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三章 二

作者:匝瑜    更新时间:2015-04-29 17:52:47

河东之地,乃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曲沃自古水草丰茂、物产丰富,这才成了古晋国的分封之地。百姓世世代代安居此地,乐享太平,未成想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回赶上了几百年不遇的大旱灾。

这年整个春季滴雨未落,于是这一年的麦收自然无望。及至入夏之后,虽然说偶而有雨下,可是那雨就跟没有一样,让老百姓讲就是“知了尿尿”,连地皮也难湿透,如此夏种也难进行,就是强行补种点儿什么东西,要么连苗都出不来,要么勉强出苗后就又很快枯萎,如此秋收也是绝了。眼瞅着旱的地都裂了,这麦种也下不去了,明年春天也完了。

整整一年没有了收成,各家各户的存粮就吃得差不多完了,这年的春节整个县城都是静悄悄的,家家户户都为糊口犯愁,哪有心思过年?

李家还算好。那年李明性因为滂娃的事儿不光没要那二十吊钱,还给送来了几口袋麦子。本来家里有几个大粮食柜子,原先几亩田的收成有些就是存在这里的。李先生一闹病、一死,把几亩地就折腾光了,没了收成这几个粮柜就差不多都空下了。人家给送来这么些麦子,这下子就把这几个粮柜都盛满了。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自打这几个粮柜重新装满之后,李老爷子总是想着家里粮柜满满的才好,有时候和老太太念叨,还是家里有粮才好,要是这几个柜子空了,俺也该躺进去埋了。于是就年年让媳妇买新粮、吃陈粮替换着,没想到这成了现在救命粮。

救命粮到现在也只剩下一小半了,一家人估算估算也就能吃到春末夏初。明年春天的小麦是没指望了,盼望着春天能下雨,夏收有盼头,这个粮食,紧巴紧巴还能接上。

这半年来,粮食没收成,棉花就更没有了,市面上的棉花一天比一天少,任氏存下的棉花也没有多少,很快就都用完了,况且,人的吃食都没了谁还想着穿衣?从一开始的每半个月两匹布到后来的一匹布,到最后一个月一匹布,最末了干脆没人收了,再说,就是想干也没了棉花啊。

好在平日里手紧,死扣硬攒了几个钱。任氏盘算着就算熬到了夏收,家里也是吃光用尽了,哪有钱去买棉花织布?说不得还得赊啊。任氏想来想去没有半点办法,就由他去吧,先把眼前的日子熬过去再说。

如此,一家人没着没落地过了一个年,其实县城里家家户户也都差不多是这个打算,每个人都勒紧裤腰带掰着手指头熬过今冬明春就有盼头了。

熬着盼着挨日子,结果到了春天,整个没雨!县城里一天比一天人心惶惶,店铺也都基本关张了,街面上死静静的,偶尔有一两个行人也都是面黄肌瘦、没精打采的,县城街上也出现了要饭的饥民!

本来二月开馆的社学也就不开了,李齐沆每天就是提个篮子到城外找榆钱儿。一开始还能找见点儿,拿回来交给妈妈和在面里熬糊糊喝,很快你采我摘,榆钱儿也没了,榆树叶子也都光光的了。大家就开始扒树皮,扒下来的树皮捣碎煮烂,就这样填一填肚子。

家里是一点粮食都没有了,两位老人只是躺在炕上喘气,只有喝点榆树皮糊糊的时候才撑着坐起来,浑身上下皮包骨,只剩下两个白眼珠子还在转,除了比死人多口气,也就一样了。

家里的东西是能卖的都卖了,什么被褥、家具,锅碗瓢盆,能卖几个钱就算几个钱,换来几个铜板就去买点儿粮食。

奇怪的是这么大的饥荒也有人做粮食买卖,只是价钱吓死人。开春的时候是一斗麦子一吊钱,夏初就是一斗麦子三吊钱,到了现在夏天了,一斗麦子五吊钱!就家里的这些没人要的家什儿能换几粒粮食?到最后,任氏把几个粮柜里面用布子干干净净地又擦了一遍,把布子用水涮一涮,涮下来一点点儿混汤,和上榆树皮煮一煮,也算是一顿正经饭食了。

任氏把粮食柜子留下两个,其他的都卖了。留下的两个心里也是想着算作二老的棺材吧。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