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色彩缀满人性的苍天

作者:央吉那    更新时间:2014-10-29 15:01:26

这部《人性的欲念》的诗集,是我以人性为题材的诗集系列的第二部。第一部《人性的呼唤》(二百首)在去年长江文艺出版,曾得到诗歌同仁的注目,并承蒙诗界前辈公正地评论出得失。故在人性系列的第二部《欲念》诗集中,我在人性意识和创作艺术有所改观、突破。我的目标:在青年时代创作完成“人性”三部曲。第三部诗集《人性的爱魂》也已完成。其目的,为自己在青年时期,从思想上划上一个句号,并为自己在诗歌坐标系中定一个函数直线方程位置,表明自己没有白来这个神圣的星球,也算给这大千世界留下一点小人物的思考和不值一谈的财富。至于,别人和后人怎样来看这人性系列诗集,我想时间和历史会证明一切的。

《人性的欲念》记载了我1993年1月至1994年上半年的心理历程。其主题思想还是那句老话我曾在第一部诗集“作者后记”中讲到的:追求一种超越时空,为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寻找一块能沟通心灵的绿洲。因为人在旅途,都相遇在一条陌生的小径上,却为了一个共同永恒的远方理解与友谊、希望与太阳,为此,难免有许多人性相同之处,即悲欢离合、忧郁压抑、孤独伤感、失落飘零,或心海涌动、兴奋狂喜、慷慨激昂、仰天大笑。无论怎样演义,均不失人性所拥有的情绪内核。我想通过这些朴实的诗篇,唤起人类神圣的爱心,去走完每个人那漫长的人生旅途,从冉冉的朝霞走向无边的黄昏……

这部诗集也不是尽善尽美,但与第一部诗集《呼唤》比较而言,其诗风:从哲理转为浪漫,从压抑转为思考,从明快转为深沉,从精致转为奔放,从宽度转为厚度,从短语转为长文;其语句构造:有所凝炼,气势较为磅礴,充溢了一种生命顽强生存的力度和激情,将人性曝光得更为亮丽、灿烂,使一种原来很抑郁、凝重的氛围射出一道人性色彩的空隙,透过一缕阳光,在屏息凝视中静观外界的冲击波和历史的原生态,将人性的心态和生态放在一个现代人文的背景下,思索人世间互存互爱、共勉共进的命运。例如新作长诗《太阳颂》、中短诗《命运交响曲》、《母亲颂》等基本能代表我现今的诗风风格。该诗集还有一个特点,我在全集中没有分小辑,这不是惰性,是因为我喜欢按时间流程,顺序记录我每天的思想及喜怒哀乐,以便让后人能剖析一个穷诗人的心理旅程。

当今,虽然诗歌面临滑坡,部分诗人辍笔下海,甚至告别诗坛,大有崩溃之势,令人遗憾、惘然。但欣慰的是,诗界流派依然纷呈多姿,诗抄集子层出不穷,诗作者签名频频亮相,写诗、读诗、爱诗的青年依然在一代一代涌现。也许流行歌曲有它的衰退和终日,却很难复苏,但诗歌定会回归,唐诗宋词的历史已间接证明了一切,用不着忧虑和担心。人们常说,人生离不开两大艺术:一是音乐,二是诗歌。人生要想过得充实、富有色彩,这两大艺术决不可缺少。我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千赫《午夜星河》节目担任诗歌编辑期间,许许多多听众听了我们这档用音乐配奏诗朗诵节目,往往是激动不已,彻夜难眠,成千上万封虔诚的信件飞到节目组,令我感动,也令主持人陆澄和田涯振奋,这说明,诗歌依然有它强大的生命力,更有它凝重多彩的市场。由此,它给我完成这第二部《欲念》诗集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顺便说一下题外话,从我自身而言,在创作这部诗集时,除了外界诗坛不景气的冲击,还有我一生中内在物质享受处于最低迷的环境住房拥挤,贫困却没有潦倒,三口之家住在上海棚户区一间十平方米的小阁楼,无任何煤卫设施,也没有灶间,创作、睡觉、烧饭全在这十平方内伸展(这世界没有人关心诗人是正常的),酷暑严寒、春去秋来,我在这小小的斗室中,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浓浓的鲜血,一个字一个字染出了我鲜明的哲学思想,即:“毁灭人性的是人性,创造人性的也是人性”。感谢诗歌“缪斯”给了我宣泄的领地,也给了我奉献挚爱的机遇。虽然,我急需要解困,但在我的诗抄里从没有将自己的个人得失溶进这宏观历史命运的诗句里。因为,我希望自己先献出爱心,通过诗行付出人性的真、善、美,让色彩缀满人性的苍天。我真诚地祈祷!

生活是美好的,人间自有真情爱,人间自有人性在。

 

                                                                                        作者

                                                                                 写于上海栅户区小木屋

                                                                                    1994年6月19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