生敲锣打鼓出发了。对准有标语和语录的家门口就停下,挥着《毛主席语录》小红本高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好!战天斗地闹革命、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咚咚锵、咚咚锵,一群老少举着标语小旗朝另一家走去。

程程,是我早年的邻居。我们是同届毕业的好朋友,两小无猜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元旦前一天下午,下班回家在路口我们邂逅,他尴尬地朝我笑着说:“祝你好运,要是早一周发表最新指示,我们一起去修地球了。他还说,反正早晚要走的,我已报名去江西农场。”望着他疲惫的目光,我一点庆幸感没有,只觉得有依依惜别的酸楚。我紧紧握着他手半晌才说:“明天我上你家聊聊。”

元旦这天,我带上新买的面盆和其它日用品,作为礼物去了程程家。程程妈惋惜地告诉我:“程程心眼好,他原想弟弟是六八届毕业生,自己先去农村后把工矿名额留给弟弟,现在却失算了。落得个驼子跌跟斗两头不着地。考虑到将来有个照应,他正在做弟弟的工作,准备一起去江西。咳,都是命运啊。”程程妈说完又无奈地叹了口气。以后程程兄弟俩一去江西就是十来年,直到改革开放按政策回沪各自顶替到父母的工作单位,但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一九八八年的元旦前夕,程程来电话邀请我参加他们兄弟合资的“哥俩物流公司”开张典礼。我怀疑自己听错吧,刚稳定在国有企业,怎么也下海啦?程程哈哈大笑地说:“看来是否修过地球的就是不一样。只要政策允许艰苦创业怕啥?来捧捧场。”我们在电话里聊了许多,我由衷感到生活的历练对人生的感悟将是多么得深刻。

 光阴荏苒,跨入新世纪已有八个年头了。我和程程不再年轻,早已两鬓染霜,儿女都长大成人了,可不,今年元旦刚喝过他儿子的喜酒,前两天又来邀请我们明年元旦去喝他孙子的满月酒呢。

     咚咚锵!咚锵咚咚锵!有韵律的鼓点把我从沉思中唤醒,我循着鼓声朝操场了望,孩子们合着音乐的节奏欢快起舞,又在休止符的瞬间拼出了“2009元旦”的字样。哦!新的一年正向我们走近。

除   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迭天人们的脚步匆匆,多数移向一个目标——回家。全球的华人都会以传统的习俗来庆贺,人们都沉浸在除旧迎新、吉祥喜庆的气氛中。一顿年夜饭就是象征家人团团圆圆、合家欢乐并互相致以美好祝福的年末晚餐。此时此刻只要你能赶到,即使再晚你的家人也会等你,图的就是难以割舍的亲情。 

从我记事的那年起,除夕的印象就十分深刻,用“忙碌”两字来形容实不为过。单说这顿年夜饭,到处排队去购物,就够你折腾好几天。白天家里大扫除、掸灰,还因当时大多家庭没卫生设施,小孩和老人们都得赶早去外面的浴室排队洗澡。集中洗澡又使得浴室不堪重负,人头济济犹如乡村的赶集,场面甚为壮观,目的是为了讨个口采“去晦”,以博取来年事事吉祥。 

除夕吃过年夜饭后要守岁、祭祖。爱热闹的就去放爆竹,据说爆竹声声可驱邪避难,人们在祥和的气氛中等待着新的一年到来。不过现在常有雾霾有人建议少放些为好。旧时又称“年关”,几家欢乐、几家愁,因为讨债、失业也在这当口,家庭不殷实的就面临一次经济冲击。杨白劳躲债就是在这时候。现在却倒过来了,出现了老板躲债,民工白白辛苦一年,徒手回家过年的辛酸一幕。直到如今仍有这种“老赖”,引起各级领导重视及司法介入,才使问题有了转变。

