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1:感 受 散 文

作者:曾心    更新时间:2015-06-01 10:55:00

感 受 散 文

曾心

 

我的写作还没有自我定向,不专长写哪种文体。有什么素材、题材,适合什么文体,便写什么文体。有时这种文体写厌了,便写另种兴趣的文体;甚至有时老编约稿,规定什么文体,也得掏出储存在脑子里的素材,涂鸦成章。

有句俗话:“执者迷,旁者清。”写了十多年,自己也不知道擅长写什么文体。后来有些作家、评论家出来说话了,多数认为我的散文写得比其他文体好。这说明“旁者”比我更“清”!

在自己写散文的实践中,我觉得文体间,并不是各自形成孤岛,而是一块各有版图的陆地。写散文,尤其是叙事散文,也往往用得上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

有情节,哪怕是不完整的情节,更能引人人胜。也可用诗歌形象、凝练的语言和用诗的想像力去开拓和丰富题材的内核,使散文更有想像的空间。甚至在关键处,可用一小段议论,把文中的伏笔点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散文的题材必须是真实的,包括心灵的真,艺术的真;不能像小说那样可以虚构,也不能像诗歌那样可以插上想像的翅膀任意翱翔。

我的散文偏重于写人、写事、写自然,记下我自己与亲戚朋友的一些人生经历,对某些人的相识相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尚。在我的散文里可以见到我过去和现在所走过的足迹。可谓是一篇篇公开的带有文艺笔调的日记。

写散文要贴近生活,深入生活,理解生活,最好亲临其境。生活本身是生动的,真实的。用艺术手腕把它描写出来,文章自然会生动活泼。

我不反对写个人心灵,但自己几乎没有写个人心灵的抒情散文。我喜欢把个人的心灵与感情融入所叙述的事、人和自然中去,使之有我的心灵和情感的“脉搏”跳动。与其说在写事、写人和写自然,不如说在写对事、对人和对自然的感受。

我觉得感受越深刻越好,倘若感受能升华到感悟境界,那就妙不可言了。

有人说:“真诗乃以爱为圆心,以人生为半径所画的圆。”不错!“真诗”如此,“真散文”更是如此。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提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如果“以爱为圆心”作为立论,“爱”字应当是“散文心”。

在智慧、信仰、爱这三项人间精神高塔中,爱是最重要的。有爱,才能酝酿并漫溢出情的琼浆。有大爱、真爱,才能产生真情、纯情。如把爱的乳汁和情的波涛倾入散文里,就能化成流动的文字,流动的词,流动的句,自然形成一股流动的“正气”。这股“正气”在字里行间的飞动、凝聚,就会氤氲出一种“神”。有了“神”的散文,才有震撼力。而对爱淡薄,或只有“杂爱”、“私爱”之心,所漫溢出来的“情”,在字里行间就没有这股流动的“正气”,也就没有“神”,甚至是“失神”。《黄帝内经·素问》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句话用在散文上,也可谓允当!

写散文有法又无法。平时我看散文,也喜欢看一些有关评论,琢磨一些名篇的技巧,让这些“法”在脑海里潜移默化地深藏,但一旦投入写作,脑海里似乎没有受这些“法”的牵动,只是一心考虑如何写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所见不到的东西,或者从司空见惯的东西去发掘背后的“奥秘”。我经常提醒自己:写事,尽量不要光写事件的过程,而要发掘事物的本质。写人,尽量不要光写外貌和行动,而要深挖人物的内心世界。写景,尽量不要光写“静景”与“固景”,而要结合个人的内心活动,写出“动景”和“活景”。

我的散文,有不少是游记。写游记,我喜欢带有较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一面写客观存在的外景,一面写自己感受的内景,使内外二景交叉展现,并用心灵的思绪串成一条围绕着“文心”的伏线,在内外景聚焦之处,起“光合作用”。

如写《与心灵接轨的阳关道》,既写我一路上所见的一个个的实景,又写我对这一个个实景的内心感受,但文中始终隐隐约约埋着一条伏线,即王维《渭城曲》的诱惑力。而到达内外景接轨之处——阳关故址,眼见的外景是“一堵半坍废的黄色土墩”。这分明没有什么看头,但由于我心中几十年来一直深藏着那阙《渭城曲》,并想亲自对诗境实地踏访,故此,那“土墩”,在我眼里不只是“烽燧”,而且是一团不灭的诗魂!

这样在内外景的聚焦处,就有一个闪光点,使读者不会那么“扫兴”,也许还会诱惑一些像我这么“傻”的文人也去实地踏访。这篇散文如果没有这条心灵的伏线,非丢入纸篓不可。因为光写外景,读者不如看旅游手册更好。

当时的感受,我写了这样一首短诗——《阳关》:

    

一阕《渭城曲》

    惹我到阳关

    不见碛中

    故城址

    只见墩山

    一烽燧

    烽燧

    不点火

    烽燧

    没放烟

    只是一堆历史的残筑

    若是来寻景

    ——一片废墟

    若是来寻诗

    ——一团诗魂

以上是我对散文一些还不成熟、不深刻的感受,供大家进一步探讨与争鸣。

 

    2002年9月27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