除夕,人们使用的祝福语中,“恭喜发财”比较频繁,市场经济嘛,有了钱能改善生活,这句话只有在改革开放后才敢讲,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理论给大家撑了腰。齐心协力搞建设,一心一意奔小康!大家追求的不就是劳动致富提高生活质量,要是在人人自危的文化大革命中是绝对不能提的。记得有一年除夕,我同学的大哥准备结婚,凭了单位和结婚的证明去买家具,为了一点琐事和商店的营业员发生了争执。这位大哥平时闲言碎语惯了,不经意地说了句:“文化革命好,样样要凭票,还有买不到”。结果被视为“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反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现行反革命”,被单位的造反派押回去作深刻检查。就在大家吃年夜饭的时候,他却被拖到家门口批斗,作为“人民大众开心之日,就是反革命分子难受之时”的典型,演了场活报剧。当人们旧桃换新符贴春联时,他家的门上倒给贴上了两条警告语:“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差点把未婚妻也搞掉了。

进入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了,家庭结构小型化了。独生子女的小家庭难以顾及双方父母的盛情相邀,传统式的年夜饭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由双方父母和子女上餐馆共度除夕良宵的新型年夜饭形式应运而生;甚至有人结伴到国外举办“跨国年夜饭”呢 ;不少社区的邻里欢聚的年夜饭吃出了亲情。在反对“四风”提倡关心民生为本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指导下,领导干部摒弃官官相贺的陈腐习气,除夕夜纷纷前往工地、敬老院和困难群体当中和他们一起吃年饭,给他们带去了新春的祝贺和党的温暖。这正是:

反对“四风”树民心,情意浓浓迎除夕。

“八项规定”是底线,时刻牢记不松劲。

拜  年

春节拜年,互致新年的祝福,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拜年更多是晚辈对长辈关怀的感恩形式或对师长尊敬的新年礼仪。我难忘童年时代跟随长辈去拜年的历历往事。

自有记忆起,大年初一是母亲向寄娘拜年的铁定日子。虽说寄娘是没有血缘的社会关系,但母亲感恩于寄娘对自己多年的深切关爱。母亲早年丧母当童工后.是寄娘的声声嘱咐时时提醒甚至挺身袒护,让她感受到母爱般的温暖,有一次母亲突然不舒服,上马桶间时间长了,有人就向拿摩温汇报。拿摩温来车间寻衅,寄娘出面向拿摩温解释:“布面老是出现跳纱,是梭子出毛病了,我叫小姑娘去寻机工,机工查了后就带小姑娘去拿工具了。”拿摩温听后挥挥手就走了。使母亲免遭他人欺负,所以在她心中始终把寄娘当亲娘对待,还时常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良心,不能此一事彼一事,平时工作忙,但新年里向寄娘拜年一定要做到,否则心里过意不去。

年初二,则是我陪外公去市郊家乡探亲访友的惯例。印象深的是,外公必定会去老宅上我叫老太太的人家,这老人家已长期瘫痪在床。外公的到来,常常会使老太太格外高兴,挥着一条还听使唤的手臂,拍打着床沿,示意让座。嘴里嘟囔着含糊不清的话语,外公赶忙上前向老人问候。老人没子女,身边只有一个跟随多年的老保姆和她相依为命。外公常常向老保姆表示感谢。临别时,外公总准备两个红包,一个给老保姆,一个放在老太太枕边,祝她们平平安安。并叫我向两位老人鞠躬,乐得她们合不拢嘴。听外公说,老人早年家境殷实,住市里。先生是经商的,前妻的两个女儿在“大世界”唱京剧。抗战开始,我家就遭毁,一家人逃难到市内,在举目无亲走投无路的困境下,是老太太慷慨地接济了我们,使全家老小暂时获得安宁。外公每说起此事总会感慨万分:“老人家是好人呐,好人就不能忘记,要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才是做人的本分。”每逢过年这情真意切的拜年往事,总会在我脑际盘旋挥之不去。

是啊,人间总有祸福旦夕,尊老爱幼人之常情,除了平时的帮困问候,过年了,借此民族佳节的浓浓气氛,用拜年的形式更能体现人之间的深深情感。然而近年来拜年掺进了经济意识,甚至对压岁钱也有了经济指标,不免让人产生困惑。去年春节时,我在地铁里就听到一对年轻夫妇对孩子下考核指标:“去年你收到四千元压岁钱,今年该收五千元没问题吧,你爷叔去年单身汉,今年结婚了,该向新婶婶拜年,收双份呀;向阿爷、阿娘拜年,祝他们养老金增加,压岁钱也要调整。”旁边的爸爸也趁机调侃:“对!向外婆、外公拜年,压岁钱不低于往年。记住,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还是孩子说出真话:“即使再多,还是充公。你们门槛精,叫我当冲头。”妻子略有所思地对丈夫说:“你身边有张购物卡,就送给我爸妈。”丈夫为难地说:“我已送给领导了,这年头做人要活络点。”听了这番耐人寻味的对话,我感到十分苦涩,原本清纯无暇的拜年形式,怎么如今却成了一些人借机敛财、生财之道了?

转眼新年将至,但愿拜年的礼节正本清源,多一些人世间真情的温馨,少一点市侩的虚伪和人为的无奈。让拜年的传统继续成为大家诚挚的祝福吧。

元 宵

国人过年,从除夕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结束。古人称正月为元月,夜为宵,正月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就叫元宵。始于汉而成于隋朝,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吃汤圆和游艺两类。游艺侧重于看花灯、猜灯谜、舞狮、龙等。大致在正月的十三起,各村、镇的扎灯高手各尽才艺,纷纷把各种彩灯挂于主要沿街和城楼。入夜,灯火通明交相辉映,人们扶老携幼、三五成群或倾巢而出走入街头,观赏街景或参与各类游艺节目。正月十五便是节庆的高潮,天际皓月高挂,大地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满街车水马龙,人们把来年的美好的愿望尽情倾注于这大地回春的夜晚,好一派天地合一、普天同庆的良辰美景呵。

元宵还出典于汉武帝时有位宫女名叫“元宵”,擅长包汤圆。因长年幽于宫中,思念家人终日以泪洗面。朝廷大臣东方朔设法帮她面见亲人。于是向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旨意在正月十五火烧长安,如要避于此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借此终于如愿见到了家人。此后就袭传至今形成了元宵节。

当然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尽然表达各种人间善意,但究其“元宵”食品却有南、北之分,最早记载于宋代,南方称“汤圆”,分有馅和无馅,有馅的,甜、咸皆有。制作的方法是将糯米粉和团后捏皮,再包馅搓成圆。尤以宁波猪油汤圆、贵阳吴家汤圆为著称。汤圆也有称“汤团”的,两者取意是团圆吧。吃着这圆不留角的东西,象征着家人和睦,思念离别亲人的含义。而北方则称元宵,有各种果味的甜馅,制作有其特色,是将各馅捏成小丸子,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使之裹上粉末,还不时捞起沾上水,再放回干粉中继续摇晃,反复使之粉团不断膨大,直到大小适中才罢。吃法以汤煮为主,油炸、煎炒和蒸都可以。

元宵节作为春节期间既隆重又热烈的节日,传承千百年经久不衰,她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体现,不仅有饮食方面,还有艺术的精髓,而且反映出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的未来,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合着历史的节拍还不断充实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结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举办了元宵游艺活动和灯展,像四川自贡的灯展、东北的冰灯都风靡华夏大地,由此也激发人气和商机,振奋人们投身建设祖国的热情。每年此时上海豫园的灯展和灯谜,以其精湛的制作和丰富的寓意,使海内外游客无不为之倾倒或感叹不已,而九曲桥畔绿波浪的汤团,细腻滑润香糯爽口,让你馋涎欲滴回味无穷、留恋忘返。 

元宵节,其有趣还在于“闹”俗称闹元宵,无论男女、老幼玩个尽心,闹个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富民强。其实这地球上无时无刻都在“闹”,伊拉克、阿富汗被闹得血肉横飞、国破家亡;巴、以争纷历经磨难,近来虽又重奏和谈调,但前景难测;朝、美又起波澜,朝鲜声称要和美国谈谈,否则拒绝“六国会谈”而黎巴嫩突起烽火,前总理也被炸死,人祸未尽、天灾难测,东南亚的海啸将十几万生命推入深渊,整个世界风起云涌、动荡不安。中国主张世界和平,国内安定团结,经济连年增长已为全球瞩目,上海去年一年成功举办三百二十多次国际会议实属难得,身为国人为生活在如此安详康泰的国度里而引以自豪,然而更要珍惜大好时光,抓住机遇加快建设来增强国力挤身于世界之林。借此元宵之“闹”,闹个众志成城、闹个心想事成。

梅花盛开时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话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毛主席刻画梅花秉性再好不过的赞美了。

冬去春来千红万紫,终让梅花为魁,时下正是赏梅时节,闻名遐迩的莘庄公园梅花绽放,吸引了无数的赏花者,更多游人拿起相机与梅花相伴留下难忘的瞬间。当我信步欣赏梅景而流连忘返时,忽听身旁有位姑娘轻声招呼我:“爷叔,请帮阿拉拍张照。”侧目一看,是一对情侣欲在红梅怒放的花丛中定格妩媚的倩影。这等好事我自然责无旁贷。那姑娘十分娴熟挽起小伙的臂膀,侧头嫣然一笑,小伙紧揉着姑娘含情默默的神态。于是我赶紧按下了快门。一张“红梅定情照”就此诞生了。姑娘赶紧拿过相机就看:“爷叔侬老来竖咯,谢谢。”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目睹此情使我不禁想起四十年前也是个梅花盛开时……。

莘庄公园以前很小,就在我校西面,闲暇时我们常沿着崎岖的石板路,穿过高低错落的农舍来到两条小浜的交汇处便是。让人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感。一九六八年初,复课闹革命开始不久,因学业还未正规,于是这里就成了我们消遣打发时间的最佳地。虽然是梅花盛开,香气扑鼻,终因地处郊县,又是政治风云密布时,除了我们这些常来的小游客,偶尔有当地的闲客,园内整天是冷冷清清的,真是冷落了这些争奇斗妍的梅花仙子。

一天只见一拨带着“造反”袖章的人,凶神恶煞在训斥一对男女青年:“文化革命进行两年多了,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反映在你们身上,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成何体统?这是阶级斗争新动向!你们必须作深刻检查。”男青年唯唯诺诺地说:“我们是正常恋爱,就是自拍个梅花背景的合影。”“你还狡辩,我看你吻了小姑娘。”其中一个造反派声嘶力竭地喊道。此刻人群里闪出一位长者:“别喊了,都是年轻时过来的,就是热络点罢了,我知道这对小青年谈朋友,常来。”说话的真是公园里唯一的花匠兼管理员。那老伯平时话不多,对我们顽皮糟蹋绿化可严厉啦,同学们都怕他,没想到他待人也如此挺身仗义:“你们不是在办学习班吗,怎么出来看别人谈情说爱?一点小事就上纲,至于吗?”回头又对年轻人说:“回去吧以后注意就是了。”老伯的话像一锤定音,那拨人见是“苦大仇深”的发话,刚才还弹眼落睛的家伙欲言又止,其他人更没的说就散了。

这场引灾乐祸的风波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了,但老伯身上那股傲骨凌霜的气概不正是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的梅花特有气质吗!不由我对梅花感慨万千:“又遇梅花开,游人喜开颜,赏花学做人,毕身难释怀”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